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索
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于1996年提出让每个孩子从小说“我能行”口号,拉开了“我能行”教育的序幕。“我能行”教育的宗旨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培养自信,保持自尊,激发勤奋,帮助儿童完成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学习任务。
光明小学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家校协同各个方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1997年9月,光明小学成立了“心理服务中心”。心理服务中心的任务主要包括:(1)参与制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指导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2)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3)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注重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5)协助学生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和环境;(6)加强理论研究和业务学习,积极参与有关的课题实验研究,并注重与其他学校进行经验交流与沟通。
几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建立“心理服务中心”这样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更能够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使这项工作真正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开设“知心家庭学校”。“永远给家长希望”是我校“知心家庭学校”的核心理念,即帮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使家长对教育孩子充满信心。教师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和家长交往,采用多种交流方式,帮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帮助家长找到孩子身上潜在的“第一”,赏识孩子,永远给家长希望,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相信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也能行。
“ 知心家庭学校”主要采取两条措施:一是通过培训,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坚持每学期召开主题家长会,定期请专家培训家长,并组织教育子女的专题咨询活动,让家长参加“心灵之约”交谈活动,从孩子们口中了解自己子女的心声。我们还通过办刊物《我能行》宣传教育思想,交流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学会赏识孩子,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二是组织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我们请家长到校听课,为家长组织专场文艺演出,请家长参观学生的“军营生活体验”活动。我们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校“亲子运动会”、“亲子联欢会”,以及每星期的“亲子家长会”、“亲子社会实践活动”,家长与孩子、老师共同参与体育比赛,共同采摘、植树、郊游,加强了家长与子女间的心灵沟通,使家长更了解了学校的教育。去年又开通了各班的“语音信箱”及班主任的E-mail信箱,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班级的教育要求,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2. 面向社区开展活动。学校就在社区里活动,学生及家庭、家长都生活在社区之中,社区的各种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所以,社区是学校的基础,学校需要依托社区,发现和运用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
我校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使学校与社区教育形成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双向服务体系。学校坚持定期与社区居民在一起研究学生教育工作,还开通了校长热线,设立了校长信箱。每年都要召开“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研讨会,让社区参与学校的教育,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献计献策,使教育形成合力。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为居民们表演节目。同时,还坚持把社区教育资源请进学校,开学典礼、新年联欢会、各种教育活动都要请社区居民参加,让他们走进学校、了解学校。
1.开设“知心信箱”。“ 知心信箱”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诉说自己心理困扰的地方,通过写信的方式诉说自己的苦恼。在这个过程中,夹杂着孩子们真挚的感情和由衷的信任,他们的知心大姐姐,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他们的来信,和他们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满意的答复,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2. 开通心理咨询电话。除了“知心信箱”,我校还定期开通心理咨询电话,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直接向教师咨询,学生和教师进行语音上的沟通,虽然不能面对面,但是电话里教师的话语也能给孩子们带来些许亲切感,使得孩子们更容易说出自身的问题,让问题得以解决,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谊。
3. 利用网络展开热线讨论。我校在今年年初将学校的学生网站进行改建,新增设了许多版块,其中的“咖啡小bus”这一版块就是心理教育的专栏。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版块,他们把自己的苦恼通过网络传递给教师,也针对孩子们的不同情况给予回复,大家不分彼此,没有任何障碍地去交流,这样更方便了大家的沟通。许多问题都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一个问题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这里真的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1. 板报宣传。板报宣传的目的是让学生们说出心里话,找一个能说话、能宣泄自己情绪的地方。孩子也是人,他们有思想、有情绪,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给他们留一些自己的空间,不要总把我们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应该充分让他们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平等的原则也才能充分体现。
2.“心灵之声”广播。美好的心灵要从小培养,利用每周四午饭和午休的时间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样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反而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心灵之声”的广播分三个版块:(1)《一个意大利孩子的日记》,这是一本很好的教育书,说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每次请几位同学来读,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到了与书中主人公的共同点并与之产生了共鸣。(2)“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主要是回复学生的来信,学生有了问题,就一定要给他们反馈,及时地帮他们解决问题。(3)“心理健康大家谈”,在这里老师学生不分你我,从校长到老师到学生,学校上上下下都在谈论心理健康的话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开展。
3. 课堂教学活动。我校在“我能行”教育模式的探索中,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我能行”课堂教学特色。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认真探索,使“每个敢于回答问题的孩子都毫无遗憾地坐下”;“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安全的学习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让学生有愉悦的、成功的情绪体验……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
4. 《我能行》校刊。这里不仅宣传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搭设了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教师积极给校刊投稿,并组织学生阅读、写稿。教师和学生为家长推荐校刊,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
1. 心理健康常识普及课。为了使工作具有实效性,全校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第一步“梳理”:一是掌握各年级段的孩子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的情况;二是让学生认识自己、信任自己、接纳自己,为今后的辅导活动创设良好的感情基础;三是使学生对心理辅导有一个全新的概念:辅导并不是很死板、很严肃的,可以有多种形式,多以活动为主;辅导并不是有问题才进行,只要你需要,我们约好时间随时都可以进行;辅导是在一个绝对安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的,不会有任何压力。
2. 班级辅导活动。上过普及课后,学校便开始进行第二步“疏导”。主要内容是,根据各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制订辅导活动方案。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与发展个人的身心潜能;促进学习与生活良好适应;协助学生掌握心理卫生的知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3.小组辅导。根据班级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小组辅导。先写好招聘书,然后进行甄选,最后确定人员。小组辅导一个月四次,至今已带了17个小组,累计开展活动70余次,90多人参加了小组活动,其中包括成长性辅导、训练性辅导和治疗性辅导。
4. 个别辅导。个别辅导主要借助于一张“转介单”。顾名思义,转就是转送,介就是介绍,如果哪位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就填好一张转介单,送到辅导老师手里,辅导老师根据情况对这个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5.录像辅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还录制了辅导录像。就是针对学习问题或者交往问题等从学生们来信或投入知心信箱中集中的问题,在这里,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中深入讨论,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刘永胜 田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