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上学的女孩
上课铃响过了,一年级某班的门口仍然站着一家三口,正和班主任老师商量着什么。“没办法,要不你们还是先带她回去吧。”老师无可奈何地说,“因为教室里几十个孩子正等着上课呢。”我走上前去,替班主任解围,将这一家三口请到我的咨询室。
一路上女孩一直拉着母亲的手,她的个子显得比一般一年级女生高些,进门后她立刻紧挨母亲坐下,仍然拉着母亲的手。女孩的母亲是典型的客家妇女,面容和善,微微发胖。女孩的父亲则显得比母亲年轻,一路过来和落座后都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仔细打量着我的这间与其他办公室不同的屋子。
不等我问,母亲就开始讲述事情的经过。原来这女孩早晨就不愿来学校,是父母硬带她来上学的。当父母把她送到教室门口,她就开始哭闹,并紧抓住母亲的手,坚决不肯进教室。班主任老师和父母劝了很久,可她就是不听。就这样,一直到上课铃响,出现了我开头看到的那一幕。
我问女孩,为什么不愿来学校上课。她沉默不语,并更加靠紧母亲。母亲耐不住,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原来女孩去年就已经报名进入我校一年级就读,开学后不久就不愿来学校读书。为此家长与当时的班主任老师闹得很不愉快。最后没办法父母将孩子领回家,作退学处理。一年后,孩子又大了一岁,不上学不行了。于是父母又给孩子报名,并且用尽各种办法,希望孩子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到校读书。在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坚持了一段时间。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闹得也越来越厉害,最后又是老样子,死活不愿到校了。
“是不是孩子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我问。
“没有,去年也是这样,最后弄得我们和老师吵架。”母亲无奈地说。
“现在的班主任和你们关系怎样?”我又问。
“现在这个老师不错,否则坚持不到现在的。”母亲诚恳地说。
“她有没有在家里说过,学校有什么事让她不愿上学。”我问。
“没有,”母亲肯定地说。“她只是说在学校里不自由。”母亲补充道。
显然,母亲是一个比较开朗和健谈的人。在我与母亲交谈过程中,父亲一直沉默不语。每当我把眼光投向他,他就将眼睛转向别处。
母亲的回答基本排除了班主任老师和学校内的其他人为因素,那么这个女孩的问题应当是出在家庭内部。
“你们只有这一个孩子吗?”
“不是,有两个,都是女孩。她姐姐就在这所学校的四年级。”
“姐姐的情况怎样?”
“姐姐成绩不错,和同学关系也挺好的,还是班干部。”
“那可以叫姐姐帮助妹妹。”
听到我的这句话,妈妈迟疑了一下,看了父亲一眼。我也将眼光投向父亲,可是父亲仍然避开了我的视线。
我保持沉默,并微笑着用眼光鼓励母亲。于是,母亲接下去讲了:
“这个孩子是小的,所以比较宠一点儿。”母亲又看了父亲一眼,接着比较坚决地讲了起来:“她爸爸特别宠她,要什么给什么。她也是跟爸爸好,为了这一点,姐姐很有意见,觉得不公平。有时,她不讲道理,爸爸也帮她。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她不愿意了,别人也不能去做。像上次去外婆家,中午饭菜都做好了,她突然说要回家了。结果我们全家连饭也没吃就赶回来。这样的事情多了,她爸爸总是顺着她。”
在母亲讲述的过程中,我观察到父亲脸上露出一丝难为情的表情,看来母亲并没有夸大事实。而女孩仍然挨着母亲,但是手已经松开,并且悄悄打量这间陌生的办公室。屋里的气氛显然已经缓和下来,从父亲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开始松弛,已不像开始那样不肯合作。
我转向父亲问道:“情况是这样吗?” “主要因为她小,可是我也是要她来读书的。”父亲辩解道。 “对孩子关心和爱护,这点你们做得很好。有一些家长常常借口工作忙,对孩子放任自流。相比之下,你们是负责任的家长。”我看着这对夫妇,显然他们对我的话感到意外。
“我也有孩子,也很爱他。这点和你们一样。
这时孩子的母亲笑眯眯的,父亲的表情也放松了。
“不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为孩子的长远考虑过。”我没容他俩回答便接着说。
他们对视了一下,女孩也听得很认真。
“她总有一天要长大,比如说要去上大学,要参加工作,还要结婚为人母。如果到那时,她仍然是今天这个状态,你们会怎么想?如果从小养成任性的毛病,长大了吃亏的是谁?到时候,她看到周围的女孩幸福地生活,而自己不能,她是会感激你们呢,还是怨恨你们?”我打住话头,看着他们。
他们对视着……
“那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她父亲问道。
坚冰终于打破,我心里一阵高兴。
接下来,我给了这对夫妇一些建议,例如涉及孩子的事情要商量再决定,决定的事就要照办。要让小女儿学会尊重大家的意见和为别人考虑,父母意见要统一等等。最后我要求他们当场完成今天的作业:首先两人达成共识,即女孩今天要留在学校上学。之后由父亲对她讲这个决定,并且告诉她,无论她怎样哭闹,决不带她回去。
女孩低着头,拉住妈妈的手,开始哭。
“听话,听老师的话。”父亲一边说,一边走出我的办公室。
女孩紧紧拉着母亲,哭闹起来,母亲把她的书包塞进她的手里,她将书包扔在地下,用两只手抓住母亲。母亲用力掰开她的手,快步离开了。
只一会儿,女孩停止了哭泣,在我的陪伴下去了教室。
现在已经是第二个学期了,女孩的班主任说:“她很好,你跟他的父母说了些什么?”
