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9611
历史教师结缘大提琴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2期
     [编者案]新形势提倡教师要一专多能,要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此文所讲述的是一位有音乐特长的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课教学外,通过器乐教育大幅度开发学生潜能的超前实验。该文的写作原意是经验总结,虽然看起来不够“紧凑”,也非心理学教学文章,但文中自然流露的实证色彩以及对于在尝试中遇到的酸甜苦辣的原汁原味的描述,真实而有启发性。读者不必在意文中的修辞和词句,而是用心去体验作者的心路历程吧。

    我是一名历史教师,但却成功地把学校大提琴队办成了一个团结友爱、互相促进的班集体。一干就是几年。起初,许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对我这个大胆的设想很不相信。

    回首当初,我由衷地感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当时学校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校领导果断决定,购置了11把大提琴,组建了大提琴队。几位校领导在大提琴队刚刚起步时给予了我全力支持,尤其是给予了我信任_、鼓励和扶持,使我深受感动。我暗下决心,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

    关注兴趣、培养兴趣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按学生的音乐天赋、生理条件、学习态度、年龄等因素制定了教学计划。首先在选取教材上,我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弦乐器具有可以与人声融为一体的特色而备加感人,而大提琴则是弦乐器中最具人性化的乐器,它的音域范围正好包括全部人声,音色给人以温暖、真挚的亲切感。

    每次课上,我都利用自己历史专业方面的文化优势,深挖作者创作此曲的历史背景,讲解得生动、新颖,消除了学生理解曲目的障碍。我边讲解乐曲的创作过程和音乐的内涵,边让学生聆听有关的录音,以增强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音乐和历史故事中找到乐感、感悟生活。

    学生在音乐中不仅和我、和曲作者、和演奏者,更是和音乐产生了共鸣。大提琴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羡慕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家长赞赏的目光和学校领导认可的目光。我不仅快乐,而且欣慰。我常常用日本铃木先生的观点“不一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告诫自己,同时也常常讲给学生们听。我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生,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都从音乐中汲取了营养,提高了修养。我坚信:学习音乐是开发智力的理想手段,因为在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中,要求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及整个肌体都要处在协调一致的状态下,这对增强记忆力、集中注意力、提高反应灵敏度、磨练耐力以及启迪想像力和创造力都大有好处。

    激活学生内在动力

    校大提琴队有16名学生,其中有8名学生没有上过我的历史课。这几名学生不了解我,他们认为我是一个十分严厉的教师。因为教历史的嘛,在学生眼里,总是像“古董”。

    训练中,我发现学生有时会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我断定这是学生在对教师的讲解和对音乐的理解上打了折扣。随着学琴进展的加快,难度会逐渐加大,学生大都会尽力完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但部分学生是在没有完全理解和消化教师要求要点的情况下去练习的,因此效果常常不理想。我迎难而上,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规律,将16个学生分成二至三人的小组上课。在集体课上,把不同层次学生遇到的问题统一讲解、演示;在小组课上,教师在指导一个学生时,另外的学生旁观并理性化地听、理解和分析,这样做明显的好处就在于“旁观者清”,因为正在上课的学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旁观的学生则处在放松的状态,容易发现问题,使自己的练习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提高了练习的主动性。这种做法使得学生在家练习时能够处在教师的位置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少走了许多弯路,避免了蛮练。

    学生变得“谈吐不俗”

    通过近几年的器乐学习,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均一改对大提琴队的态度和看法。从外在的穿着打扮到内在气质,从待人接物到言谈举止,学生的改变是可喜的。现在班主任见了我就夸奖说:“在大提琴队学习的学生,变化是巨大的。”家长见我总是感谢的话不断。组建当初,预报名的学生有三十多人,但在部分班主任和家长的反面“工作”下,真正报名的只有7个学生,其中三个有一定基础和希望的学生还是我掏钱交的费,才勉强撑起这个大提琴班。然而现在,在经历了几年的艰苦和辛酸后,校领导和师生们都夸奖校大提琴队的学生看上去“精神饱满,谈吐大方,气质不俗”。

    记得大提琴队成立之初,有一位班主任曾在办公室里多次谈到大提琴队里的吴倩(化名):“这么笨的学生还能学乐器?我最讨厌她头顶上并排的几个花卡子,她模仿港台艺人脸前脸侧面吊着长长的碎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到大提琴队第一次登台演出时,那位班主任禁不住赞美说:“没想到吴倩在台上的样子真可爱!”这个原来一见到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就躲着绕道走的吴倩,现在变成了班主任搞活动的小助手。变化的原因只有我这个提琴辅导教师是最清楚的。因为每一次演出前,我从化装、发型、头绳、发卡到服装鞋袜,都严格把关,毫不让步。我每次都找负责电脑的刘春林老师把上场前和上台表演时的情况拍成照片,待演出完,把照片洗出来,发给每个学生留作纪念,让学生找到演绎严肃音乐时身着高雅服装、表现高雅举止的感觉。现在,那位班主任再提起吴倩时便是这样说:“以前吴倩头上的怪发型和头顶上并排的花发卡不见了,取代它的是落落大方的马尾辫。”

    第一届校大提琴队共有10人,其中孙馨和唐茜雯入队之初,在原班级中学习成绩只处于中上水平,而后来却遥遥领先,上升到在年级中排前十名,孙馨已在2003年中考后被深圳名列第一名的深圳中学录取,唐茜雯被深圳福田区最好的福田中学录取。第二批的10个学生中,刘熹、许瑗玲、吴雪蕊和林燕璇均在年级前十名,被我市名列前茅的红岭中学录取。每每听到学生这些骄人的成绩,我都为之兴奋和欣慰,我的汗水没白流,我的辛苦没白费,我的满腔热情得到了回报——学生们都说:是音乐教会了我们如何学习,只要把学习乐器的热情和干劲的70~80%迁移到学习当中,就能取得好成绩。

    我在边教历史边实践大提琴教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现在,学习乐器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学生越来越多,这些人并不都想当音乐家,而是为了开发潜在智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业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学生搭起展示的舞台。我虽然是历史教师,但我却为皇岗中学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机会,一个学习大提琴的机会,一个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机会,一个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机会。

    皇岗中学的大提琴队业现成为深圳福田区中学西洋乐的亮点。 (陈 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