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9647
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1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面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全学生人格,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高平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协调整合,把心理辅导意识融入到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之中,将心理辅导理论、技术与方法,不断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寻求一条课堂教学实现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一、从课程的设置来满足学生的最大发展

    过去学校的课程设置由国家统一规定,教师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教学。学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才能在相应的学段毕业并晋升高一级学校学习。这种统一的课程要求,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和无创新精神。其实,学校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为此学校在建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课程“三类”为主干课程的同时,应按本校办学目标去建构校本课程。学校通过课程组合、学分积累、能力评价体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广阔的知识源泉。

    二、从改变教学关系来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传统教学的重点在于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教学视为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的囤积和应试技能训练。其实,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无数次学习活动中的积累,是在教师无数次的引领、鼓励和肯定下才完成的,因此,好的教学关系一定会对学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认为好的教学关系是:

    1.良好的教学关系必须是师生人格上的真正平等。应以心理辅导当事人为中心,用“理解、真诚、同感”的原则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辅导关系,来构建我们的师生关系,实现人格平等。“理解”即了解、懂得,心灵相通、心理相融。“真诚”意味着透明、不掩盖、不修饰、不表演,即辅导者以真实的自我与学生相处。“同感”而不是“同情”,“同感”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与学生平等地思考问题,与学生身处同一范畴;而“同情”是关切、是怜悯、是居高临下,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可怜。

    2.课堂教学既要体现学生是自主性的学习主体,又要体现教师占主导性的主体地位。我们反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实施教学的方法,也反对教师形式上的或事先安排好的“讨论式”、“研究式”、“网络学习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贴切地处理好“两个主体”的位置和距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3.教学过程是师生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健康向上的、积极有趣的、深入浅出的、科学严谨的、发人深思的教学活动时,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和积极健康情绪的培养,有利于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在与教师或同伴完成教学任务中可以得到认知的发展、情感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是无法用任何媒体替代的,它是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从改进教学方法来保证学生的最大发展

    用传授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是有效的,且能体现较高的教学效率。我们提倡教学方式应该将传授式、体验式和探究式有机组合起来,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学活动及优化教学方法,这将会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从优化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上海市“二期课改”《课程方案》提出:

    1.学校的教学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3.建立选科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两方面共同建构和协调发展的空间,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达到最佳耦合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速度与学生的学习速度能磨合匹配达到一致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研究适合学生学习速度的“潜在距离”,探索符合每个学生最佳发展的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最大的发展。 (冯永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