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654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不适与应对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0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起来。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本文试图依据观察与调查的证据,分析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几种典型心理不适的现象及其成因,探讨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业堪称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这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一个观点。由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日前完成的《北京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300位被调查的教师中,有93.1%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去年教师节期间,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为本市教师提供了为期一周的免费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有近4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去年12月我们对杭州市江干区九所小学493名教师所作的调查,有44.2%的教师在心情不舒畅时,闷闷不乐;有4.2%的教师选择“对学生发脾气”和“摔打东西”;“偶尔发脾气”的教师比例高达80.4%;经常发脾气的教师达到10.9%;面对新课程感到厌倦和力不从心的教师占到10.2%。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关。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

    新课改下教师常出现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由于自身素质欠缺而引起的过度焦虑

    据对江干区493名小学教师所作的调查,在回答“当前新课程背景下,你认为造成教师压力大的因素有哪些?”回答“自身教学业务水平跟不上课程改革”的,占到被调查教师总数的24.6%。我们知道,新课程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从原来只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如综合实践课程的引入;,在思维方式上,要求教师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广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从“一本书、一支粉笔”时代,到掌握“两机一幕”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原有的知识技能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自己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而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能力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有些教师在新课改面前产生无助感、焦虑感。

    由于难以自我否定而造成的痛苦心理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新教师和教龄不长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且容易些,而年纪稍大一点儿的教师要进行这种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已形成一定教学特色的优秀教师,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调查中,面对新课程,有5.8%的教师已经产生厌倦心理,4.4%的教师显得力不从心,这些教师当中,老教师的比例占到80%以上。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由于评价机制滞后而带来的茫然失措

    尽管现在人们都在谈论和倡导“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强调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系统构建和实践操作层面上同样要实现转轨。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还没有很好地实现相互配套和互为保障,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和教师评价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不少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把目光放在“一张试卷”上。小学阶段本不应该存在升学压力,但调查中,有19.6%的教师认为压力大的因素是“升学压力”,有49.1%的教师将压力大归结为“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于是,一边是大力倡导新课程,一边又围绕一张试卷做文章,出现了名副其实的“轰轰烈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应试教育”的不和谐现象。加上整个社会对教师工作成效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的工作实效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教师不免茫然失措,大大减慢新课改的推进速度。

    由于工作强度而导致的疲惫不堪

    在本次调查中,有两个数据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是在回答“你每星期工作时间大约是多少小时?”教师们回答40小时的占3.6%,45~50小时的占31%,50~55小时的占38.2%,55小时以上的占26.7%,这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第二个是在回答“当前新课程背景下,你认为造成教师压力大的因素有哪些?”有77.4%的教师选择“工作量太大”。华师大崔允沸教授曾指出,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压力明显增加并不是个别的情况,很多教师甚至感到苦不堪言,准备一堂课的教案要动用多种手段,上网查资料、制作幻灯片,极尽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更多地进行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因而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成为当务之急。搞实验的教师桌面往往堆满学生的过程材料,重要的是课堂上的评价过程记录,有的教师采用边上课,边在学生学习成果本上盖小红花的做法,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另据《北京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现在的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频繁的论文评比、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让教师应接不暇,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有调查显示,74.6%的教师表示“每天觉得很忙、很累,但是总结的时候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些什么。”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接受检查,对付考试。超负荷的工作使多数教师疲惫不堪。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对活动起激励作用,但如果压力过大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过大的压力会促使教师出现种种心理不适,在教学中变得无效和无能,当然也就谈不上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困惑,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确保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改,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综合起来看,上述教师心理不适的成因,除了与新课改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一直接诱因有关外,还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克服教师的心理困惑,一定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同步推进,同时实施。

    新课改下教师心理不适的应对策略

    外减压力——指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要加强一线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高教师适应和实践新课程的能力

    从目前新课程开展的情况看,对校长以及骨干教师的新一轮培训;是抓得比较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具体的培训中存在培训覆盖面不够广的情况,许多一线的教师没有机会参加较高水平的培训。培训内容多以教育理念的传播以及改革的理论探讨为主,而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指导较少,许多教师在实践中仍然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对新课程产生了怀疑。从这个角度讲,应该进一步加强区一级的教研活动和新课程校本培训,确保师资培训的及时到位。

    要尽快建立、完善与新课改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实施后,对学生评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对教师进行有效评价也成为一个新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教师这里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与新课程配套的评价机制,要让每一个教师明白什么是好的教学,什么是好的教师,怎么样组织教育教学才是符合新课程,又是有效的。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使工作有的放矢,进而大大减轻教师在改革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教师在参与课改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且鼓起解决矛盾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要努力为教师创造更为宽松的教学环境

    学校应该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检查、评比。“新课改决不能加重教师压力,靠查教师教案进行督察的学校一定不是好学校。”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允沸教授在全国实验学校年会上发表的观点。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在给孩子减压的时候,并不能给教师加压。在教案管理方面,不妨去掉那些框框,提倡教师写个性化教案、实用教案、创新教案等。对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骨干教师则可以进行“分档”要求,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还“备课”本来面目。

    要积极、营造教师心理健康氛围

    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学校领导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改进管理方式,做到“以人为本”,对教师实施“赏识管理”,发掘教师的闪光点,应正确处理评价结果,尊重教师的劳动价值。一些考试的结果不应以表格的形式在教师中大面积传阅;不应把评价结果作为经济奖罚、提职晋级的直接条件,避免教师由于把结果看得太重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循序渐进,根据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大部分教师心理承受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尽可能多地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内容,使他们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

    内强素质——指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悦纳教师职业

    调查中,只有8.9%和38.4%的教师非常热爱和比较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厌倦教师工作的已经达到10.2%。所以,作为教师本身要自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提高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道德自律观念,强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意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可以通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等材料;可以听取优秀教师的感人报告,通过写心得体会或分组讨论感受与领悟,从前建立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开放的胸襟、真诚的民主意识和无悔的奉献精神。

    要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改

    教师应充分认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可逆转性,这是大势所趋,因而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要坦然接受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教师要学会自我疏导,在对各种社会现实产生不良情感时,往往需要适当地排遣,否则就会产生郁闷;在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在面对新课程无所适从时,可以与同事,领导多交流、多沟通;可以选择与好朋友诉说;参加体育活动等迁移法;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观点变成文字,进行自我减压。

    要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自我调整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排解。 (邹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