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第二讲)
1.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虑,所喜所忧。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不能简单粗暴、责备埋怨。
2.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情动情,用关心、安慰去减轻学生的心理苦闷和心理负担;转移注意,让学生暂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改变情景,避免“触景生情”,以改变其心境、态度和认识;通过情绪释放,即创造一种环境,使之自由地、尽情地表达其矛盾心理和压抑的感情。
3.沟通思想、相互理解。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需要人们给予温暖和理解。在家长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体验对方的社会角色,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会使其感到信任和鼓舞。
4.丰富活动、优化环境,营造一个好的心理氛围,使之与心理保健工作相配合。集体意识与集体舆论,对消除心理障碍具有重大作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在这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优化班集体的环境气氛,使心理障碍在良好的环境气氛中得到迅速的缓解和排除。
5.通过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自主地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心理健康。
6.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可采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二)帮助中学生排除注意障碍
1.积极锻炼、注意休息、消除疲劳,保持精神饱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如果不注意锻炼和休息,经常出现疲劳状态,往往会引起神经衰弱。锻炼和休息可以有更饱满的精神来投入学习。
2.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培养注意的稳定性品质。中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时,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学习上,并能产生对疲劳和精神涣散的抵抗力,逐渐形成注意的稳定性。
3.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把注意力分配好。学习活动是一种自觉、主动、积极的自我活动过程。当中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坚持听讲时,就可以用自我提醒、自我命令提出自我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一致。同时,中学生还要认识到,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同时进行多种活动,如听讲和记笔记,因此要合理分配注意力。
4.了解注意的依附、交替、转化及转移的意义。中学生在听课时,往往是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依附并交替进行的。例如,对于教师讲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同学们必须集中注意力,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记,同时并举,在大脑皮层建立起优势兴奋中心,这是有意注意;同时,教师讲课时的语调、表情、动作、口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输入同学们的大脑,留下印象,这就是无意注意。两种注意可以相互协调、配合,有助于注意的集中与维持,两种注意还可以相互转化。中学生要学会让自己的注意力随着每天几乎不重复的课程内容的变换而转移;让注意力随着教师讲到的每一个新的学习对象,新的活动任务而转移;会主动地、迅速地转移注意力,也是注意的良好品质。这种品质,有利于中学生适应新的活动需要。
(三)帮助中学生排除记忆障碍
中学生属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记忆障碍,必须找医生治疗;属于受严重刺激所致的记忆障碍,就要配合医生做好心理保健工作。
教师在中学生的记忆问题上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记忆策略。
1.痕迹消退说与复习策略
记忆的痕迹消退说认为,学习识记过的材料在神经系统内会留下一定痕迹,如果这些材料在存贮期内不被使用或复述,则其痕迹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退,从而导致遗忘。要使痕迹保留甚至永恒,必须加以复习巩固,可采用的复习策略主要有:(1)及时复习。(2)多样化复习。(3)经常复习。
2.干扰说与识记材料和识记时间的组织策略
干扰说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不同识记材料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或抑制,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要避免识记材料间的相互干扰,须对识记材料和识记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1)分布复习。(2)将重要的事情放在首尾进行识记。(3)充分利用清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这两段时间进行记忆。
3.同化说与过度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两种性质的遗忘:一是积极的遗忘,一是消极的遗忘。当我们学到了高级的知识后,低级知识可类属于更高的知识之中,低级知识便被高级知识所同化或包容,从而导致遗忘。这种遗忘增强了知识的概括性,减轻了记忆负担,简化了认知结构,故称为有意义的遗忘。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基础,学习者一开始就没能对新知识加以同化,即没能记住;或者原有知识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不巩固,不清晰,不能与所学新知识加以清晰的分化,这样所识记的新知识就无法与本身含糊不清的原有知识区别开来,从而产生真正的遗忘,即消极的遗忘。
