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656
消除“走神儿”的苦恼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0期
消除“走神儿”的苦恼

     一些中学生在学习中常会出现“走神儿”现象:在上课听讲或做作业的时候,一些没有必要、也不是自己有意去思考的一些念头;会反复自动地出现在脑海里,当当事人想竭力排除这些恼人的念头时,念头的出现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严重影响学习。在重大考试之前的紧张的复习中或者在考场上,一些中学生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困扰,以致影响考试的成绩。

    这种违背当事人意愿、看起来“不可控制”的“走神儿”在内容上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思维观念或图像。具体如下:

    1.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一点儿小事就会影响我的情绪,我虽然总是试着去专心学习,但总是静不下心来。尽管不断要求自己不想别的事情,却还是不由自主地冒出许多杂念,甚至在考试的时候也会突然想起某件事情,总也放心不下。

    2.不考试就没问题,一进入考场繁琐的小事就多了,比如在手上掉了一滴钢笔水,如果不洗掉心里就有影响,但如果在平时发生了这类小事,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3.我从高二开始就一直无法静心学习,“走神儿”很严重。 似乎一切事情都可以抢占我思维的空间。上课胡思乱想,脑子里总出现一些令我厌恶的图像。每当这时我就用力地咬自己的手背,咬一回也只能控制10分钟,有时牙痕还没有消失就又出现这些杂念。

    4.越接近高考我的心里就越烦,总想发脾气,上课的时候总是走思,越想集中精力越不行。过去每逢大考心里就发毛,-考试的时候一拿起笔答题,就胡乱地想起一些不好的事情,于是越想越烦,越烦就越答不好题,心里就更烦,就越把结果往坏处想,最后结果跟所想的一样。

    上述这类心理困扰使不少学生无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特别是在考试中难以取得本该得到的理想成绩,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对于这种不可自控的苦恼,老师和家长也常常不能理解,甚至还会指责学生:“就是你不专心,就是你的压力不大,不然,你怎么会在这样紧张的学习中走神儿呢?”于是,有这种困扰的学生就会因此责备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强,每当“走神儿”的时候,就会十分疑惑苦恼:为什么应该专心学习的时候我总是胡思乱想呢?我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大脑呢?是不是我的脑子出了什么毛病?……

    其实,这是当事人和老师、家长的误解。这种所谓的“走神儿”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强迫思维(强迫观念)的具体表现。所谓强迫思维,是指脑子里不断冒出某些念头,而当事人却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克制。强迫思维是“强迫性神经症”的一种表现,在中学校园里有较高的发生率,有资料表明在重点高中学生中大约占30%左右。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强迫症是“好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发生强迫思维的学生在性格上都有如下特点:有强烈的上进心却往往对自己期望过高,追求完美;习惯挑剔自我,体察敏锐却往往过于敏感,办事执著却常常过于拘谨;过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因而缺乏成功感,缺乏自信心,很少有愉快感。这类学生总有某种不安全感,总会设想出一个又一个的“万一”,提出无尽的担心和忧虑,并且试图寻找一个“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然而却无法找到,因此经常沉浸在忧虑愁苦之中。

    其实,这类学生担心的问题也是其他学生都可能会有的情况,不过其他的学生对于某种担心的念头只是“一次性”的,即一闪而过。他们不会关注自己的“走神儿”,认为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于是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有强迫思维的学生却很容易过分关注这种现象,于是竭力抗拒“走神儿”的发生。结果,就会出现“精神交互作用”:“走神儿”现象非但不能消除,反而会不断得到强化,在大脑中形成稳定的条件反射。

    所谓“精神交互作用”是指这样一种心理过程:人的注意集中于某个感觉, 伴随着消极的情绪这个感觉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使当事人的注意越发固着在这个感觉上,这种感觉和注意交互强化,促使当事人的感觉越来越过敏,情绪越发焦虑、烦躁,最终导致当事人意识范围的狭窄化,也就是当事人的意识完全集中在对于这种感觉的过敏体验上,从而干扰了正常的思维活动。这种精神交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在上述恶性循环中,有“走神儿”毛病的学生会在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下,越发加重对于“走神儿”症状的关注和痛苦的体验,使自己的心理能量大量消耗在对于“走神儿”的无效抵抗上,结果反而强化了“走神儿”的条件反射。这类由于条件反射作用而自动出现的各种念头或图像,一般说来是不能由主观意志直接控制的,因为这类念头不是当事人的主观意志有意调动记忆储存起来的,而是随着条件反射作用“自己”进入了大脑的焦点意识,被当事人的意识发现了。

