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9855
注意力不集中之后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期
     小林的烦恼

    这是一名普通的男生,在两次失约之后终于来到心理辅导室。他自我介绍叫小林。我请他人座,他斜对着我坐下,显得很拘谨,脸涨得通红,目光落在地板上。他开始说他的困扰,他说话急促,语调微微颤抖。

    我是高二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为了考上好学校,我一门心思地扑在学习上,要求自己不得浪费半点时间。学习、生活一直过得很平静。不过,这一个月来,我总觉得有人在看我,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我是坐在教室前排的,后面同学的目光射过来,我总感到不舒服不自然。于是,我不敢做什么动作比如伸伸腰、动动手、转转脖子等就直挺挺地坐着一动不动。这样,注意力分散了,上课效率差了,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我也知道他们是在看老师,就算是在看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我就是感到不自然。这事很影响我的学习。

    我问小林这种状况以前是否出现过,小林说没有;我又问他第一次出现这种被注视感的情形是怎样的,在此之前一段时间有什么重要事件发生。

    小林说学习生活中没什么特别的事发生,第一次出现不自然的感觉是在一个月前的一天课间。

    几个同学在一起随意聊天,忽然讨论起老师和同学的一些有趣的具代表性的动作。先说某老师上课讲到得意处爱潇洒地将头高高仰起又说到某男同学上课坐姿逗人,总是歪着头听课,手肘撑在课桌上,手掌托着腮帮子……说着说着有位女同学还用手指点那位男同学,并发出笑声。这位男同学正是小林的同桌。

    小林当时觉得这种玩笑有些过分,在紧接着的那节课土,小林偷偷地观察同桌,果然像他们说的那样。这时,他忽然感到很紧张,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 “我在他们眼里又是什么样子?”之后,每节课上他都会想这个问题,虽然极力控制,但没有效果。

    我向他了解同学关系,小林说自己是那种很重视和气的人,与同学关系都不错,跟他们的交往也大方,没有感到不自然的。只是坐到座位上才感到有人盯着;另外,有同学在附近聊天,而他又听不到聊天内容时,也会有不自在的感觉。

    这种问题应是强迫症。

    我问小林是否作过其他努力,用过其他的方法。小林说自己曾打过热线电话,主持人告诉他可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当念头出现时就拉一下。我问他效果如何,他说刚开始那两天效果还不错,可后来就不行了,拉了也没用,这个该死的念头冒出来的次数越来越多。现在,上课几乎没听进什么。

    强迫症可以采用行为疗法,但是在没有弄清楚症状来源之前效果并不稳定;也并非所有强迫症用行为疗法都有效。

    小林是一个做事认真、学习刻苦的学生,是老师们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在他所述事件与感受的基础上,我初步认定小林的烦恼来自他对自我形象的要求与思考。

    我向他分析他的烦恼其实是一个关于成长的话题。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小时侯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如我的都是好的,只有我是父母的好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为综合周围熟悉自己的人的评价而得出合乎现实的结论,并且从别人的评价中不断改善自己的不足,致力于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因此,我告诉他:“你总觉得有人在看自己,因而时刻关注自己的形象,这是正常的,是你的自我认识在不断成熟中的必经阶段,也是你的同龄人所要经历的。”

    小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为了进一步消除他的困惑,我跟他分析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重要因素是什么。我告诉他,正确地评价一个人是根据这个人的整体品质来判断的,而不是看某一点就得出结论。因此,你的同学决不会因为你的一些小动作(注意观察,别的同学也会有类似动侗而降低对你的评价的。小林认同。 小林问万一上课不自主地又冒出这个念头该怎么做,我建议他用笔记法:在上课过程中,借助做笔记来集中注意——将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个字都记在笔记上,通过记

    笔记,坚持跟踪老师的上课思路,课后将不重要的内容删除。 小林听后长吁了一口气,他说现在心里亮堂多了。

    “我在他们眼中是

    什么模样?”

    一周后,小林又来到我的心理辅导室。

    “老师,我的心里还是有疙瘩。”他不好意思地说。

    小林自述不自然的感觉有所缓解,这一周以来上课时能听进老师讲的大部分内容。上课时仍冒出那个念头,但频率少了些。但下课时这个念头仍很强烈,不像上课时那么容易控制,总想弄明白自己在同学们眼里到底是什么样子。

    目前看来,认识的片面性与主观性是小林产生烦恼的原因所在,因此,要他抛弃怪念头必须从改变他的认知人手。

    我鼓励他大胆地向同学们询问,让调查的结果来回答自己的问题。小林表示为难,他怕询问时同学们会笑话他。我向他强调事实对驱除疑问的重要性,并建议他先询问平时不爱开玩笑、认真负责的同学,询问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询问的气氛可以制造得轻松些。

    三天后,小林兴奋地告诉我,现在他完全放心了。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上课时根本不在意其他同学的坐姿或某个特定的动作,有少数几个同学上课时爱观察别人,但观察的结果仅仅是用于口头谈资,并未放在心上。另外,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个挺不错的同学。