过度学习也叫超额学习,指所学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后继续进行的学习,这可将所学材料搞“熟”,以利长久保持和应用。从理论上说,在刚刚能够背诵的基础上再继续识记的次数或所花时间越多,知识的巩固度或记忆效果越好。但实验表明,两者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据此,对学过的材料,既要进行必要的过度学习,但也不要无限制地加重学生负担而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4.激活说与回忆策略
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回忆有两种方式,一是再现,一是再认。尽管这两种方式的采用与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任务有关,但从一般意义上说,再现的难度、所需的识记强度和回忆水平均高于再认。再现是学习者对识记材料主动搜索的过程,相对而言,再认是个消极辨认的过程。
促进知识的回忆,可采取以下策略:(1)主动复述,“过电影”。(2)将自己记住理解的知识讲给他人听。(3)通过自己出题和一题多解主动再现有关知识。
(四)帮助中学生排除思维障碍
比较严重的病理性思维障碍,必须求得医生的诊治。轻微的思维障碍可以在心理教师的疏导下慢慢得到排除,排除的方法一般有:
l.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具体学科教学和生存技能训练进行。例如:我们将中学生的数学能力结构看成是以概括为基础的三种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相交叉的统一整体;我们将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看成是以概括为基础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与五种思维品质相交叉的统一整体。
2.通过情绪调节思维能力。轻微的思维障碍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得到排除,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显示出更高的效应。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中学生兴致勃勃、富有信心、想像丰富、思维敏捷。消极的情绪会使中学生枯燥无味、心灰意懒、想像贫乏、思维障碍。研究表明:一个人忧心忡忡时,就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思维活动。我们应该让中学生学会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
3.注意用脑卫生,排除思维障碍。(1)勤用脑,多思考。对中学生来讲,勤于学习和思考会使思维畅通。(2)综合运用感觉器官,增强脑的思维功能。(3)劳逸结合,注意营养。思维是紧张的脑力劳动。思维时,新陈代谢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明显增加,同时代谢也增加,疲劳感会产生。思维到一定时间,就要注意休息,否则会由于用脑过度而引起思维障碍和神经衰弱等。 (张金宝等)
2.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以情动情,用关心、安慰去减轻学生的心理苦闷和心理负担;转移注意,让学生暂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改变情景,避免“触景生情”,以改变其心境、态度和认识;通过情绪释放,即创造一种环境,使之自由地、尽情地表达其矛盾心理和压抑的感情。
3.沟通思想、相互理解。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需要人们给予温暖和理解。在家长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体验对方的社会角色,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会使其感到信任和鼓舞。
4.丰富活动、优化环境,营造一个好的心理氛围,使之与心理保健工作相配合。集体意识与集体舆论,对消除心理障碍具有重大作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在这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优化班集体的环境气氛,使心理障碍在良好的环境气氛中得到迅速的缓解和排除。
5.通过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自主地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心理健康。
6.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可采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二)帮助中学生排除注意障碍
1.积极锻炼、注意休息、消除疲劳,保持精神饱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如果不注意锻炼和休息,经常出现疲劳状态,往往会引起神经衰弱。锻炼和休息可以有更饱满的精神来投入学习。
2.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培养注意的稳定性品质。中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时,才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学习上,并能产生对疲劳和精神涣散的抵抗力,逐渐形成注意的稳定性。
3.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把注意力分配好。学习活动是一种自觉、主动、积极的自我活动过程。当中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坚持听讲时,就可以用自我提醒、自我命令提出自我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一致。同时,中学生还要认识到,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同时进行多种活动,如听讲和记笔记,因此要合理分配注意力。
