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教师心理倦怠及其干预方式
一、研究现状述评
“倦怠”(burnout)一词原指枯竭、耗尽。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倦怠(job burnout),它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概念,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心理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心理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有研究发现,教师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教师不仅要承受着与其他职业同样的压力,如工作负担压力、职业声望压力等,而且还承受着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压力,如由多重角色和育人职责所带来的压力以及来自学生家长方面的压力等。一旦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会给个人、学生及学校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对教师个人来说,倦怠会使他们经常体验到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消极情绪,甚至导致失眠、酗酒和药物依赖,进而带来婚姻和家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所能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关怀的质量会衰退,学生将无法从教师身上获取关注和爱,甚至还会被教师以玩世不巷的恶劣态度对待,这对于学生的身心是一种伤害;对学校来说,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组织的稳定性和效益。
所以,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了解教师的职业状态,不仅可以为学校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校以寄宿制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为契点,研究寄宿小学教师心理倦怠状况、特点及干预措施,改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甚少,这不仅对我校,更是对社会寄宿制学校有很大的推广价 口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博才学校课题组值,是一个很有研究前景的领域。
二、教师心理倦怠干预措施
1.改革学校制度并付诸实施
首先,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邀请专家作讲座等方式来获得认识。存在心理倦怠的教师工作态度冷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心,工作敷衍了事,会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所以,领导层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其次,学校应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人性化的管理,无疑会增加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力,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自如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获得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改革和完善学校现有的制度,制定出一套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制度,有效地消除教师抵触学校制度而产生的倦怠心理。
2.对教师本身的干预
(1)每学期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来校作讲座,深入细致地剖析教师心理,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解答教师心中的困惑,使影响教师的不良心理因素得到控制和消除。
(2)抓住一切机会,多派教师外出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回来后再与全体教师交流,这样会产生与专家,学者交流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传达学习内容的教师已把自己在生活及工作中的感受,有意或无意地加入到他的讲学中去,所有的理论不再模糊、抽象,能给其他教师更切实可行的,更具操作性的指示。
(3)在学校网站上开辟教师心理信箱和有关心理方面的教师论谈。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来主持,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心理状况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行为的变化;及时给予教师心理安慰与行为上的指导,有效地预防心理倦怠的发生。
3.对社会环境的干预
(1)组织教师积极向媒体投稿,反映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与教师生活,让全社会的人们了解寄宿制学校,了解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从了解到理解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有了解了,才会理解。
(2)家长是社会环境中一个很重要的群体。教师很大一部分压力就来自于家长。学校可以每学期举行一次家长与教师的见面会,增加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3)加强与学校所在社区的联系。在社区中开展义务劳动或宣传活动,树立学校在社区中美好的整体形象,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声誉。校荣则我荣,教师在社区中的地位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讨论
1.寄宿制学校教师普遍心理状况
(1)适应性
一般来讲,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只要是对寄宿制学校管理有所了解,对于所从事工作的环境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也存在着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由于寄宿制学校学生来源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相对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教师发挥更多的教育机智,这与教师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有出入。
②外界对教育的冲击。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工作量相当大,因此工作报酬也相应稍高于普通学校,但从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待遇还是偏低,有些教师会认为很不公平;而在社会上虽然教师的待遇已在逐步改善,但在很多人眼里,是“看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在沿海甚至还流传着“最没出息的人才当老师”的言论,这些都冲击着教师的思想。
