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926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近20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一些地区和学校取得许多经验和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地区差异大,师资匮乏,操作简单,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医学化、德育化等消极倾向。因此,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的层次性,建立和实施相应的层次操作体系,对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学校分阶段、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成为一种思想和理念的基本特征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践性特征

    任何事物出现的初期,实践活动总是先于理论而行。近20年来,我国许多省、市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力图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多样性。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物层出不穷,各省、市也在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关高校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一批学者、专家和广大教师认真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九五”期间,旨在建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诸多课题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继承性特征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式开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却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如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早就提出过“心育”。他认为,“心育”是相对体育而言,是智育、德育、美育的总称,是智育、德育、美育的综合。

    当前,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功能、任务、目标、内容、价值等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仅渗透在智、德、美各育中,而且将逐步从智、德、美各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前瞻性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又要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与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治疗性心理咨询,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知识讲授的同时,又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这既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主动求询,心理咨询关系中的相互依赖,彼此坦诚,是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是爱生尊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新型师生关系的完美体现。可以说,后现代教育中提倡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因此,具有以上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也不再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具体工作,它将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成为指导所有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学校各项工作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首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承担的任务。因此,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人人有责的新观念。

    其次,全面渗透。学校一切教育工作,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都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各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分期分批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育行政机构在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学校也要对全体教职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力,熟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和技能,掌握自身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作为一门课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但最终只有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发展成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建立它自身独立的课程体系。

    陈家麟教授认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深入开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未能进入课程领域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学校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践,其落脚点就是课程,而要在课程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就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国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课程不再仅从学科方面来理解,而是从完整的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课程,即将它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一)学科课程是基础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基础课程,是传授较系统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按预先制定的教育计划,安排一定课时,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实现对自身心理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既不是传统概念中的学科课程,也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学课程,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知识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理论。

    (二)活动课程是核心课程

    心理活动课程又称心理训练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活动,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它是核心课程。

    (三)环境课程潜移默化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它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课程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心理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学校纪律等)。

    三、作为一门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与主体参与的程度成正相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别或小组咨询,走专业化道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层次。

    (一)学校心理咨询专业化

    学校心理咨询是来询学生主动找咨询人员诉说、商讨和询问,以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包括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阶段,也包含许多技术,如会谈技术、倾听技术以及影响性技术。它不仅要有专门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系统的、专门的医学、心理学及教育的技术,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还需实现综合化。

    另外,为了正确有效地诊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需要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心理测量。同样,心理测量也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对使用者的资格有一定的要求,测验工具的选用、使用以及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必须采取规范、科学、慎重的态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专业化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这项工作对从业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对专业人员培养,在职人员的资格认证也有严格规范。

    我国心理咨询实践才开始起步,目前,除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具备较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外,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教师、班主任、校医等非专业人员组成,大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由于不懂甚至根本不知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通常只能采取“自发式”的工作方法。最典型的模式是传统政工工作模式、教育模式和单纯医学模式。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真正解决我国中小学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短缺的情况,应从系统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入手。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设置

    教育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业委员会,加大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此相应,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形成自身的运作系统。省一级教育行政机构应及时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各县、市教研室、教科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各校在校长或分管校长领导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系统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室,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是一个逐级展开,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全员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才会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于各项活动之中,也才可能开设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而走上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道路。这才标志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裴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