    我望着他轻松离去的背影,陷入了思考。我推测他的烦恼也许并非表面上这么简单: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他,怎么会忽然这么关注自己的形象,而且受其困扰长达一个月?我猜测还有其他原因。

    旧病复发

    果然,小林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我们的第四次面谈时隔上次半月。小林着急地告诉我,“旧病复发”了。

    昨天,他经过一位女同学的座位时,不小心将她的水杯碰倒了,弄湿了她的作业本和衣服前襟的一小块地方。他忙向她陪不是,但她却气呼呼地指责他: “讨厌! 三流水平!”小林很苦恼,他认为这位女同学是在骂他“下流”,含流氓之意,因为她很文静,平时极少说粗话。直至今天,他都不敢看那位女同学,甚至别的女同学跟他说话他也感到不自在。小林又陷入烦恼之中。

    为什么小林会把女同学说的“讨厌”、“三流”联想成“流氓”、“下流”?是否他真的心里有“鬼”?我相信大多数人在推测女同学那句“三流水平”时都会联想到意指他走路水平太低,走个课桌过道还东碰西撞的;而小林却联想到这么敏感的字眼,他对“下流”、“流氓”太敏感了,不符合他的表现。

    小林痛苦地低着头,绞着手指。我问他为何在自己的形象方面纠缠不清?他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

    我引导他回忆自小到现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对他有影响的事情,他提出回去后好好想想。于是,我嘱咐他回去后把回忆起的事情写下来,一定讲述清楚事件经过及他当时的感受,到下一次面谈时将所写的文字带来。我们约定下一次面谈在下一周。

    信中往事

    一周过去了,小林没有赴约,我收到了他写给我的一封信。老师:

    您好! 对不起,我觉得写信给您比较好。

    我自小的理想便是上大学, 因此,我读书很刻苦。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很喜欢我,父母也感到自豪。初中毕业了,我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高中以来,我也是很努力,我以为我会像以前一样只要自己勤奋就能取得好成绩。可是,我估计错了,这里的很多同学都很厉害,我的成绩一直处于中间位置,不见有何进步。尽管我的父母并不责怪我,但我感到很内疚,很着急。

    谈起现在的麻烦事,老师,我想有一件事是要跟你说说的。

    我小学的时候经常呆在我外婆家。因为父母要工作,一到暑假他们就会把我送到郊区外婆家。那时候几个舅舅的孩子都跟我差不多大,大家一起玩,很开心。玩累了就一起躺着休息。表妹总喜欢躺在我身边,听我讲市区里的事。有一天,其他人都睡着了,我还很精神,觉得很无聊。于是,我就盯着旁边的表妹,看她睡着的样子。忽然我很想摸她,我就摸了她。当时觉得很紧张也很兴奋。后来我常常趁这种时候摸她,有时候她被我碰醒,但她从没说什么。

    后来长大了,上了初中,我知道这么做不好,是下流的行为。表妹一直对我很好。我觉得很内疚,很后悔。我不知道该怎样弥补对表妹造成的伤害。

    我觉得那位女同学也可能知道了我以前的事,所以才会那样骂我。

    小林的烦恼真相大白,他对自己形象的关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增大。上高中后,周围的优秀同学多起来了,以往的优势不复存在,这时他的自信心开始动摇,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但又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所以,他需要从别人眼里看到希望——自己还是个“好学生”,或者说希望能像以前一样得到较多关注。二是小林正处在青春期,性心理不断发展、成熟,使他对自己与异性的关系非常重视,从而产生对小时候与异性交往的重新评价。当然,他的不正确的评价引起了他对自我的否定,势必感到恐慌和不安。

    我给小林回了一封信。我在信

    中告诉他,他小时候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儿童性游戏,主要是出于好奇和有趣,跟成年人的性行为不同,谈不上什么‘下流”和思想、品质败坏。青春期出现成熟的性心理是正常的,这时对异性及异性交往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是正常的。

    雨过天晴

    三周后,小林再次来到我的辅导室。

    “老师,谢谢您,没事了,现在心里全放开了,心情好极了。”小林朝我笑笑。下面是他的体会:

    其一,他收到我的回信后立即去图书馆借了有关青春、成长话题的读物,明白了他的经历并非他特有,而是儿童期一种正常的心理和普遍行为,这种心理和行为不会影响到长大后别人对他的评价。

    其二,他请好朋友帮忙调查,了解到那位女同学当时的确气愤,但事情过后心情就平静下来了,并未记恨他;也没觉得他品质坏,更没有认为他下流。他也亲自询问了当时在场的几个同学,他们都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真心道歉就可以了,他们对他的印象一点都没变。

    其三,他发现男生们常常谈论男女生交往的话题,而且他们认为这很正常,无所谓“流氓”与否。

    我肯定了他的解决办法及调查结果,并鼓励他以后有疑惑就大胆调查、询问。

    我还向他详细了解他的学习状况,并跟他一起分析,提出提高学习成绩的具体措施,主要是劳逸结合、提高效率、重视与同学交流。他很有信心地说,“老师,跟你谈话很有启发,我会进步的,请听我的好消息。”

    (本文获“健康杯”全国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高中)

    编辑/子 洪 (赖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