青少年挫折教育策略探讨(1)
策略一:理性认知
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指导作用,认为行为和情绪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对情境的认知及所作出的评价,这些评价又受到个体的信念、判断、想像、价值观等认知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挫折情境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挫折反应。因此,调整认知、健全自我认识有助于增强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减轻、消除挫折对人的不良影响。
1.帮助青少年辩证地看待挫折
首先,帮助青少年认识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现实生活中,挫折总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虽然这是人们所不愿意面对的,但它恰恰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实际来看,青少年受挫的常见表现有:学习、考试中的挫折,人际关系中的挫折,情感发展的挫折,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挫折等。教师应分别对他们不同方面的常见挫折进行分析,帮助他们认识挫折产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使他们对挫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在遭到类似的挫折时不至惊惶失措。
其次,帮助青少年认识挫折的两面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挫折也不例外。挫折既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奋起、成熟,让人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在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
2.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归因
归因是指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何种原因。所谓正确归因就是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来自何处。在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观察他们的归因倾向特点,帮助他们正确分析挫折的成因,引导其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人对原因的归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人,习惯于认为自己行为的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倾向于内归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的,支配自己的成败和前途的因素是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前者不能对行为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面对挫折会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不能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后者过分责备自己,同样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责任,也不能有效地改善挫折处境。
因此,对于那些惯常在遭受挫折时不分青红皂白,便按照自己的已有模式作片面归因的学生,要引导其作出符合实情的准确归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从而用切实的行动促使挫折得以解决。
3.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非常迅速,他们已有把自己作为客体认识的能力。但由于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及认知评价能力不成熟,往往不能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卑和自负是他们在“自我”观念中常见的认识偏差。
自卑即自我评价过低,自卑的人是痛苦的,他们因太注重自己的缺点而看不见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极易遭受挫折并且挫折体验强烈。
自负是学生自我评价偏差的另一种表现。据一项对江苏扬州、南通、淮阴等地区的19所中学的3224份问卷调查及315例个案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评价普遍偏高,占研究总数的87.9%。这说明当今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存在着自高自大、自傲、自恋、自狂的心理倾向。表面上,自负的学生可能显得神气十足,自信而能干,但由于他们的自我评价过高,目标也会定得很高,这就潜伏着遭遇挫折和自我苛求的危险。
如果青少年不能作恰当的自我评价,他就容易在情绪的两极之间摇摆。赞扬和奖励使他们不由得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碰到批评和谴责,又忍不住悲从中来,不能自拔。而如果青少年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努力目标时就不会定得过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发生,即使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挫折,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倍努力或寻找适合自己的替代目标,从而化解挫折。
4.帮助青少年调节抱负水平
所谓抱负水平就是人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所定的标准。标准高则抱负水平高,标准低则抱负水平低。这个自定的标准,仅仅是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成就的愿望,与从事该活动的实际成就不一定相符。
如果说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其行为的话,那么抱负水平则决定其行为可以达到的程度。抱负水平太低,他的目标固然容易达到,但其身心潜能实际上处于被埋没的状态,没有真正的满足感;反之,抱负水平太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虽然全力以赴却力不从心,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就会挫伤自己的自信和自尊。所以,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是避免或减少失败和挫折、获得成功和自信的重要因素。
帮助青少年调整抱负水平,就要引导他们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全面分析影响其动机实现的种种客观因素,从而尽量把目标定得更加合理。挫折总是和目标相连,挫折就是行为受阻、目标无法实现。因此,青少年遭遇挫折后,要引导他重新衡量他所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是由于目标不切实际而受挫,就要重新调整目标。对于他建立的远大目标,要引导其学会把它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的各种子目标。目标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一个层层升高、步步逼近的目标体系。这样,经过努力后,他会不断实现一个个具体目标,使自己接连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动力。同时,由于有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总目标呈现在前方,而使自己又长久地保持旺盛的进取热情。
策略二:挫折体验
体验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下,通过“内省”和“体验”来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
1.提供体验机会,放手锻炼学生
让学生到真实情境中去体验,以感性的接触获得自我教育的源泉,学生的感受会深刻而且真实。如果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在烈日下劳作,就会加深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的理解。同样,让他们与工人、解放军等一起劳动锻炼,就能够使他们通过角色换位,在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中完成心灵的体验和意志的磨练。当然,学生的挫折体验应该主要在他们自然生活成长的环境中进行,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各种竞赛、家庭生活等。应该让他们尽情展示和锻炼自己,师长只需在一旁适当指导。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充分相信他们的潜力,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不要剥夺他们体验失败的权利。
当然,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挫折体验时,一定要注意必要的限度,考虑到他们的挫折阈限,以不伤害他们的身心发展为前提。具体说来包括几个方面:在强度方面,以学生自身的心智和体力能够克服为限,如果情境设置得很难,他们望之却步,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在坡度方面,依据青少年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低层次挫折到高层次挫折,形成合理的挫折教育序列;在跨度方面,一个挫折持续的时间控制在意志调节功能不疲劳的有效范围之内,超过了这个范围,师长有责任帮助孩子排除;在密度方面,挫折出现的频率不要太高,要在他们努力后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避免出现不良影响。
2.创设体验氛围,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徐新颖)