③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教育改革的大潮冲击着每一位教师,很多教师已不满足于原有的学历,加速了进修的步伐。但是,这些学习毕竟需要时间、精力,同时更需要实践,故而教育中,出现“不知如何教”的困惑或“越来越不会教”的感慨已屡见不鲜。而家长的全权委托,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已越来越使教师感觉到教育的危机。
(2)职业行为
①自我效能感降低。有的教师当初是从各大学优中选优而来,但是到了寄宿制学校,由于教师队伍的强大,竞争激烈,要取得骄人成绩很不容易,因而有种“忙忙碌碌、碌碌无为”的感觉,容易产生牢骚、怨职情绪。②过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易失去对学生的耐心、爱心。
(3)人际交往
寄宿制学校是一个师生云集的场所,大部分教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大方地与人交往,但寄宿制学校有以下问题值得借鉴、思考:①因为校区较大,教师办公室的不集中,使学校教师间的交往相应减少,新老同事间互相认识的时间亦较长。②由于寄宿教师早出晚归,中午都难得回家,班主任更是难得有一个完整的周日,所以与外界的交流相应减少。
(4)身体状况
寄宿制学校由于工作繁重,对教师的身体状况提出了挑战。大部分教师热爱工作,爱岗尽业,致使小病常被忽略。很多教师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看病,不到非住院不可就上完课再去打吊针,小病有时被拖成大病。女教师怀孕期间,需就医保胎的增多。这是由于过度紧张而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在一般的学校中很难如此集中。
2.心理倦怠的成因
(1)个人因素
①人格:受教育及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个人性格、气质、能力的不同。②职业道德:很多教师最初是在无奈中选择从教,男教师很少安心于本职工作,缺乏竞争意识,满足于已有水平;缺乏爱心,得过且过;本身自律不严,不能言传身教。③交际能力:与本校领导、教师交往不多,缺乏交往技能;工作紧张,疲于应付,社会圈子相应缩小。④年龄:年轻教师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易于产生消极、倦怠情绪;年长教师因为工作已不能带来新鲜感而产生倦怠情绪;有的中老年教师感觉压力太大,身体吃不消。⑤身体状况:工作的循环往复与高标准使得一些教师内心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失调,易病易怒,情绪极不稳定;寄宿制学校加班多,应对家长,管理学生难度大,易诱发生理疾病。
(2)家庭因素
①家庭负担重。中老年教师在寄宿制学校工作,工作时间较长,为了教育学生,常耽搁教育自己的孩子,微薄工资常引发家庭危机;在双职工家庭,中青年教师买房负担亦很重,而因为工作常不得不给年幼的孩子上全托或托人照顾。②家庭不和谐。寄宿制教师由于工作忙,影响了与家人的交流与沟通。因而有些工作无法得到理解、支持,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3)社会因素
①社会环境: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职业的规范管理,使教师的压力增强,如各种资格考试,计算机、普通话过级;每个家庭一个孩子,家长舍得花钱让孩子上寄宿,认为孩子上了寄宿,一切由教师负责,过分依赖学校;社会对教育的投资、支持与理解还相对缺乏;教师本身的付出与得到的报酬不成比例。②职业本身:教育改革大潮如泉涌,教师自身需不断学习、实践;生源减少,学校竞争压力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超负荷的工作量与极少的休闲时间成反比;③学校环境:领导的要求与作风是否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学校的环境,是否令人感到舒畅;是否体现了对教师的关注、理解、鼓励、期望等,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状态。
“倦怠”(burnout)一词原指枯竭、耗尽。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职业倦怠(job burnout),它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概念,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的在情绪、情感与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心理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心理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有研究发现,教师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教师不仅要承受着与其他职业同样的压力,如工作负担压力、职业声望压力等,而且还承受着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压力,如由多重角色和育人职责所带来的压力以及来自学生家长方面的压力等。一旦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会给个人、学生及学校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对教师个人来说,倦怠会使他们经常体验到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消极情绪,甚至导致失眠、酗酒和药物依赖,进而带来婚姻和家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所能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关怀的质量会衰退,学生将无法从教师身上获取关注和爱,甚至还会被教师以玩世不巷的恶劣态度对待,这对于学生的身心是一种伤害;对学校来说,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组织的稳定性和效益。
所以,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了解教师的职业状态,不仅可以为学校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校以寄宿制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为契点,研究寄宿小学教师心理倦怠状况、特点及干预措施,改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甚少,这不仅对我校,更是对社会寄宿制学校有很大的推广价 口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博才学校课题组值,是一个很有研究前景的领域。
二、教师心理倦怠干预措施
1.改革学校制度并付诸实施
首先,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邀请专家作讲座等方式来获得认识。存在心理倦怠的教师工作态度冷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心,工作敷衍了事,会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所以,领导层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有的放矢。
其次,学校应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人性化的管理,无疑会增加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力,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自如地释放自己的能量,获得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三,改革和完善学校现有的制度,制定出一套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制度,有效地消除教师抵触学校制度而产生的倦怠心理。
