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825
“无判断”介入解决矛盾冲突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2期
     [编者按]上海市共康中学有一个西藏班,班上的学生大多13~16岁,他们远离家人、故乡来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两个地区、两个民族、两种环境的巨大差异,在他们的生理、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班主任不仅是老师、辅导员,更是慈母爱父、心理医生,加上这一时期特有的心理叛逆,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说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教授知识、解决人生和学业的困惑。而要做好这一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因为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要用无私的爱心,为学生铺设人生的道路,尤其在学生面临困惑、产生矛盾冲突时,更应该以宽容之心,“无判断”地介入,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矛盾冲突,使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中战胜困惑、长大成熟。

    反思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都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尤其是我带教的西藏班学生,初中四年寄宿在上海,远离家人、亲友,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各不相同,少年时期叛逆的“自以为长大其实未长大、需要受教育却不愿被管束”的生理、心理特点,使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过去,我曾片面地认为:解决矛盾冲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赏罚分明、惩前毖后才是有效的方法。于是,我或者着重进行道德知识、行为规范的说教,或者单纯实施规章制度、具体行为的管教。然而,这种“说教式”和“管教式”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解决学生们面临的各种困惑。于是,面临矛盾冲突时,我又认为:只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认清矛盾冲突的后果,明了规章制度的作用,就能顺利解决矛盾冲突。谁知整天的唠叨,非但无用,还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或听之任之、阳奉阴违,或有意隐瞒、掩盖矛盾冲突。有时在学生认识不足、不理解的情况下,我又不顾学生的切身体会,凭自己对事件的认识进行主观判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行解决矛盾冲突。虽然当时学生慑于压力,以表面屈服的态度平息了矛盾冲突,但是口服未必心服,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一旦时机成熟,又会酿成新的矛盾冲突,令我处处劳心费神又时时提心吊胆。后来通过实践,我认识到:不论“说教式”还是“管教式”的教育模式,都是在于没有意识到教育对象——学生的主体性和多变性,只是把学生当作思想品德知识的接受器。不顾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以为只要通过自己的说教灌输,就能使学生对矛盾冲突有正确的认识;也忽略了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反抗期”的特点,以为凭借班主任的威望,强按牛头也能使矛盾冲突得以解决。这种一厢情愿、漠视学生“主体性”的工作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杜绝矛盾冲突。

    实践

    我在西藏班的管理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无判断”介入恰是一种依靠学生主体性、解决矛盾冲突的好方法。所谓“无判断”介入,就是教师在处理矛盾冲突时,不急于对事实作主观判断,而是以心理咨询的态度,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理解学生此时的内心感受,运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如目光注视、面部表情等身体语言,把自己对学生的理解传达给对方,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明确的认识,从而使错误观念得以修正、矛盾冲突得以解决。换句话说,“无判断”介入就是用“心理换位”的意识指导解决矛盾冲突,而不是以教师的眼光或标准来代替解决矛盾冲突。

    我的学生在初三时曾发生过私接电线偷看电视的集体违纪事件。当电视机被没收时,大多数人情绪激动,认为学校不近情理,连最精彩的NBA篮球明星赛也不让看。事后,我走进教室,学生们都紧张地看着我。我佯装不知,以惊讶的表 情看看空空的电视柜,他们立即气愤地告诉我电视机被没收的事实。我又以疑问的眼神望着班长,班长说出了看电视的经过。当我以不解的神情询问 “没有电怎么看电视”时,肇事者得意地做了一个将电线接到日光灯上的动作,我马上惊吓得闭上眼睛,夸张地表示“太危险了”,肇事者立刻收敛了得意之色,学生们也不做声了。但是只沉默了一会儿,大家又七嘴八舌地告诉我:这是一场千载难逢的球赛,不看实在忍不住。我用同情的神态表示理解,又以害怕的动作显示危险,更以无奈的表情说明“这是纪律”,这时候,大家又不说话了。我看大家的怨气发泄了一些,情绪也开始平静下来,就抓住他们最担心的安全问题,请来物理老师介绍电的功能和威力,说明私接电线的危险性。在此基础上,我又重申了学校的看电视纪律,讲述了初三学习的紧迫性,列举了家长的希望和期盼,学生们都低下了头。不一会儿,几个班干部带头承认了没有制止这次违纪事件的失责错误。私接电线的学生也作了深刻的检讨,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学校的处分。全班学生都受到了一次纪律教育,大家纷纷表示:电视机没收了,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将坏事变成好事。就这样,我以“无判断”介入的态度,引导学生们解决了矛盾冲突,并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为半年后的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证明:“无判断”地介入,对于解决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极其有用的。在矛盾冲突面前,教师采用“无判断”的方式介入,师生之间就能较快形成信赖关系。学生不再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对立方,而是看成帮助自己健康成长的朋友,因而也就能无抵抗地接受教师对问题矛盾的分析、解释,对教师提出的忠告、劝慰、指示也就能以较为正确的态度接纳。

    体会

    我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无判断”介入解决矛盾冲突靠的不是教师的严厉训斥,也不是苦口婆心的说教,教师所起的仅仅是引导作用。在矛盾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对起因结果的分析、正确态度的形成、最佳方法的选择以及冲突的最终解决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自己作出决定的。当然,在“无判断”介入中,教师也不是一点不说,而是在学生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既从学生的角度与他们进行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又以长者的身份,提醒应注意的事项,指出会产生的结果,归结冲突的得失利弊。其中既不吝啬表扬,又不害怕批评,力求使学生口服心服,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无判断”介入解决矛盾冲突的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所持的态度应是律师、心理咨询师的态度,而不是审判官的态度,也就是始终站在学生一边来考虑、分析问题,切忌武断。因为武断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即使你的判断是客观的、正确的,学生从感情上也不愿意接受。其实,矛盾冲突产生后,对于事件产生的不良结果,学生也在自责,内心也感到后悔。但如果教师去训斥、否定他们,学生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听不进正确意见,这是初中学生特有的叛逆心理的表现。这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对事件性质的评判,而是对学生此刻心情的理解和行为动机的接纳。但这种态度并非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纵容、忍让,也不是背离学生的行为规范准则,只是在合法的范围内为学生争得更多的自省机会,让他们在解决矛盾冲突的实践中培养责任感、道德感、集体观念和团结精神,并把各种美德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

    我在运用“无判断”介入解决矛盾冲突时,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关注,相信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进步、向上的良好愿望;(2)表现出对学生行为的理解,即从学生的感觉与立场来理解他们,感受他们的情绪、情感,接纳学生此时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并让学生知道老师理解他们;(3)表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他们认识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无论冲突双方身份、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家庭出身如何不同,在冲突中都是平等的,做到不偏袒、无歧视;(4)不掩盖问题和矛盾,将冲突的可能后果告知学生,使学生不能逃避,必须作出反应。因为只有让学生明确问题、矛盾的症结所在,才能达到解决矛盾冲突的目标;(5)明确“无判断”介入只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和手段,而其最终目标仍然是回归到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上来。

    在多年的西藏班管理工作中,我以“无判断”介入的态度解决了多起矛盾冲突,不但增加了我和学生之间的 “亲和力”以及班级的“凝聚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我的班级两次被评为“区良好班集体”,并在中考中获得全部上线、55%进重点高中、最高分位居自治区第二的优异成绩,为共康中学名列全国内地西藏班的前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的确,我们只有把纯洁的爱心奉献给学生,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钦佩,才能真正成为他们人生的导航。让我们用博大的爱心、“无判断”地介入,引导学生正确解决矛盾冲突,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吧! (作者单位:上海市共康中学)

    编辑/何 妍 (丁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