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指导作用,认为行为和情绪的产生,有赖于个体对情境的认知及所作出的评价,这些评价又受到个体的信念、判断、想像、价值观等认知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挫折情境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挫折反应。因此,调整认知、健全自我认识有助于增强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减轻、消除挫折对人的不良影响。
1.帮助青少年辩证地看待挫折
首先,帮助青少年认识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现实生活中,挫折总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虽然这是人们所不愿意面对的,但它恰恰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
从实际来看,青少年受挫的常见表现有:学习、考试中的挫折,人际关系中的挫折,情感发展的挫折,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挫折等。教师应分别对他们不同方面的常见挫折进行分析,帮助他们认识挫折产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使他们对挫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在遭到类似的挫折时不至惊惶失措。
其次,帮助青少年认识挫折的两面性。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挫折也不例外。挫折既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奋起、成熟,让人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在对青少年实施挫折教育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
2.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归因
归因是指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何种原因。所谓正确归因就是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弄清挫折的原因来自何处。在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时,应注意观察他们的归因倾向特点,帮助他们正确分析挫折的成因,引导其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人对原因的归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人,习惯于认为自己行为的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倾向于内归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的,支配自己的成败和前途的因素是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前者不能对行为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面对挫折会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不能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和改变失败的处境;后者过分责备自己,同样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责任,也不能有效地改善挫折处境。
因此,对于那些惯常在遭受挫折时不分青红皂白,便按照自己的已有模式作片面归因的学生,要引导其作出符合实情的准确归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从而用切实的行动促使挫折得以解决。
3.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非常迅速,他们已有把自己作为客体认识的能力。但由于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及认知评价能力不成熟,往往不能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卑和自负是他们在“自我”观念中常见的认识偏差。
自卑即自我评价过低,自卑的人是痛苦的,他们因太注重自己的缺点而看不见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极易遭受挫折并且挫折体验强烈。
自负是学生自我评价偏差的另一种表现。据一项对江苏扬州、南通、淮阴等地区的19所中学的3224份问卷调查及315例个案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评价普遍偏高,占研究总数的87.9%。这说明当今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存在着自高自大、自傲、自恋、自狂的心理倾向。表面上,自负的学生可能显得神气十足,自信而能干,但由于他们的自我评价过高,目标也会定得很高,这就潜伏着遭遇挫折和自我苛求的危险。
如果青少年不能作恰当的自我评价,他就容易在情绪的两极之间摇摆。赞扬和奖励使他们不由得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碰到批评和谴责,又忍不住悲从中来,不能自拔。而如果青少年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努力目标时就不会定得过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发生,即使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挫折,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倍努力或寻找适合自己的替代目标,从而化解挫折。
4.帮助青少年调节抱负水平
所谓抱负水平就是人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所定的标准。标准高则抱负水平高,标准低则抱负水平低。这个自定的标准,仅仅是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成就的愿望,与从事该活动的实际成就不一定相符。
如果说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其行为的话,那么抱负水平则决定其行为可以达到的程度。抱负水平太低,他的目标固然容易达到,但其身心潜能实际上处于被埋没的状态,没有真正的满足感;反之,抱负水平太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虽然全力以赴却力不从心,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就会挫伤自己的自信和自尊。所以,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是避免或减少失败和挫折、获得成功和自信的重要因素。
帮助青少年调整抱负水平,就要引导他们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全面分析影响其动机实现的种种客观因素,从而尽量把目标定得更加合理。挫折总是和目标相连,挫折就是行为受阻、目标无法实现。因此,青少年遭遇挫折后,要引导他重新衡量他所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是由于目标不切实际而受挫,就要重新调整目标。对于他建立的远大目标,要引导其学会把它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的各种子目标。目标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一个层层升高、步步逼近的目标体系。这样,经过努力后,他会不断实现一个个具体目标,使自己接连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动力。同时,由于有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总目标呈现在前方,而使自己又长久地保持旺盛的进取热情。
策略二:挫折体验
体验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下,通过“内省”和“体验”来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
1.提供体验机会,放手锻炼学生
让学生到真实情境中去体验,以感性的接触获得自我教育的源泉,学生的感受会深刻而且真实。如果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在烈日下劳作,就会加深他们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的理解。同样,让他们与工人、解放军等一起劳动锻炼,就能够使他们通过角色换位,在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中完成心灵的体验和意志的磨练。当然,学生的挫折体验应该主要在他们自然生活成长的环境中进行,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各种竞赛、家庭生活等。应该让他们尽情展示和锻炼自己,师长只需在一旁适当指导。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充分相信他们的潜力,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不要剥夺他们体验失败的权利。
当然,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挫折体验时,一定要注意必要的限度,考虑到他们的挫折阈限,以不伤害他们的身心发展为前提。具体说来包括几个方面:在强度方面,以学生自身的心智和体力能够克服为限,如果情境设置得很难,他们望之却步,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在坡度方面,依据青少年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低层次挫折到高层次挫折,形成合理的挫折教育序列;在跨度方面,一个挫折持续的时间控制在意志调节功能不疲劳的有效范围之内,超过了这个范围,师长有责任帮助孩子排除;在密度方面,挫折出现的频率不要太高,要在他们努力后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避免出现不良影响。
2.创设体验氛围,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徐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