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800
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几点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3期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许多学校都按照教育部关于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的精神,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许多学校也准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收到预期效果,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结合目前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谈几点看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当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服务。

    个体的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人为条件,教育是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和环境条件有机地综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一般认为,小学儿童(6、7岁到12、13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中学生(11、12岁到17、18岁)又称为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加速期、危机期和趋于稳定、成熟的时期。个体从出生到青春期结束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为此,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和教育,使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各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发展课题,达到其应当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课承担着许多任务,如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让学生了解、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等。新课程改革强调,任何一门课程都应当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和技能培养,最后才是知识的传授。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应如此。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三种功能,即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和矫正性功能。发展性功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功能。心理发展包括智能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自我意识发展和性格发展等诸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所关注的是:对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对促进心理发展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的掌握及应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其主要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手段在于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实体,而且是一个社会实体。个体具有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情感意志、能力和性格等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的所有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人们彼此交往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人的心理发展依赖于实践活动。不同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产生巨大的差异,人们的感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意志品质、性格特征等,都会因实践经验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人的心理发展有共同的社会特性,也表现为人与人相区别的个性特征。每个人,不是抽象的实体,而是具有活生生个性特点的人。人的心理具有自我意识的特点。人本身不仅是被认识的客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人既能认识客观世界,也能认识主体自身,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反映的内容是什么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在活动过程中,人获得心理体验和经验。正是心理体验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的心理得到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水平得到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课,严格说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表现形式应当是“活动”。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课采取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把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容等融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但决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充分感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促进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实际是一种心理互助活动。心理互助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价值。心理互助有利于充分满足人们的心理性需要。只有在交往和互动中,人的心理性需要才能获得充分满足。心理互助的实质就是互相满足心理性需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互助过程中体验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激励别人的乐趣,使学生养成乐于从心理上帮助别人的品格,进而发展成为乐于助人的品格。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体验、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不良的心理行为,发展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获得心理体验是心理发展的主观条件,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是在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应当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手段就在于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应当以班主任为主

    学校要全面开没心理健康教育课,必然需要有足够的任课教师。由于受编制的限制,每所学校只有一两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大多从事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同时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他们承担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该如何解决呢?成功的经验是以兼职教师为主,在兼职教师队伍中以班主任为主。也就是说,班主任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力量。

    每个班都有班主任,如果让班主任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则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在数量上便可以解决。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了解本班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这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利条件。班主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的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完全有能力胜任心理健康教育课。

    班主任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方法,并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活动、训练和暗示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班主任善于认真地欣赏学生的活动过程,认真地欣赏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地欣赏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努力过程、行为表现和观点认识等及时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班主任善于运用语言、手势、表情、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含蓄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某种心理暗示的效果。班主任善于用自己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来感染学生。班主任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特点,会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活动,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班主任与本班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会把自己视为“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一起探讨问题。在共同探讨问题时会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会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他们充分相信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之,班主任具备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任课教师的基本条件。为了解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师资问题,学校要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在充分信任班主任的前提下,对班主任进行适当的培训,让班主任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生命力在于取得实际效果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看似轰轰烈烈,实际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种形式主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没有生命力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进行“心理知识讲座”,传授“心理健康常识”、“心理保健知识”,但必须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在实践中,的确有一些学校过多地向学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原理,或从概念与知识的角度来完成上课任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视为一门与语文、数学类似的学科,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甚至考试。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正确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有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使用教材,而是让任课教师自己确定上课内容。这种做法有许多优点,如可以增强针对性、灵活性等。但是,一次课、两次课还比较好处理,如果让任课教师长期自己设计授课内容是很不现实的。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支离破碎。一次课、两次课的效果好,甚至很好是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的,或者说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没有生命力的。

    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授课,甚至每节课的过程、程式都一样,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一种僵化、呆板的课程。这样的课程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完全照本宜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生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有教材,但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也不能局限于教材。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民族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别。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意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灵活地充实教育内容。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座城市,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安排要兼顾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要针对本学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充实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只有那些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教育内容,才更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密切,学生才会更感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根据学生现实的心理需求不断地加以调整。或者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选择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最关心的、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最感到困惑的问题。只有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情、小问题人手,学生才会产生共鸣。只有从学生最感兴趣、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从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人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选题一定要有现实感、时代感和针对性,要触及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所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那种能够帮助学生在潜能开发、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环境适应等方面获得了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才具有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效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生命: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当确保取得实际效果,始终把实效性放在首位。 (王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