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19995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消极现象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9期
     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消极现象:

    搞形式不求实效性 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任课教师,建起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这些安排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只是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达标检查。任课教师大多是班主任,班主任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没有真正明确,再加上初步尝试,缺少方法、经验和有效指导,所以在思想上把兼代这一门课当作负担,不乐意认真钻研其应有的教学特点,把它等同于日常学科教学,甚至将这节课挪作它用。学校心理咨询室也形同摆设,少有问津。心理档案没有典型个案的追踪记载,只是应付检查时补填一些内容。如此流于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违背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中所规定的原则及要求,其实效也是可想而知的。

    抓课程忽略全面性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多元化的,如开设课程、学科渗透、活动训练、环境熏陶等。但有些教师误以为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这门课的任务,而在自己的学科教学和其他活动中仍旧是老一套,不尊重学生的心理,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心理课上被培养,又在学科课中被挫伤;在心理课上得到疏导,又在学科课中遭到障碍。如此矛盾反复,学生很难保持健康心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某个学科或几个辅导教师的任务,而应当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为目的,全面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重说教不讲平等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施教与被教者之间是否具有心理相容性,只有两者之间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的交流氛围,共建师生“心理场”,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但是事实上,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意愿及个性差异,不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及感受,常常向学生宣讲道理,强迫或压制学生接受某些要求,给学生增添了新的心理负担;或者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不能和学生亲密接近,导致问题学生根本不愿敞开封闭的心灵。学生在课堂上全员参与不够,更谈不上心灵和情感的交流。

    机械化缺乏针对性 试用不同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给实验学校提供了科学的带有一定普通意义的教学内容,但各年级教学内容缺乏层递性和连续性,一些教师对教材又不能灵活地运用,造成了实践中的机械化,缺乏针对性,影响教学实效。具体表现:一是教学内容没有恰当地交叉进行。二是教材内容得不到恰当的补充和延展。三是在特定的时期,缺乏对学生针对性的辅导。 (吴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