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考试焦虑的表现原因及其诊断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其外延有三:低度考试焦虑、适度考试焦虑和过度考试焦虑,前两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应试心理困难。
一、过度考试焦虑
1.过度考试焦虑的定义
过度考试焦虑是指应试者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过去考试经验的影响,产生一种以对考试成败过度担忧为主要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过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当考生面临考试的时候,由于对考试结果过高的期望,但又担心自己达不到这个目标,由此引起了躯体不适、睡眠障碍或考试晕场等一系列反应,造成考试结果一塌糊涂,当考试结束后,这种反应便即刻消失。我们判断考试焦虑是否过度只依赖两个标准:第一,是否使考生非常苦恼,影响考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第二,是否真正干扰了考生的复习效率,并且在考场上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2.过度考试焦虑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1)过度考试焦虑易分散注意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任何行为都需保持一定的注意才能进行,在考试过程中尤其如此,考生必须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按要求完成答题。而过度的考试焦虑会使应试者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考试。
(2)过度考试焦虑干扰回忆过程
回忆是提取大脑中保存的内容的过程。考试中要求考生能准确、迅速地回忆起学习过的内容,以完成考试题目。过度的考试焦虑会使考生头昏脑胀,致使回忆发生混乱,甚至无法回忆起学过的内容。
(3)过度考试焦虑对思维过程有瓦解作用
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清晰灵活的思维过程有利于考试中的顺利作答。但过度考试焦虑会使考生的思维陷入混乱甚至停滞,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过度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
在实践中,我们以量表测验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综合了解考试前和考试中的症状自评,以对考试效率的干扰程度为标准,依据考生生理、心理和适应行为的反应特征,对过度考试焦虑作出分类界定和典型描述。
1.考试晕场
在考场上出现晕场(怯场)症状,回忆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或大脑暂时性一片空白,并且大多伴随身体燥热、冒汗,手心或脚心发凉、手指哆嗦,乃至冒冷汗等躯体反应。考试晕场是过度考试焦虑的核心症状。
2.睡眠障碍
考试前夕或考试期间出现非器质性失眠(难以入睡或醒后难以再入睡)、睡眠中多梦、白天发困等睡眠障碍和继发的躯体、情绪反应,诱发过度焦虑的反应。
3.躯体不适
考试前夕或考试期间出现腹痛、腹泻、便秘、尿频、头痛、斑秃、容易感冒等躯体不适反应,其中有个别考生不受躯体反应的明显干扰。但是大多数考生都会出现消极的连锁反应,导致过度焦虑的发生,如心慌、多汗,尤其是手心出汗、头皮发紧或胀痛,呼吸变得急促,有的学生胃肠不适,尿频、尿急等,还有一个许多考生都有但却没意识到的症状,就是肌肉疼痛,尤其是肩、背部肌肉,这是由于肌肉无意识的长期紧张的结果。
4.回避冲动
考试前后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出现强烈的回避冲动。比如不愿参加考试;希望自己突然生一场病可以逃过考试;幻想突然出现一个意外奇迹,使自己可以免去考试。
以上四种症状有一个共同的诱发原因,即考试结果的刺激,其中包含个体对考试结果的认识评价。尽管上述四种状况的关系比较复杂,有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的共生现象,有时两种症状具有因果联系,但是它们又都有各自明显的特点,所以同一个原因诱发的四种典型症状,需要针对各自具体的发生机制分别加以调整矫治。
三、过度考试焦虑发生的原因
1.个性基础
大多数有过度考试焦虑表现的考生,他们的性格特征的重点表现、认知模式和情绪特点如下:过于敏感,关注外界评价,有强迫观念倾向,容易否定自我,容易接受暗示(预言自验),易心慌意乱、焦躁不安、害怕恐惧,总有一种大难临头却又无法躲避的感觉,总想做点儿什么,但却不知做什么好;喜欢吹毛求疵,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对自己要求比较严谨,追求完美,情绪容易激动,易生烦恼,缺乏随遇而安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应付生活挫折和困境,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常常为一些小事患得患失,并因此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等。
2.认知评价
有些考生因错误的自我评价和不当的期望而引发焦虑;有些考生因多次失败而自我效能感过低,也易引发焦虑,比如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觉得考试一定很难;认为考试是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最后一搏,假如考砸了,自己也就完了;认为考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辜负家长和亲人的期待;担心自己准备不足,担心考试中出现意外,等等。总之,所有认识和估计似乎都是为了告诉自己两个结论: (1)我很可能考不好,会名落孙山。(2)考不好我就一切都完了。这两个结论强烈地暗示着一个结局:最害怕发生的事(一切都完了)很可能要发生。这是焦虑时心理状况的最基本的性质——害怕发生可怕的事。
