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
前不久,我收到一封已毕业多年的学生来信,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
钢笔丢了
那是八年前的一件事,班里有一位叫吴金良的学生,因为家里生活十分贫寒,又失去了母亲,身上有一些坏习惯,我听学生说他“偷东西”,一直想找时间和他谈谈,可苦于找不出个合适的机会,我既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又要让他痛痛快快地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权衡再三,迟迟开不了口。
不过令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一天下午,有几个学生向我报告说吴金良偷了同桌的钢笔,其中一个学生说:“明明是放在桌子上的,他在我桌前玩了一会儿就不见了,不是他还是谁”。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看到了吴金良的书包里有一枝和××一样的笔,肯定是他偷的”。
我把吴金良单独叫到办公室,果然,他老老实实地向我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为了不给吴金良造成太大的心理影响,我斟酌再斟酌,最后用商量的口吻对他说:“如果你能够改正自己的缺点并重新认识自己,老师可以原谅你这一次,并向你郑重承诺:一定不让你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他感激地点点头。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和那枝钢笔一样的笔,送给了吴金良,又让他把同桌的钢笔偷偷地放回人家的桌洞里。
当同学们来齐的时候,我按设想的思路处理了这件事,并特意表扬了吴金良。我说:“同学们,我们能相处在一起是缘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在一起的机会,要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努力学习。最近我们班里少了东西,大家怀疑是吴金良同学,吴金良同学受冤枉后并没有生气,表现出少有的大度……”
一切都如我想的那样,当那位同学看到吴金良有一枝和他一样的钢笔后也笃信不疑了,并且还朝吴金良感激地笑一笑……
那一刻,我分明从吴金良的眼睛里读出一股重生的勇气。
入室抢劫
“钢笔”的事情结束后,我曾内心窃喜,为自己成功的做法而高兴。谁知,没过多久,我正在家里做饭,接到一个电话:“杨老师,我是李萌萌的家长,你们班叫吴金良的学生,他劫了我们的家,我们要把他送派出所。”“稍等,我马上过去,没见我前请冷静,不要……”我急忙坐上出租车,叫上吴金良的父亲去了李萌萌的家。
吴金良蜷缩在角落里,面朝墙,背朝外。李萌萌和她的家长坐在沙发上。李萌萌脸上全是惊恐,“老师,我真不相信是他干的!”
“别害怕。”我拉着李萌萌的手。吴金良的父亲颤抖着向李萌萌的爸爸陪不是。李萌萌的爸爸对我说:“今天中午,在饭店吃完饭后,我一家人刚回来,忽然,阳台上一个身影,蒙着头,露着眼睛,我冲过去,他拿着刀子拼命反抗。萌萌说,那是她的同学——吴金良。我发现他拿了我家的相机,并且持刀,抢劫行为十分恶劣,应该送派出所处理。”
“你们家有防盗窗,他怎么进来的?”我问。李萌萌说:“他一定是拿了我的钥匙开的门。上周星期三,我的钥匙在班里丢了,告诉家长后,家里也没换锁。”
我看着蜷缩在角落里的吴金良,对李萌萌的家长说:“可以借个谈话的地方吗?”李萌萌的家长点了点头,让我们进了书房。
“吴金良,你持刀抢劫,应该去派出所自首。你这样做太让老师失望了。”吴金良声音哆嗦着说:“老师,我读法律常识中的案例后,很想尝试一下。就拿着李萌萌的钥匙,寻找机会。打电话知道今天上午她们家没人,就开门进了她家。拿了相机,动了很多东西。相机在争抢的过程中已摔坏。老师我犯了法,请您救救我吧!”看着吴金良,我知道他内心的痛苦和压力使他的神经近乎于崩溃的边缘。
如何处置吴金良,使我做了难,他违了法,理应送交司法机关处理,可他只有14岁,今后的路让他怎样走?我对李萌萌的家长说:“吴金良的事情首先是我的责任,我没有尽到育人的职责,为了孩子今后的前途,能不能不报警,给他个机会……”李萌萌的家长很理解,同意并保证为此事保密。
我走进书房对吴金良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抓紧时间向李萌萌的家长坦白、认错。”吴金良低着头向李萌萌的家长坦白了一切。“看你坦诚的态度,先让家长领回去,暂不送派出所。如果把你送进少管所,出来如何见人?如何做人……”
第二天,我走进教室,赶紧问学生:“吴金良来没来?”“没有,李萌萌说吴金良病了。”同学们说。
我不禁赞叹:李萌萌一家人有这么宽容的胸怀!保密保得这么好。
我赶紧给吴金良家打电话。他的父亲说:“杨老师,他不好意思上学。不去算了吧,给你们添了那么多麻烦。”放下电话,我迅速赶往吴金良家里,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终于肯上学了。
那个学期末,吴金良各方面进步很大。后来,吴金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再后来,听说他考上清华大学国防生,成了一名军人,我由衷的高兴。
弹指一挥间,八年的时间悄然逝去,今天我收到了他的来信,他已成了一名军人。我不禁感慨万分:如果当时不是恰当的处理,可能会怎样……,正如他在信里所说:可能我会辍学,可能我会永远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吴金良一辈子都会记住老师的宽容,萌萌家人的宽容,人心相通,善有善报。我永远信任和感激你们。
真的,宽容犹如一泓温泉,能融化坚硬的冰,能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能拯救人的灵魂,并赋予他们博大无私的爱,使心灵因感激而升华。宽容是爱,是善良,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杨洪芳)
