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9898
增强表现意识 迎接新世纪挑战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1期
增强表现意识 迎接新世纪挑战

     什么是“表现意识”?譬如,幼儿画了一张画,在大人们看来,不过涂鸦而已,他却要郑重其事地贴在墙上。孩子在幼儿园得了小红花,跑回来告诉爸爸妈妈,甚至客人来了,还要宣传,唯恐别人不知道。这就是“表现意识”的具体表现。

    “ 表现意识”是一种希望自己引人注目,得到别人承认的意识。这种意识及其行为,是好还是不好呢?以今天开放的眼光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好!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弄明白,那就是表现什么或表达什么,怎样表现或怎样表达。有些学生弄不明白这个问题,他们表现欲望强烈,但他们的表现行为却幼稚可笑。

    一、表现意识的非正当表现

    譬如,有些学生上课迟到,他并非有什么特殊情况延误了时间,而是有意姗姗来迟,一声“报告”,全班几十双眼睛一下便转过来注视他,这确实是引人注目的,于是他感到了一种表现的满足。有些学生上课不严肃,来一个幽默,引同学发笑,自习课故意高声说话,以引起同学注意,尽管会受到教师批评,但他不在乎,觉得引起了教师和全班同学关注,是一件快乐的事,是自己聪明的表现,得到了一次表现的满足。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很希望教师找他谈话,希望在教师心目中占有一个位置,就通过非正常的表现让教师记住他,他会有一种表现的快乐。这些学生的其他处事行为也常常是反常规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就是爱出风头吗?那是不正常的行为。”对学生的这类行为表现,教师一般是深恶痛绝,批评斥责,令其克服。

    笔者认为这种“爱出风头”,也并不是不正常。我们不能以传统的观念来看待有这种行为表现的学生,要从心理学角度,从现代教育观的角度重新认识“爱出风头”及其行为表现。那些有“不正常”表现,“爱出风头”的学生,“表现意识”比一般学生强烈,只是心理上还不成熟,对表现什么,怎样表现,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

    “ 表现意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就会影响人格品质,让人在行为规范上出问题。譬如前例,某些学生不当表现(表达)就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又如,某报曾经报道航班上有一位乘客嫌他人妨碍了自己尽快入座,便大声地说:“让开点,我包里有炸弹!”很快这位声称带炸弹登机的人被带到了问讯室。此时随行的同伴再三表明他不是歹徒,而是公司的总经理,在他的包里没什么炸弹,只有商业秘密和人民币。尽管查实这位声称有炸弹的人是为“挟炸弹而令过道通畅”,但他仍然因危及航空安全而依法受到了处罚。可见,意识的表现或表达,如果是不规范的或非正当的,也会给他人、国家及自己的利益造成损害。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能力。“表现”是人的素质中极其重要的生存能力的一种,因此我们不能批评“表现”本身,我们批评的是“表现”的某些内容或某些形式。

    二、表现意识的积极表现

    怎样表现才是有益的表现呢?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引导。譬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正确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敏捷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表现;教师讲评作文,朗读你的习作,写作能力得到了表现;刻苦努力,不断进步,各科成绩拔尖,学习能力得到了表现;辩论会上,口齿灵利,理正词严,压倒对方而取胜,语言能力得到了表现;手抄报大赛,能拿大奖,综合能力得到表现;文艺晚会,能歌善舞,艺术才能得到了表现;足球场上,能踢进几个球,获得满场观众喝彩,体力和球艺技术得到了表现;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爱劳动,讲文明,思想道德水准得到了表现……凡此种种,都是积极的、有益的表现,都会给教师和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好表现”是一种虚荣心,一种不谦虚的行为表现。胡闹式的表现,则是心理幼稚不成熟所导致的行为表现。谦逊的人不会“好表现”,心理成熟的学生少有胡闹式的表现。心理幼稚不成熟,对自己要求不严,自制力差的学生,胡闹式的表现则多一些。但是,如果这些“好表现”的学生克服了不当的表现,那么,他们就走向了成熟。