这种认知反应是考试焦虑的“罪魁祸首”,其他反应都是由于认知原因而附带产生的。
3.精神交互作用
有过度考试焦虑经历的学生,一般多是在考试之前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就已经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焦虑情绪,因此在考试当中一旦遇到难解的题目,就会更加的焦躁不安,有时会产生不能自控的惶恐感,还会责备自己的无能。于是,就不断体验同时极力抵抗这种情绪,然而,焦虑情绪不但没有缓解和消除反而更加严重,这就是森田理论所讲的“精神的交互作用”。于是,考生很容易陷入“焦虑恐慌一体验抵抗一更加焦虑恐慌”的恶性循环,因为情绪对人的动机有放大作用,越反感就越想抵抗,并且情绪会强化考生所关注的信号,使其沉浸在对预期后果的恐慌不安中——“我不能控制自己啦!完啦!又要考砸啦……”于是这种消极的心理“聚焦”便抑制了考生大脑其他兴奋点的活动,使考生无法迅速投入当时所应该进行的正常的思维活动中,这就是“意识范围狭窄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考生就出现了思维迟缓、理不出解题思路、无法回忆部分熟悉的知识、大脑一片空白、“晕场”等现象。
另外,通过我们对量表和个案的综合分析发现,有些神经症,如:强迫症、社交恐怖症和疑病症等也能引发过度考试焦虑。如有的学生本身就有强迫倾向,但由于自己对强迫症(强迫观念)缺乏正确认识,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因而导致了过度的焦虑发生。
四、过度考试焦虑的诊断
有些研究只是单纯依据量表的测量来判断考试焦虑的程度,未能与考试过程的思维质量结合研究,从而不能准确界定“过度考试焦虑”。实践表明,即使量表上反映的焦虑程度较高,或体症反应强烈,但考生并没有明显因此而影响考试的成绩,就也不能因此而将其界定为过度考试焦虑。
我们采取的是将两者结合的“三步诊断法”:
第一步:心理测量。运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考试焦虑测验(TAT)等量表进行测量,能够比较有效地反映考生的焦虑程度。
第二步:自我陈述(症状自评)。包括三个方面:考试前后的躯体状况、情绪思维状况、行为状况。重点是思维状况,正常的思维水平是否受到影响,是判定焦虑过度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的思维状况决定了他的考试状态和成绩。
第三步:综合分析。把量表测验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综合了解考试前和考试中的症状自评,以对考试结果的干扰程度为标准,对过度考试焦虑做出明确界定。
在一学年的时间内,经过团体辅导并辅之以个别咨询,全体被试的焦虑症状都出现明显缓解,少数被试获得显著矫正效果。如部分被试在考试前后及期间已无明显的失眠状况,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也明显减轻或消失,复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考场上的“晕场”现象基本消除。可见我们对过度考试焦虑的分类界定和诊断标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有利于针对不同症状的具体发生机制进行有效矫治。 (杨小平)
一、过度考试焦虑
1.过度考试焦虑的定义
过度考试焦虑是指应试者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过去考试经验的影响,产生一种以对考试成败过度担忧为主要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过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当考生面临考试的时候,由于对考试结果过高的期望,但又担心自己达不到这个目标,由此引起了躯体不适、睡眠障碍或考试晕场等一系列反应,造成考试结果一塌糊涂,当考试结束后,这种反应便即刻消失。我们判断考试焦虑是否过度只依赖两个标准:第一,是否使考生非常苦恼,影响考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第二,是否真正干扰了考生的复习效率,并且在考场上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2.过度考试焦虑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1)过度考试焦虑易分散注意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任何行为都需保持一定的注意才能进行,在考试过程中尤其如此,考生必须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按要求完成答题。而过度的考试焦虑会使应试者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考试。
(2)过度考试焦虑干扰回忆过程
回忆是提取大脑中保存的内容的过程。考试中要求考生能准确、迅速地回忆起学习过的内容,以完成考试题目。过度的考试焦虑会使考生头昏脑胀,致使回忆发生混乱,甚至无法回忆起学过的内容。
(3)过度考试焦虑对思维过程有瓦解作用
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清晰灵活的思维过程有利于考试中的顺利作答。但过度考试焦虑会使考生的思维陷入混乱甚至停滞,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过度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
在实践中,我们以量表测验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综合了解考试前和考试中的症状自评,以对考试效率的干扰程度为标准,依据考生生理、心理和适应行为的反应特征,对过度考试焦虑作出分类界定和典型描述。
1.考试晕场
在考场上出现晕场(怯场)症状,回忆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或大脑暂时性一片空白,并且大多伴随身体燥热、冒汗,手心或脚心发凉、手指哆嗦,乃至冒冷汗等躯体反应。考试晕场是过度考试焦虑的核心症状。
2.睡眠障碍