    针对强迫思维发生的特点,我们提出一个有效的矫治原则和方法:“对人不对症”——不要关注症状本身,而是全力调整自身的态度和行为。

    具体矫治方法如下:

    1,认识强迫思维的发生机制,减轻心理负担,增强矫治信心

    强迫思维与环境因素、心理背景有密切关系,刺激的事件强烈、心理压力过大,就容易诱发和强化强迫观念的出现。而长期饱受“走神儿”折磨的学生对这种心理干扰非常敏感和痛苦,不利于缓解和消除“走神儿”。所以,要认识“走神儿”不过是大脑神经的功能性紊乱,不是自己的无能,也不是精神错乱,更不要疑虑重重,而要在了解“走神儿”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充满信心地坚持科学矫治,为矫治训练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2,宽容接受症状反应,全力关注完成此刻的积极行为

    当“走神儿”现象出现的时候,通常会伴随出现两种情绪反应:一种是因为“走神儿”干扰了学习而感到烦躁苦恼;一种是由于“走神儿”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平常自己担心忧虑的念头,因而放心不下,感到担心害怕。这两种消极情绪都会催化“精神交互作用”和强迫思维的发生。所以,当“走神儿”和伴随的不安情绪出现时,应该坚持“顺其自然”的原则,对“症状”不关注、不苦恼、不对抗,而是宽容地接受,任其存在和变化。这样的态度就可以打破心理冲突和交互强化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坚持“为所当为”的态度,凭借意志专心去做自己此刻应该做的事情,比如阅读、思考、答题。因为,我们的意志虽然不能直接支配和改变已经“自动”冒出的“走神儿”和发生的不安情绪状态,但是我们的意志却完全可以支配自己此时的行为。

    只要全力关注完成自己的行为,强迫思维就不容易自动进入焦点意识,我们就可以不受强迫思维的左右。其实,每一个有“走神儿”困扰的学生都可以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总有不受这种强迫思维干扰的情况:比如你专注看小说、看电视的时候,专注谈话的时候,专注打电话的时候等等。因为,这种念头和情绪只是出现在人大脑中的一种信号,只要你不去关注它的出现,它就不会干扰你的思维活动和其他行为。而一旦行为能正常实施,则“走神儿”就不容易出现了。尽管由于习惯定势的作用,在思维活动间歇的时候和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这类“走神儿”还会偶尔出现,但是只要坚持训练,“走神儿”一定会逐渐变少以至恢复正常的思维状况。

    3.适度期望,消除预期焦虑,矫治考试过程的“走神儿”干扰

    在矫治的实践中,一些学生反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方法对于矫治在上课听讲和完成作业时的“走神儿”还是很有效的,可是在考试当中就很难收到效果。这是因为,考试是学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走神儿”困扰的学生在考试之前就容易出现预期焦虑,事先就开始为自己的“毛病”着急,于是在紧张的考试过程很容易引发“走神儿”的出现,并且由此产生对“走神儿”的过度焦虑,导致意识狭窄,无法正常答题。

    因此,在考试前要调整对于自己应试状态的评价,适度期望,消除对“走神儿”的预期焦虑,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象。与此同时,要按照上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方法,不在关注“走神儿”和咀嚼不良情绪中挣扎,把注意力迅速地转移到答题上,全力关注行为的细节以利于调节注意。这样,随着行为的逐渐积极稳定,自己的情绪也便会逐渐正常平稳,“走神儿”也会得到缓解乃至消失。当然,这个调整过程是一个低效率的过渡阶段,但是一定要宽容地接受这个低效率的“过渡”,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

    4.评价矫治效果的标准不是症状的有无,而是积极行为的完成状况

    需要提醒的是,矫治“走神儿”的效果不是以“走神儿”现象的有无为标准,而是要以自己完成行为的状况为标准,要看自己在仍然有“走神儿”出现的情况下是否做到了“为所当为”,是否完成了此时应该完成的积极行为。即使仍然还有“走神儿”出现,但是基本完成了应该完成的行为就是矫治成功。

    “走神儿”这种强迫思维症状因人而异,有的学生症状会比较顽固,因此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只要有耐心,就一定能够矫治成功。 (路金声 王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