在校门口,我几次见到来接孩子的夫妇二人,每次都不住地谢我。有时即使是父亲单独一人,也主动与我打招呼。
个案分析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一个家庭成员不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家庭内部其他成员的影响。因此,当某个家庭成员出现问题时,根源来自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外部环境的交往模式。本案例中女孩表现出的症状是家庭内部出现问题的结果,是由于父母,尤其是父亲过于溺爱导致的。由于父亲的溺爱和母亲对父亲的顺从,使得家庭行为规则不时遭到破坏,而这种无规则的行为方式到了学校显然行不通,因此她采取惯用的方式寻求庇护。她的父母在这一点上最初没有能为孩子做长远的考虑,这点正是需要教师指出的。由于教师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只要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当,他们是能够很快领悟,并且做出改进的。我国古代的故事《触龙说赵太后》不正是这样吗?
小资料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二战”后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患者症状的交往模式,来达到改变症状的目的。家庭治疗强调成长,通过成长,帮助家庭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应的发展任务,并帮助家庭成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家庭治疗是一种非常适用和有效的方法。 (黄永衔)
一路上女孩一直拉着母亲的手,她的个子显得比一般一年级女生高些,进门后她立刻紧挨母亲坐下,仍然拉着母亲的手。女孩的母亲是典型的客家妇女,面容和善,微微发胖。女孩的父亲则显得比母亲年轻,一路过来和落座后都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仔细打量着我的这间与其他办公室不同的屋子。
不等我问,母亲就开始讲述事情的经过。原来这女孩早晨就不愿来学校,是父母硬带她来上学的。当父母把她送到教室门口,她就开始哭闹,并紧抓住母亲的手,坚决不肯进教室。班主任老师和父母劝了很久,可她就是不听。就这样,一直到上课铃响,出现了我开头看到的那一幕。
我问女孩,为什么不愿来学校上课。她沉默不语,并更加靠紧母亲。母亲耐不住,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原来女孩去年就已经报名进入我校一年级就读,开学后不久就不愿来学校读书。为此家长与当时的班主任老师闹得很不愉快。最后没办法父母将孩子领回家,作退学处理。一年后,孩子又大了一岁,不上学不行了。于是父母又给孩子报名,并且用尽各种办法,希望孩子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到校读书。在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坚持了一段时间。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闹得也越来越厉害,最后又是老样子,死活不愿到校了。
“是不是孩子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我问。
“没有,去年也是这样,最后弄得我们和老师吵架。”母亲无奈地说。
“现在的班主任和你们关系怎样?”我又问。
“现在这个老师不错,否则坚持不到现在的。”母亲诚恳地说。
“她有没有在家里说过,学校有什么事让她不愿上学。”我问。
“没有,”母亲肯定地说。“她只是说在学校里不自由。”母亲补充道。
显然,母亲是一个比较开朗和健谈的人。在我与母亲交谈过程中,父亲一直沉默不语。每当我把眼光投向他,他就将眼睛转向别处。
母亲的回答基本排除了班主任老师和学校内的其他人为因素,那么这个女孩的问题应当是出在家庭内部。
“你们只有这一个孩子吗?”