考试前夕或考试期间出现非器质性失眠(难以入睡或醒后难以再入睡)、睡眠中多梦、白天发困等睡眠障碍和继发的躯体、情绪反应,诱发过度焦虑的反应。
3.躯体不适
考试前夕或考试期间出现腹痛、腹泻、便秘、尿频、头痛、斑秃、容易感冒等躯体不适反应,其中有个别考生不受躯体反应的明显干扰。但是大多数考生都会出现消极的连锁反应,导致过度焦虑的发生,如心慌、多汗,尤其是手心出汗、头皮发紧或胀痛,呼吸变得急促,有的学生胃肠不适,尿频、尿急等,还有一个许多考生都有但却没意识到的症状,就是肌肉疼痛,尤其是肩、背部肌肉,这是由于肌肉无意识的长期紧张的结果。
4.回避冲动
考试前后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出现强烈的回避冲动。比如不愿参加考试;希望自己突然生一场病可以逃过考试;幻想突然出现一个意外奇迹,使自己可以免去考试。
以上四种症状有一个共同的诱发原因,即考试结果的刺激,其中包含个体对考试结果的认识评价。尽管上述四种状况的关系比较复杂,有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的共生现象,有时两种症状具有因果联系,但是它们又都有各自明显的特点,所以同一个原因诱发的四种典型症状,需要针对各自具体的发生机制分别加以调整矫治。
三、过度考试焦虑发生的原因
1.个性基础
大多数有过度考试焦虑表现的考生,他们的性格特征的重点表现、认知模式和情绪特点如下:过于敏感,关注外界评价,有强迫观念倾向,容易否定自我,容易接受暗示(预言自验),易心慌意乱、焦躁不安、害怕恐惧,总有一种大难临头却又无法躲避的感觉,总想做点儿什么,但却不知做什么好;喜欢吹毛求疵,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对自己要求比较严谨,追求完美,情绪容易激动,易生烦恼,缺乏随遇而安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应付生活挫折和困境,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常常为一些小事患得患失,并因此产生沮丧悲观的情绪等。
2.认知评价
有些考生因错误的自我评价和不当的期望而引发焦虑;有些考生因多次失败而自我效能感过低,也易引发焦虑,比如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觉得考试一定很难;认为考试是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最后一搏,假如考砸了,自己也就完了;认为考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辜负家长和亲人的期待;担心自己准备不足,担心考试中出现意外,等等。总之,所有认识和估计似乎都是为了告诉自己两个结论: (1)我很可能考不好,会名落孙山。(2)考不好我就一切都完了。这两个结论强烈地暗示着一个结局:最害怕发生的事(一切都完了)很可能要发生。这是焦虑时心理状况的最基本的性质——害怕发生可怕的事。
这种认知反应是考试焦虑的“罪魁祸首”,其他反应都是由于认知原因而附带产生的。
3.精神交互作用
有过度考试焦虑经历的学生,一般多是在考试之前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就已经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焦虑情绪,因此在考试当中一旦遇到难解的题目,就会更加的焦躁不安,有时会产生不能自控的惶恐感,还会责备自己的无能。于是,就不断体验同时极力抵抗这种情绪,然而,焦虑情绪不但没有缓解和消除反而更加严重,这就是森田理论所讲的“精神的交互作用”。于是,考生很容易陷入“焦虑恐慌一体验抵抗一更加焦虑恐慌”的恶性循环,因为情绪对人的动机有放大作用,越反感就越想抵抗,并且情绪会强化考生所关注的信号,使其沉浸在对预期后果的恐慌不安中——“我不能控制自己啦!完啦!又要考砸啦……”于是这种消极的心理“聚焦”便抑制了考生大脑其他兴奋点的活动,使考生无法迅速投入当时所应该进行的正常的思维活动中,这就是“意识范围狭窄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考生就出现了思维迟缓、理不出解题思路、无法回忆部分熟悉的知识、大脑一片空白、“晕场”等现象。
另外,通过我们对量表和个案的综合分析发现,有些神经症,如:强迫症、社交恐怖症和疑病症等也能引发过度考试焦虑。如有的学生本身就有强迫倾向,但由于自己对强迫症(强迫观念)缺乏正确认识,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因而导致了过度的焦虑发生。
四、过度考试焦虑的诊断
有些研究只是单纯依据量表的测量来判断考试焦虑的程度,未能与考试过程的思维质量结合研究,从而不能准确界定“过度考试焦虑”。实践表明,即使量表上反映的焦虑程度较高,或体症反应强烈,但考生并没有明显因此而影响考试的成绩,就也不能因此而将其界定为过度考试焦虑。
我们采取的是将两者结合的“三步诊断法”:
第一步:心理测量。运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考试焦虑测验(TAT)等量表进行测量,能够比较有效地反映考生的焦虑程度。
第二步:自我陈述(症状自评)。包括三个方面:考试前后的躯体状况、情绪思维状况、行为状况。重点是思维状况,正常的思维水平是否受到影响,是判定焦虑过度与否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的思维状况决定了他的考试状态和成绩。
第三步:综合分析。把量表测验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综合了解考试前和考试中的症状自评,以对考试结果的干扰程度为标准,对过度考试焦虑做出明确界定。
在一学年的时间内,经过团体辅导并辅之以个别咨询,全体被试的焦虑症状都出现明显缓解,少数被试获得显著矫正效果。如部分被试在考试前后及期间已无明显的失眠状况,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也明显减轻或消失,复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考场上的“晕场”现象基本消除。可见我们对过度考试焦虑的分类界定和诊断标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有利于针对不同症状的具体发生机制进行有效矫治。 (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