2.对教师本身的干预
(1)每学期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来校作讲座,深入细致地剖析教师心理,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解答教师心中的困惑,使影响教师的不良心理因素得到控制和消除。
(2)抓住一切机会,多派教师外出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回来后再与全体教师交流,这样会产生与专家,学者交流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传达学习内容的教师已把自己在生活及工作中的感受,有意或无意地加入到他的讲学中去,所有的理论不再模糊、抽象,能给其他教师更切实可行的,更具操作性的指示。
(3)在学校网站上开辟教师心理信箱和有关心理方面的教师论谈。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来主持,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心理状况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行为的变化;及时给予教师心理安慰与行为上的指导,有效地预防心理倦怠的发生。
3.对社会环境的干预
(1)组织教师积极向媒体投稿,反映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与教师生活,让全社会的人们了解寄宿制学校,了解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从了解到理解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有了解了,才会理解。
(2)家长是社会环境中一个很重要的群体。教师很大一部分压力就来自于家长。学校可以每学期举行一次家长与教师的见面会,增加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3)加强与学校所在社区的联系。在社区中开展义务劳动或宣传活动,树立学校在社区中美好的整体形象,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声誉。校荣则我荣,教师在社区中的地位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讨论
1.寄宿制学校教师普遍心理状况
(1)适应性
一般来讲,作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只要是对寄宿制学校管理有所了解,对于所从事工作的环境是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也存在着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由于寄宿制学校学生来源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相对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教师发挥更多的教育机智,这与教师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有出入。
②外界对教育的冲击。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工作量相当大,因此工作报酬也相应稍高于普通学校,但从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待遇还是偏低,有些教师会认为很不公平;而在社会上虽然教师的待遇已在逐步改善,但在很多人眼里,是“看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在沿海甚至还流传着“最没出息的人才当老师”的言论,这些都冲击着教师的思想。
③学科知识与教育能力。教育改革的大潮冲击着每一位教师,很多教师已不满足于原有的学历,加速了进修的步伐。但是,这些学习毕竟需要时间、精力,同时更需要实践,故而教育中,出现“不知如何教”的困惑或“越来越不会教”的感慨已屡见不鲜。而家长的全权委托,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已越来越使教师感觉到教育的危机。
(2)职业行为
①自我效能感降低。有的教师当初是从各大学优中选优而来,但是到了寄宿制学校,由于教师队伍的强大,竞争激烈,要取得骄人成绩很不容易,因而有种“忙忙碌碌、碌碌无为”的感觉,容易产生牢骚、怨职情绪。②过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易失去对学生的耐心、爱心。
(3)人际交往
寄宿制学校是一个师生云集的场所,大部分教师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大方地与人交往,但寄宿制学校有以下问题值得借鉴、思考:①因为校区较大,教师办公室的不集中,使学校教师间的交往相应减少,新老同事间互相认识的时间亦较长。②由于寄宿教师早出晚归,中午都难得回家,班主任更是难得有一个完整的周日,所以与外界的交流相应减少。
(4)身体状况
寄宿制学校由于工作繁重,对教师的身体状况提出了挑战。大部分教师热爱工作,爱岗尽业,致使小病常被忽略。很多教师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看病,不到非住院不可就上完课再去打吊针,小病有时被拖成大病。女教师怀孕期间,需就医保胎的增多。这是由于过度紧张而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在一般的学校中很难如此集中。
2.心理倦怠的成因
(1)个人因素
①人格:受教育及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个人性格、气质、能力的不同。②职业道德:很多教师最初是在无奈中选择从教,男教师很少安心于本职工作,缺乏竞争意识,满足于已有水平;缺乏爱心,得过且过;本身自律不严,不能言传身教。③交际能力:与本校领导、教师交往不多,缺乏交往技能;工作紧张,疲于应付,社会圈子相应缩小。④年龄:年轻教师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易于产生消极、倦怠情绪;年长教师因为工作已不能带来新鲜感而产生倦怠情绪;有的中老年教师感觉压力太大,身体吃不消。⑤身体状况:工作的循环往复与高标准使得一些教师内心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失调,易病易怒,情绪极不稳定;寄宿制学校加班多,应对家长,管理学生难度大,易诱发生理疾病。
(2)家庭因素
①家庭负担重。中老年教师在寄宿制学校工作,工作时间较长,为了教育学生,常耽搁教育自己的孩子,微薄工资常引发家庭危机;在双职工家庭,中青年教师买房负担亦很重,而因为工作常不得不给年幼的孩子上全托或托人照顾。②家庭不和谐。寄宿制教师由于工作忙,影响了与家人的交流与沟通。因而有些工作无法得到理解、支持,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3)社会因素
①社会环境: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职业的规范管理,使教师的压力增强,如各种资格考试,计算机、普通话过级;每个家庭一个孩子,家长舍得花钱让孩子上寄宿,认为孩子上了寄宿,一切由教师负责,过分依赖学校;社会对教育的投资、支持与理解还相对缺乏;教师本身的付出与得到的报酬不成比例。②职业本身:教育改革大潮如泉涌,教师自身需不断学习、实践;生源减少,学校竞争压力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超负荷的工作量与极少的休闲时间成反比;③学校环境:领导的要求与作风是否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学校的环境,是否令人感到舒畅;是否体现了对教师的关注、理解、鼓励、期望等,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