“不是,有两个,都是女孩。她姐姐就在这所学校的四年级。”
“姐姐的情况怎样?”
“姐姐成绩不错,和同学关系也挺好的,还是班干部。”
“那可以叫姐姐帮助妹妹。”
听到我的这句话,妈妈迟疑了一下,看了父亲一眼。我也将眼光投向父亲,可是父亲仍然避开了我的视线。
我保持沉默,并微笑着用眼光鼓励母亲。于是,母亲接下去讲了:
“这个孩子是小的,所以比较宠一点儿。”母亲又看了父亲一眼,接着比较坚决地讲了起来:“她爸爸特别宠她,要什么给什么。她也是跟爸爸好,为了这一点,姐姐很有意见,觉得不公平。有时,她不讲道理,爸爸也帮她。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她不愿意了,别人也不能去做。像上次去外婆家,中午饭菜都做好了,她突然说要回家了。结果我们全家连饭也没吃就赶回来。这样的事情多了,她爸爸总是顺着她。”
在母亲讲述的过程中,我观察到父亲脸上露出一丝难为情的表情,看来母亲并没有夸大事实。而女孩仍然挨着母亲,但是手已经松开,并且悄悄打量这间陌生的办公室。屋里的气氛显然已经缓和下来,从父亲的表情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开始松弛,已不像开始那样不肯合作。
我转向父亲问道:“情况是这样吗?” “主要因为她小,可是我也是要她来读书的。”父亲辩解道。 “对孩子关心和爱护,这点你们做得很好。有一些家长常常借口工作忙,对孩子放任自流。相比之下,你们是负责任的家长。”我看着这对夫妇,显然他们对我的话感到意外。
“我也有孩子,也很爱他。这点和你们一样。
这时孩子的母亲笑眯眯的,父亲的表情也放松了。
“不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为孩子的长远考虑过。”我没容他俩回答便接着说。
他们对视了一下,女孩也听得很认真。
“她总有一天要长大,比如说要去上大学,要参加工作,还要结婚为人母。如果到那时,她仍然是今天这个状态,你们会怎么想?如果从小养成任性的毛病,长大了吃亏的是谁?到时候,她看到周围的女孩幸福地生活,而自己不能,她是会感激你们呢,还是怨恨你们?”我打住话头,看着他们。
他们对视着……
“那我们应当怎么办呢?”她父亲问道。
坚冰终于打破,我心里一阵高兴。
接下来,我给了这对夫妇一些建议,例如涉及孩子的事情要商量再决定,决定的事就要照办。要让小女儿学会尊重大家的意见和为别人考虑,父母意见要统一等等。最后我要求他们当场完成今天的作业:首先两人达成共识,即女孩今天要留在学校上学。之后由父亲对她讲这个决定,并且告诉她,无论她怎样哭闹,决不带她回去。
女孩低着头,拉住妈妈的手,开始哭。
“听话,听老师的话。”父亲一边说,一边走出我的办公室。
女孩紧紧拉着母亲,哭闹起来,母亲把她的书包塞进她的手里,她将书包扔在地下,用两只手抓住母亲。母亲用力掰开她的手,快步离开了。
只一会儿,女孩停止了哭泣,在我的陪伴下去了教室。
现在已经是第二个学期了,女孩的班主任说:“她很好,你跟他的父母说了些什么?”
在校门口,我几次见到来接孩子的夫妇二人,每次都不住地谢我。有时即使是父亲单独一人,也主动与我打招呼。
个案分析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一个家庭成员不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家庭内部其他成员的影响。因此,当某个家庭成员出现问题时,根源来自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外部环境的交往模式。本案例中女孩表现出的症状是家庭内部出现问题的结果,是由于父母,尤其是父亲过于溺爱导致的。由于父亲的溺爱和母亲对父亲的顺从,使得家庭行为规则不时遭到破坏,而这种无规则的行为方式到了学校显然行不通,因此她采取惯用的方式寻求庇护。她的父母在这一点上最初没有能为孩子做长远的考虑,这点正是需要教师指出的。由于教师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只要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当,他们是能够很快领悟,并且做出改进的。我国古代的故事《触龙说赵太后》不正是这样吗?
小资料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二战”后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患者症状的交往模式,来达到改变症状的目的。家庭治疗强调成长,通过成长,帮助家庭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应的发展任务,并帮助家庭成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家庭治疗是一种非常适用和有效的方法。 (黄永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