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饰系的意义
一所中学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不好,需要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有量化的标准。事物的某种性质或属性要通过一定的数量来表现。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必须注意量化的科学性问题。现在只有极少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目前的形势迫切需要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以此检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科学体系不仅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课题之一。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目的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是指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效果作出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环境、设备、内容、方法、途径、工作队伍及其成效等一系列因素的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既要对教育过程,也要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教育科研专业机构和学校自身是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对象是学校。
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为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合乎中小学教育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案,这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特点
——评价实践综合化:注重发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综合功能;
——评价技术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评价范围全面化:对学校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队伍、效果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对象主体化:增加自评和互评,充分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教育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各省、市、区县以及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使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公众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和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加强教育系统的社会责任感,取得社会公众对教育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并切实应用于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构成及其依据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应为三个:第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包括领导组织和物质保障,这是工作的基础;第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主要指内容和方法,这是工作的核心;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即实效性,这是工作的关键。
一、组织领导,管理落实(一级指标,30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管理操作系统,提供教育的条件,这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校管理是学校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学校工作的过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有利于提供教育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中小学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
1.健全领导体制,明确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组织和研究组织的负责人(二级指标,10分)。
实践证明,这些是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得以实现的保证。只有落实组织领导和负责人,才能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包括: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流程;工作职责。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定活动计划(二级指标,10分)。
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对学校的有关人员提出要求,落实计划。
3.创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落实工作经费(二级指标,10分)。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和落实的工作经费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力保证,应列为管理评价的重要指标。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基地、场所、设备及教育手段,学校的校园文化、心理氛围、校风等都是这个指标下的内容,例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情况等。
二、寻求方法。任务落实(一级指标,30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是借各种形式来完成的。没有一定的工作过程,效果也无从谈起。虽然过程并不等同于效果,但它却可以透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般状况,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因此,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如何,应对其过程进行考察,并把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结合起来,得出切合实际的评价结论。
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实际(二级指标,10分)。
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就学生的文化学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升学就业等问题进行有效辅导,争取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成为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生动活泼,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受学生欢迎(二级指标,10分)。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内容的手段,只有受学生欢迎的形式方法,才能入理、人脑、入心,才能有实效。故此,笔者认为,此点应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二级指标。
3.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在落实时应具体,有渠道、有时间、有负责人、有场合(二级指标,10分)。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具体体现,也应成为一个二级指标。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进行检查,以保证计划的执行不发生偏差。因此,应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何时完成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尽量做到定人、定量、定质、定时。
三、重在实效。成果落实(一级指标,40分)
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最根本的是效果,即对学生产生了多大积极影响。不论教育内容多么无可挑剔,但如果在实践中没有多大作用,这项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品质的变化上,可通过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来。
1.各方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有具体数据(二级指标,20分)。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项评价指标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关键,包括社会、家长、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反映,可作为具体数据进入评价系统。
2.学校教育者以身作则,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如何(二级指标,10分)。
教育者体罚学生,对学生心灵施暴,撕学生作业本,偷看学生信件或日记,散布学生隐私,随意压堂,随意补课,随意将体音美课变为语文课等都是不对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困扰。
学生不仅看教育者怎样说,而且看教育者怎样做。教育者如自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师源性心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自然事半功倍。教育者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
3.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是否顺利,教育工作者发表论文及获奖人次数量如何(二级指标,10分)。
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教育效果。科研与中小学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科研搞得好,抓住了规律,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果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指正式发表的、被有关部门采纳应用的和为社会承认的研究产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应该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所在。不仅是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的结果,而且是学术讨论与交锋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内容、方法、师资、途径、评价等应该有新的内容,防止人云亦云。
——学术性是对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一切论点和结论都应当建立在专门而深入的研究之上,实事求是,言之有据,符合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规范。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深厚的功底的话,将行之不远。没有资料、经验的积累和分析,难以形成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实践性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归宿。学术研究不意味着远离实际,它应当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吸取生活的养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验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在普及中研究。
——综合性针对的是画地为牢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倾听不同学科的声音,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广阔,更加富于活力。
今后的研究课题
1.本文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一、二级指标,应通过进一步调研来完善;
2.要研究更具体的指标;
3.要研究评价方案的实施办法,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更加科学与实用,最终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杨忠健)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饰系的意义
