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9900
学生个性结构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1期
     个性的完善是人格健全的前提,它是在错综复杂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个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环境,显示出个性积极性;个人对周围现实表现了稳固的选择性,形成个性倾向性;由于个人的心理特性是不会完全相同的,也不会结合,因而就表现出个性的个别性。个性的积极性、稳定性、倾向性有机结合构成学生个性心理结构。

    一、个性积极性是个人积极有效活动的推动力量,学生需要的发展是个性积极性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关心和处理学生的需要,促进和引导个性积极性的正常发展,应注意:1.对学生的需要,教师先要判断其合理性,凡是学生必要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都应为其准备条件,提供需求,满足需要,激起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2.对学生不合理的需要要制止,要及时纠正,保证个性积极性向正确的方向发展。3.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激起新的需要,或不断提出新要求,使其能转化为学生新的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实际行动,促进其个性进一步发展。

    二、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发展的内动力,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教育主要是兴趣的培养和理想、人生观的教育。1.培养良好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逐渐地引导学生将直接的、无意的兴趣向有意的间接兴趣发展,提高兴趣的稳定性和效能性。教师要创设良好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大量感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保护和鼓励学生已有的良好兴趣,卸下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2.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不仅要帮助其树立社会理想,而且要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具体目标,完善个人自我意志。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结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成才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还要帮助学生克服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脱节的现象,教育他们懂得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理想目标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使学生学会协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在正确理想指导下的人格得到健康成长。3.要使学生确立科学的、革命的人生观,关键在于教育他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点、方法去评价人生。必须强调人生价值的社会意义,强调自我价值不能脱离社会,脱离集体和个人。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设计,积极地投身于实践中去,努力奋斗,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三、个性个别性反映了人格的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是一个人主要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的教育主要是能力培养和性格塑造。1.学生能力培养应注意: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因材施教,使他们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为他们组织适宜的活动,并鼓励和指导他们参加,通过实践增长才干;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运用有关技能,以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最后,教师要为能力异常的学生创设条件,给予特殊的专业培养,对能力落后的学生要更多地关怀、信任、降低要求,使他们受到合适的教育。2.学生性格的形成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塑造学生良好性格应注意:首先,要加强品德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明确性格完善的目标和途径。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集体生活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性格在与集体的实践中趋于完善。最后,来自成人、同伴或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张哲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