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优秀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主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因素
第一,将学习的成功看得高于一切。对于优秀生而言,考重点,升大学是大事情,名次是他们直接的核算标准,他们把考试的成功看得太重,精神负担重,加上缺乏应考经验,心理上会产生学习、考试紧张焦虑,最终不能很好地发挥已有的优势。
第二,扭曲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优秀生早在幼儿时期,因聪明伶俐,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上学后受到的是教师的褒奖,同学的仰慕,这使他们往往不能善待他人,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在心理上盲目自尊自大,必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第三,对前进路上的挫折认识不足。相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优秀生习惯了表扬,很少受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误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充满阳光,而对前进路上的坎坷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一旦面临生活的挫折,便可能不堪一击。
客观因素
第一,期望过度。社会择优的标准单一化,学校屈从于舆论狠抓优秀生不放,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导致对优秀生期望过度。有些优秀生仅仅是考试成绩的出类拔萃,不是全面发展,一旦期望没有达到,会使优秀生饱受挫败的煎熬而失去学习和生活乐趣,滋长消极情绪。
第二,教育过度。社会竞争的优胜劣汰,使家长、教师对分数过于“分分计较”。学校教师加班加点,家庭课外题海战术,学生起早睡晚,课业负担沉重,以致忽略了分数“高压”背后非人性的一面,这种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的强烈氛围,给优秀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竞争的畸形发展。
第三,晕轮效应。优秀生往往给教师、家长留下十全十美的印象,容易忽略其客观存在的缺点,尤其在家庭中,优秀生的“自我中心”及“个人主义,”家长视而不见,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是最好的回报。孰不知,当家长欣慰地看到孩子正在健康成长、学习日益进步时,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指数却呈下降趋势,当父母蓦然反省时,才发现,正是他们自己,造成了孩子的极端“自我中心”。
中国孩子心理素质低下,早已成为一个公认的话题。可是,一味责备孩子心理脆弱是不合情理的,这心理的“陷阱”乃是教师、家长等外因联合“挖下”的。如果能较早地培养孩子应付挫折的能力,如果对孩子的期望更加切合实际,如果对孩子的关心更细致,我们的孩子何以不能“笑看风云”、“胸怀天下”呢? (陈宇春)
主观因素
第一,将学习的成功看得高于一切。对于优秀生而言,考重点,升大学是大事情,名次是他们直接的核算标准,他们把考试的成功看得太重,精神负担重,加上缺乏应考经验,心理上会产生学习、考试紧张焦虑,最终不能很好地发挥已有的优势。
第二,扭曲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优秀生早在幼儿时期,因聪明伶俐,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上学后受到的是教师的褒奖,同学的仰慕,这使他们往往不能善待他人,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在心理上盲目自尊自大,必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第三,对前进路上的挫折认识不足。相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优秀生习惯了表扬,很少受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误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充满阳光,而对前进路上的坎坷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一旦面临生活的挫折,便可能不堪一击。
客观因素
第一,期望过度。社会择优的标准单一化,学校屈从于舆论狠抓优秀生不放,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导致对优秀生期望过度。有些优秀生仅仅是考试成绩的出类拔萃,不是全面发展,一旦期望没有达到,会使优秀生饱受挫败的煎熬而失去学习和生活乐趣,滋长消极情绪。
第二,教育过度。社会竞争的优胜劣汰,使家长、教师对分数过于“分分计较”。学校教师加班加点,家庭课外题海战术,学生起早睡晚,课业负担沉重,以致忽略了分数“高压”背后非人性的一面,这种为分数而教、为分数而学的强烈氛围,给优秀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竞争的畸形发展。
第三,晕轮效应。优秀生往往给教师、家长留下十全十美的印象,容易忽略其客观存在的缺点,尤其在家庭中,优秀生的“自我中心”及“个人主义,”家长视而不见,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是最好的回报。孰不知,当家长欣慰地看到孩子正在健康成长、学习日益进步时,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指数却呈下降趋势,当父母蓦然反省时,才发现,正是他们自己,造成了孩子的极端“自我中心”。
中国孩子心理素质低下,早已成为一个公认的话题。可是,一味责备孩子心理脆弱是不合情理的,这心理的“陷阱”乃是教师、家长等外因联合“挖下”的。如果能较早地培养孩子应付挫折的能力,如果对孩子的期望更加切合实际,如果对孩子的关心更细致,我们的孩子何以不能“笑看风云”、“胸怀天下”呢? (陈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