    三、表现意识的弱化

    换一个角度,对那些“乖孩子”、“听话”的学生,我们又该怎么看呢?我们的教师“关照”表现欲强的学生多,谈话多,做工作多,而对“乖孩子”、“听话”的学生就少了关注。有关心,也仅仅是学科分数上的关心,个人荣誉上的关心,而忽略的恰恰是健全人格的塑造。许多年后,教师能记住的大多是那些调皮学生,而那些“乖孩子”倒是一个个模糊不清了。同样,多年后,仍与教师有来往的,对教师感情深的,也还是那些调皮学生。当初宠爱的那些“乖孩子”们却淡漠得很。一是这些好学生也许认为学习好是自己聪明,与教师无多大关系;二是他们本来就不善表现,不善交往;三是教师当初将他们捧得太多,呵护太多,而实际碰撞少了,沟通少了。

    “ 乖孩子”大多有哪些表现呢?他们埋头学习,循规蹈矩,谨慎小心。他们答问不敢,上台练习不敢,提问更不敢;发言不敢,演讲不敢,表演节目更不敢;负责工作不敢,组织活动不敢,竞选班干部更不敢;做实验怕损坏了仪器,野外活动怕遇到危险,紧紧偎在教师身边,惟命是从……这种种表现,正是缺少独立性,缺乏表现能力的表现。“乖孩子”,实则是“长不大的孩子”。

    对比两种表现,好表现、胡闹式表现,是不正常的;不善表现或毫无表现,同样是不正常的。

    一个人如果有能力却表现不出来,或说发挥不出来,那是什么能力呢?那“能力”又有什么用呢?跟踪调查,你会发现,原来那些在学校“好表现”的同学,走向社会后,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生存的能力是那么强,而原来那些“乖孩子”,那些“听话”的学生则逊色得多。

    其实,人生来是“好表现”的,譬如,娃娃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这就是表现;再到幼儿园看小朋友活动,那是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小学低年级去听读书或答问,那是撕开喉咙在喊的;到后来的初中、高中……人的表现能力似乎就弱化了(据中科院心理所1998年10月调查统计,上课举手提问或答问的学生,小学为13.8%,初中为5.7%,高中为2.9%)。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外部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家长不屑于儿童幼稚的问题和幼稚的行为表现,教师不尊重、不理解学生非“标准化”表达和异类表现;其二是内部心理变化所致,所谓“童言无忌”正是无心理顾虑、无心理障碍的表现。那么,要恢复人的本性,同样要从上述两方面入手。

    四、表现能力的培养

    我们提倡谦逊的态度,有益的表现,提倡积极进取的精神,提倡各种才能的正常发挥。

    作为教师,能熟悉每一个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行为表现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斥责学生不当的表现,压抑学生的表现欲也是不对的;而将那些“乖孩子”捧着,却忽略他们表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教育的失误。

    怎样做才好呢?首先,作为教育者,必须以开放的观点,从培养21世纪素质型人才的目的出发,明确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重要性,将“表现能力”提到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的高度来认识。

    第二,对于学生,教师必须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上去把握他们,去解剖他们行为表现的内在原因。对“表现欲”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表现,对不善表现的同学,要鼓励他们去表现。

    第三,作为教师,要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认识上进行班级工作。要以谈心的形式,家访的形式,班会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表现意识”的认识,提高对“表现行为”进行分辩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自强自律的人格品质。

    第四,教师和学校团队组织、学生会以及其他学生社团要组织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有益活动,为全体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各项有益的集体活动中,以谦逊的态度,积极的精神去表现一个个美丽的自我。

    第五,学生表现意识的强化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其责任不仅仅在于班主任教师或社团组织,也不仅仅限于课外活动之中。每一个学科的任课教师都有这个责任,都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上给全体学生多创造表达或表现的机会,要更多地鼓励那些不太有主动性的学生参与表达或表现,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去展现自我,增强表现意识,提高表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纪,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表现自己,推销自我,是激烈竞争中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表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 (樊遵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