4.了解注意的依附、交替、转化及转移的意义。中学生在听课时,往往是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依附并交替进行的。例如,对于教师讲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同学们必须集中注意力,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记,同时并举,在大脑皮层建立起优势兴奋中心,这是有意注意;同时,教师讲课时的语调、表情、动作、口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输入同学们的大脑,留下印象,这就是无意注意。两种注意可以相互协调、配合,有助于注意的集中与维持,两种注意还可以相互转化。中学生要学会让自己的注意力随着每天几乎不重复的课程内容的变换而转移;让注意力随着教师讲到的每一个新的学习对象,新的活动任务而转移;会主动地、迅速地转移注意力,也是注意的良好品质。这种品质,有利于中学生适应新的活动需要。
(三)帮助中学生排除记忆障碍
中学生属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记忆障碍,必须找医生治疗;属于受严重刺激所致的记忆障碍,就要配合医生做好心理保健工作。
教师在中学生的记忆问题上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记忆策略。
1.痕迹消退说与复习策略
记忆的痕迹消退说认为,学习识记过的材料在神经系统内会留下一定痕迹,如果这些材料在存贮期内不被使用或复述,则其痕迹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退,从而导致遗忘。要使痕迹保留甚至永恒,必须加以复习巩固,可采用的复习策略主要有:(1)及时复习。(2)多样化复习。(3)经常复习。
2.干扰说与识记材料和识记时间的组织策略
干扰说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不同识记材料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或抑制,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要避免识记材料间的相互干扰,须对识记材料和识记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1)分布复习。(2)将重要的事情放在首尾进行识记。(3)充分利用清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这两段时间进行记忆。
3.同化说与过度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两种性质的遗忘:一是积极的遗忘,一是消极的遗忘。当我们学到了高级的知识后,低级知识可类属于更高的知识之中,低级知识便被高级知识所同化或包容,从而导致遗忘。这种遗忘增强了知识的概括性,减轻了记忆负担,简化了认知结构,故称为有意义的遗忘。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基础,学习者一开始就没能对新知识加以同化,即没能记住;或者原有知识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不巩固,不清晰,不能与所学新知识加以清晰的分化,这样所识记的新知识就无法与本身含糊不清的原有知识区别开来,从而产生真正的遗忘,即消极的遗忘。
过度学习也叫超额学习,指所学材料刚刚达到背诵程度后继续进行的学习,这可将所学材料搞“熟”,以利长久保持和应用。从理论上说,在刚刚能够背诵的基础上再继续识记的次数或所花时间越多,知识的巩固度或记忆效果越好。但实验表明,两者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据此,对学过的材料,既要进行必要的过度学习,但也不要无限制地加重学生负担而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
4.激活说与回忆策略
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回忆有两种方式,一是再现,一是再认。尽管这两种方式的采用与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任务有关,但从一般意义上说,再现的难度、所需的识记强度和回忆水平均高于再认。再现是学习者对识记材料主动搜索的过程,相对而言,再认是个消极辨认的过程。
促进知识的回忆,可采取以下策略:(1)主动复述,“过电影”。(2)将自己记住理解的知识讲给他人听。(3)通过自己出题和一题多解主动再现有关知识。
(四)帮助中学生排除思维障碍
比较严重的病理性思维障碍,必须求得医生的诊治。轻微的思维障碍可以在心理教师的疏导下慢慢得到排除,排除的方法一般有:
l.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具体学科教学和生存技能训练进行。例如:我们将中学生的数学能力结构看成是以概括为基础的三种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相交叉的统一整体;我们将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看成是以概括为基础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与五种思维品质相交叉的统一整体。
2.通过情绪调节思维能力。轻微的思维障碍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得到排除,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情绪的调节显示出更高的效应。积极的情绪可以使中学生兴致勃勃、富有信心、想像丰富、思维敏捷。消极的情绪会使中学生枯燥无味、心灰意懒、想像贫乏、思维障碍。研究表明:一个人忧心忡忡时,就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思维活动。我们应该让中学生学会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
3.注意用脑卫生,排除思维障碍。(1)勤用脑,多思考。对中学生来讲,勤于学习和思考会使思维畅通。(2)综合运用感觉器官,增强脑的思维功能。(3)劳逸结合,注意营养。思维是紧张的脑力劳动。思维时,新陈代谢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明显增加,同时代谢也增加,疲劳感会产生。思维到一定时间,就要注意休息,否则会由于用脑过度而引起思维障碍和神经衰弱等。 (张金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