钢笔丢了
那是八年前的一件事,班里有一位叫吴金良的学生,因为家里生活十分贫寒,又失去了母亲,身上有一些坏习惯,我听学生说他“偷东西”,一直想找时间和他谈谈,可苦于找不出个合适的机会,我既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又要让他痛痛快快地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权衡再三,迟迟开不了口。
不过令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一天下午,有几个学生向我报告说吴金良偷了同桌的钢笔,其中一个学生说:“明明是放在桌子上的,他在我桌前玩了一会儿就不见了,不是他还是谁”。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看到了吴金良的书包里有一枝和××一样的笔,肯定是他偷的”。
我把吴金良单独叫到办公室,果然,他老老实实地向我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为了不给吴金良造成太大的心理影响,我斟酌再斟酌,最后用商量的口吻对他说:“如果你能够改正自己的缺点并重新认识自己,老师可以原谅你这一次,并向你郑重承诺:一定不让你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他感激地点点头。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和那枝钢笔一样的笔,送给了吴金良,又让他把同桌的钢笔偷偷地放回人家的桌洞里。
当同学们来齐的时候,我按设想的思路处理了这件事,并特意表扬了吴金良。我说:“同学们,我们能相处在一起是缘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在一起的机会,要相互团结,相互信任,努力学习。最近我们班里少了东西,大家怀疑是吴金良同学,吴金良同学受冤枉后并没有生气,表现出少有的大度……”
一切都如我想的那样,当那位同学看到吴金良有一枝和他一样的钢笔后也笃信不疑了,并且还朝吴金良感激地笑一笑……
那一刻,我分明从吴金良的眼睛里读出一股重生的勇气。
入室抢劫
“钢笔”的事情结束后,我曾内心窃喜,为自己成功的做法而高兴。谁知,没过多久,我正在家里做饭,接到一个电话:“杨老师,我是李萌萌的家长,你们班叫吴金良的学生,他劫了我们的家,我们要把他送派出所。”“稍等,我马上过去,没见我前请冷静,不要……”我急忙坐上出租车,叫上吴金良的父亲去了李萌萌的家。
吴金良蜷缩在角落里,面朝墙,背朝外。李萌萌和她的家长坐在沙发上。李萌萌脸上全是惊恐,“老师,我真不相信是他干的!”
“别害怕。”我拉着李萌萌的手。吴金良的父亲颤抖着向李萌萌的爸爸陪不是。李萌萌的爸爸对我说:“今天中午,在饭店吃完饭后,我一家人刚回来,忽然,阳台上一个身影,蒙着头,露着眼睛,我冲过去,他拿着刀子拼命反抗。萌萌说,那是她的同学——吴金良。我发现他拿了我家的相机,并且持刀,抢劫行为十分恶劣,应该送派出所处理。”
“你们家有防盗窗,他怎么进来的?”我问。李萌萌说:“他一定是拿了我的钥匙开的门。上周星期三,我的钥匙在班里丢了,告诉家长后,家里也没换锁。”
我看着蜷缩在角落里的吴金良,对李萌萌的家长说:“可以借个谈话的地方吗?”李萌萌的家长点了点头,让我们进了书房。
“吴金良,你持刀抢劫,应该去派出所自首。你这样做太让老师失望了。”吴金良声音哆嗦着说:“老师,我读法律常识中的案例后,很想尝试一下。就拿着李萌萌的钥匙,寻找机会。打电话知道今天上午她们家没人,就开门进了她家。拿了相机,动了很多东西。相机在争抢的过程中已摔坏。老师我犯了法,请您救救我吧!”看着吴金良,我知道他内心的痛苦和压力使他的神经近乎于崩溃的边缘。
如何处置吴金良,使我做了难,他违了法,理应送交司法机关处理,可他只有14岁,今后的路让他怎样走?我对李萌萌的家长说:“吴金良的事情首先是我的责任,我没有尽到育人的职责,为了孩子今后的前途,能不能不报警,给他个机会……”李萌萌的家长很理解,同意并保证为此事保密。
我走进书房对吴金良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抓紧时间向李萌萌的家长坦白、认错。”吴金良低着头向李萌萌的家长坦白了一切。“看你坦诚的态度,先让家长领回去,暂不送派出所。如果把你送进少管所,出来如何见人?如何做人……”
第二天,我走进教室,赶紧问学生:“吴金良来没来?”“没有,李萌萌说吴金良病了。”同学们说。
我不禁赞叹:李萌萌一家人有这么宽容的胸怀!保密保得这么好。
我赶紧给吴金良家打电话。他的父亲说:“杨老师,他不好意思上学。不去算了吧,给你们添了那么多麻烦。”放下电话,我迅速赶往吴金良家里,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终于肯上学了。
那个学期末,吴金良各方面进步很大。后来,吴金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再后来,听说他考上清华大学国防生,成了一名军人,我由衷的高兴。
弹指一挥间,八年的时间悄然逝去,今天我收到了他的来信,他已成了一名军人。我不禁感慨万分:如果当时不是恰当的处理,可能会怎样……,正如他在信里所说:可能我会辍学,可能我会永远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吴金良一辈子都会记住老师的宽容,萌萌家人的宽容,人心相通,善有善报。我永远信任和感激你们。
真的,宽容犹如一泓温泉,能融化坚硬的冰,能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能拯救人的灵魂,并赋予他们博大无私的爱,使心灵因感激而升华。宽容是爱,是善良,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杨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