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670
教师职业倦怠干预设想(2)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0期
     本校的工作位置也有所保障(不会被末位淘汰)。但是,当连续送出几届毕业生之后,许多教师就对工作失去了新鲜感,这时升学的硬指标已不再具有挑战性,而像一块压在心上的大石头,使人焦虑、抑郁、窒息。这种感觉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其原因是只顾及了低级需要,而没有开拓和提升自己的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多种需要,可以概括为五大类,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按层次排列,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上述教师的目标只停留在满足低级需要,当满足后就会失去动机、失去工作热情。要想使教师充满工作热情,就必须拓展其高级需要,因为人的高级需要得到满足可使其工作的欲望增强。

    如果教师不再把工作的目标只看成是让学生考上较好的学校,而是看成为社会、为人类培养了有用人才;不止把目光盯在教材、教参上,而是注意多方面吸收知识,在学术上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那么,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就会大有转变:在对待学生方面,他会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即使遇到学绩不佳,甚至难教、难管的学生,也不会灰心、报怨、指责、不近人情,而是把他们视作新的研究课题,当作丰富自己教育经验、提高教育理论的“教科书”去研读。‘教师以这种理念和心态去对待工作和学生,就是把工作的付出与自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提升了需要时层次。

    拓展教师、的高级需要还需组织创造条件,如:学校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的机会;外聘专家为教师举办学术讲座;组织本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等。

    4.改善认知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

    我国当前正处于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之中。新课程不但在内容上有了很多变化,而且在教法和师生交往模式上与过去也迥然不同。如果教师对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方法和师生模式津津乐道,对新课程持怀疑态度,那么,课程的要求对他们就会构成强大的工作压力,很可能会使他们表现出抵触情绪或漠不关心。荷兰学者Will J.G.Evers的研究发现,对改革的态度越消极越易遭遇情绪衰竭,导致职业倦怠。

    当然,在课程改革中也要,防止另外一种极端的情况。有许多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过于追求完美。如果学校对他们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他们会在课程改革中给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这种目标一旦超出了主客观条件,现实的结果则与他们过高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其心理遭受挫败,导致他们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和情绪衰竭。

    外界的压力;固然是客观事实,但是否对个体造成不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认知和评价。心理学家Cox.T认为:“客观事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体认为这样的事件所蕴含的要求已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我国学者认为用改善认知的方法解决职业倦怠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此看来,在重大的改革之前个体作认知调整会有效地提高个体应对能力。如果学校拥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专家或教育顾问为教师进行认知疏导,将会极大地提高组织绩效,避免或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魏 心)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