一所中学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不好,需要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有量化的标准。事物的某种性质或属性要通过一定的数量来表现。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必须注意量化的科学性问题。现在只有极少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量化指标和评价标准。目前的形势迫切需要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以此检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科学体系不仅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要课题之一。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目的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是指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及其效果作出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环境、设备、内容、方法、途径、工作队伍及其成效等一系列因素的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既要对教育过程,也要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教育科研专业机构和学校自身是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对象是学校。
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为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合乎中小学教育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案,这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特点
——评价实践综合化:注重发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综合功能;
——评价技术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评价范围全面化:对学校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队伍、效果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对象主体化:增加自评和互评,充分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教育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各省、市、区县以及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使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公众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和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加强教育系统的社会责任感,取得社会公众对教育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并切实应用于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构成及其依据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应为三个:第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包括领导组织和物质保障,这是工作的基础;第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主要指内容和方法,这是工作的核心;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即实效性,这是工作的关键。
一、组织领导,管理落实(一级指标,30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管理操作系统,提供教育的条件,这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学校管理是学校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学校工作的过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有利于提供教育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中小学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
1.健全领导体制,明确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组织和研究组织的负责人(二级指标,10分)。
实践证明,这些是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得以实现的保证。只有落实组织领导和负责人,才能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包括: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流程;工作职责。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定活动计划(二级指标,10分)。
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对学校的有关人员提出要求,落实计划。
3.创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落实工作经费(二级指标,10分)。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和落实的工作经费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力保证,应列为管理评价的重要指标。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的基地、场所、设备及教育手段,学校的校园文化、心理氛围、校风等都是这个指标下的内容,例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情况等。
二、寻求方法。任务落实(一级指标,30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是借各种形式来完成的。没有一定的工作过程,效果也无从谈起。虽然过程并不等同于效果,但它却可以透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般状况,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因此,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如何,应对其过程进行考察,并把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结合起来,得出切合实际的评价结论。
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实际(二级指标,10分)。
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就学生的文化学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升学就业等问题进行有效辅导,争取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成为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生动活泼,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受学生欢迎(二级指标,10分)。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内容的手段,只有受学生欢迎的形式方法,才能入理、人脑、入心,才能有实效。故此,笔者认为,此点应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二级指标。
3.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在落实时应具体,有渠道、有时间、有负责人、有场合(二级指标,10分)。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具体体现,也应成为一个二级指标。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进行检查,以保证计划的执行不发生偏差。因此,应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何时完成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尽量做到定人、定量、定质、定时。
三、重在实效。成果落实(一级指标,40分)
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最根本的是效果,即对学生产生了多大积极影响。不论教育内容多么无可挑剔,但如果在实践中没有多大作用,这项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品质的变化上,可通过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来。
1.各方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有具体数据(二级指标,20分)。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项评价指标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关键,包括社会、家长、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反映,可作为具体数据进入评价系统。
2.学校教育者以身作则,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如何(二级指标,10分)。
教育者体罚学生,对学生心灵施暴,撕学生作业本,偷看学生信件或日记,散布学生隐私,随意压堂,随意补课,随意将体音美课变为语文课等都是不对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困扰。
学生不仅看教育者怎样说,而且看教育者怎样做。教育者如自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师源性心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自然事半功倍。教育者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
3.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是否顺利,教育工作者发表论文及获奖人次数量如何(二级指标,10分)。
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教育效果。科研与中小学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科研搞得好,抓住了规律,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果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指正式发表的、被有关部门采纳应用的和为社会承认的研究产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应该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创新性、学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生命所在。不仅是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的结果,而且是学术讨论与交锋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内容、方法、师资、途径、评价等应该有新的内容,防止人云亦云。
——学术性是对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一切论点和结论都应当建立在专门而深入的研究之上,实事求是,言之有据,符合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规范。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深厚的功底的话,将行之不远。没有资料、经验的积累和分析,难以形成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实践性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归宿。学术研究不意味着远离实际,它应当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吸取生活的养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验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在普及中研究。
——综合性针对的是画地为牢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应倾听不同学科的声音,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广阔,更加富于活力。
今后的研究课题
1.本文提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一、二级指标,应通过进一步调研来完善;
2.要研究更具体的指标;
3.要研究评价方案的实施办法,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更加科学与实用,最终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杨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