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9947
健康快乐总动员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9期
     当前,国内幼教系统越来越认识到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幼儿园认真总结国内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结合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措施,使我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一、依托高校专家,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

    从我园的实际来看,虽然近年来师资水平、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幼儿教育理论的思考确比较薄弱。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短时间内提高幼教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是不实际的。而对于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来说,幼儿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是他们的所长。因此,与高校教师合作,依托专家指导,可以弥补我们自身理论方面的不足,使我们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从经验到理性的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也会在教育理论的实践中得到提高。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找到高校专家来指导我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

    二、培训实验教师,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抓好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直接参与实验的教师的培训,这是顺利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实验教师的教育水平,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提高实验教师的教育水平方面,应该主抓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为了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达到实验的要求,我们采取高校专家指导和自己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讨论,使我们的教育实践始终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二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认识到,本研究的实施过程也正是我们实验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有利时机,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实验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不仅是实验的实施者,而且也是实验的设计者,同时还是实验的总结者。教师在研究逐步开展的过程中,实验设计、问卷调查、论文撰写等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体现如下的角色:

    教师是设计者:一是参与心理健康实验的设计;二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设计;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在这三种设计中,针对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幼儿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设计是其中的重点。

    教师是观察者:在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留心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发现他们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以及他们对每个活动环节的反应等等。幼儿“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对什么问题最专注”、“幼儿伤心的原因是什么”、“幼儿活动中受到的挫折是否太多”等问题都是教师需要观察的现象。

    教师是参与者:教师不仅设计幼儿的活动、观察幼儿的举止,也应当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体验幼儿的心理活动,感受幼儿的情绪变化,理解幼儿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更好地实施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

    教师是协调者: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的沟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就要求教育者及时将幼儿在园内的身心发展情况告知家长,并有意识地促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了解。此外,在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冲突与争执,这时教师要成为幼儿之间的协调者与辅导者。

    教师是研究者:在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一个传授者,更是一个研究员。他要根据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改进自己的教育措施;要将书本的教育理论与特殊的教育环境结合起来;要了解哪种活动幼儿收益更大;要判断何种调查和记录的方式最清楚、最省事。换句话说,教师每天都应以研究者的态度面对工作、做记录、力求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明确教育重点,以健康自我的培养为核心

    当前,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取上,普遍存在着教育内容杂乱没有系统、缺乏重点的问题。基于此,我们首先明确了此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即以健康自我的培养为核心,全面促进幼儿的心理素质发展。

    对于选择以健康自我的培养为核心,我们的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自我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的自我的发展过程,也正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儿童正是基于自我意识,认识到外界环境的要求和自身的心理能力之间的差距,并进而产生试图消除这一差距的动机和实践,这才推动了儿童心理的发展,提高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自我意识对个体自身的心理发展和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自我与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关系。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各样的表述,我们发现,研究者越来越注重自我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这里有对自我认识的要求,如“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自我意识观念明确”等;有对自我情感的体验,如“有幸福感”、“情绪稳定,乐观豁达”等;有根据内外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控,如“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同情他人,善待他人”等。不难看出,自我在心理健康的评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此外,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自我与心理健康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三是幼儿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在4~6岁(即幼儿中后期),幼儿形成了“好的我”,“坏的我”的参照系,形成良心或超我。他们能够把自己所作的和别人对他的期望进行比较。也就是霍尼所说的,儿童这时具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计划未来,对未来有所打算,确立自己未来的目标,这时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与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实施全园参与,以优化人文环境为手段

    幼儿园的一切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心理,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使幼儿园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我们力争做到:

    建造一个关心的环境,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与温暖的空间。幼儿园是幼儿离家的第一站,在家中,幼儿尽享了家的安全与温馨,为避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我们力求在环境的布置上,尽量将幼儿所居住的场所营造成“家”的延伸。这一点对于小班的幼儿尤为重要,只有幼儿在所居住的场所体验到家的安全与温馨,才能对幼儿园产生一种归属感,才能在此健康成长。我们要求,全园的教职工在幼儿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营造一种对幼儿无条件接纳的气氛,给幼儿一个安全温暖的空间。

    建造一个自由的环境,给幼儿提供一个交流与表达的空间。我们在环境设置的时候,尽力考虑到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幼儿心理发育的特点,分别设置了幼儿的交流区、情绪屋等一系列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了幼儿私密性、半开放性、开放性等多层次的空间设置。在这些设置中,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可以随时进行不良情绪的调节,还可很方便地与教师及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例如,在情绪屋中,我们设置了一些可供幼儿情绪发泄的玩具电话,在幼儿想家的时候可以利用它模拟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幼儿想家的情绪。

    建造一个开放的环境,给幼儿提供一个创造与发展的空间。直接经验对于幼儿心理素质的锻炼与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环境的设置上,我们也考虑到了如何更多地提供给幼儿一个开放的环境,将新奇的、变化的、有挑战性的资源充分运用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展现才艺、磨砺身心、自我体验与自我提高。根据幼儿园自身的实际,我们在这里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的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给幼儿提供一个多元的、开放的、能促进其创造与发展的空间,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以上是我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三年来,我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绩显著,获得了广东省普教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史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