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笑了
一个周一的下午,我正在辅导室准备资料。这时,一个女孩很着急地走了进来。我认识她,她曾经在因为有男生喜欢她感到烦恼而来咨询过我。不知道这次她要和我谈什么呢?
来访者:王景,女,初二年级管乐班学生,学习非常努力刻苦,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等偏上,数学很拔尖,个子小巧,说话很急。
待坐定之后,王景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语气中带着很强烈的愤愤不平。
“我觉得现在她们真的是势利眼,怎么可以这样呢?对成绩好的尖子生就另眼相看;可是对成绩不好的就不喜欢,就欺负人。”
“她们对成绩好的同学与对成绩不好的同学态度不一样,你认为是势利眼,是吗?”
“是的。她们就只喜欢成绩很好的同学,不会去得罪这些人,只会去巴结这些人。结果这些成绩很好的同学在班上的人缘就很好。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就惨了,经常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我的成绩在班上不算是最好的,只能是比较好的,她们就经常来欺负我。”
“她们是谁呢?”
“她们是我们班上的一些女同学,非常势利,我跟她们很合不来的,但我表面上不会表现出来。”
“能具体说说吗?”
“她们的事情真是说也说不完的,太多了,我也都习惯了。”
“是的,这样的事情是很多,但我还不是很明白她们到底是如何对待你的,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儿吗?”
埋头想了一会儿之后,王景又开始了她的叙述。
“比如说去参加培训班吧。我是很爱学习的,报了一个学习班,主要学习数学和物理。她们也在那里报了名,放学后我们会一起到那里去学习。我的数学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去补习数学的时候,我是不用担心占不到位子的,她们会帮我占到位子。因为我的数学很好,她们要向我问问题,所以对我就特别好。可是到了补习物理的时候,她们就不会这么对我了,我感觉被她们晾在了一边,真的是很气愤。”
“嗯。你认为她们很势利,你看不顺眼,感到很气愤。”
此时辅导者对来访者的专注、聆听是相当重要的。辅导者能在聆听的过程中,体会到来访者的内心感受,有利于咨访双方良好的、信任的关系的形成。
“还有,我们是管乐班,有次演出时,她们中有5个人参加,我没有参加。那次她们中有个同学没有带单簧管,就向我借,我很不想借。单簧管是学校的,发到个人手上是由我们自己负责的,四、五千块钱一支,我怕她们弄坏。况且,我刚换了其中的一个配件,要15块钱一个的。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凭什么我得借给她,我和她们又不是好朋友的关系。”
“你说到有一次她们向你借单簧管,而你不愿意借。除了担心东西被弄坏之外,你也认为自己和她们的关系一般,没有义务借给她们,是这样吗?”
对来访者的一些叙述进行简单的复述,能使其对所叙述的事情进行思考。
“是的。可是她们一直缠着我,最后我还是借了。结果,她们还给我的时候,就把我刚换过的配件给拆了下来,我去说她们,她们还说什么开个玩笑啦的话。真是气死我了。”
“其实她们也不是很坏,可我就是觉得她们很势利眼。但我不会表现出来,我表面上还是和她们有说有笑的。我不敢表现出来,是怕因此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这样活着觉得好累啊!”
“你和她们交往的时候表面与内心是不一致的,因为害怕失去人缘,你就只好强装笑脸。”
“我一直很想找到一些好朋友,我很想和成绩好的同学做朋友,这样可以带动我的学习。可是我想和她们玩,她们却不怎么理我。”
“你也喜欢和成绩好的人玩,不愿意和成绩差的人交朋友,是这样的吗?”
在来访者暴露出问题关键的地方,辅导者对此加以简述,让来访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王景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不是看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我只是担心我的成绩会受到影响。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班上的人缘总是不好,成绩好的同学和我关系一般,成绩差的同学我又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嗯。那么,对于势利眼的看法,你是怎么想的呢?”
王景一脸的迷惑,问:“老师,您的话是什么意思?”
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把自我反思的机会留给来访者自己,咨询者只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去陪伴来访者。
王景陷入了思考,而我也静静地在一边等待和陪伴着。
过了一会儿,王景抬起头,犹豫着说:“其实我自己无形中就是这样去选择朋友的,同时认为别人也如此。”
说完,王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老师,我明白了。我得回去好好想一想。”
一个星期后,王景又来到了我的辅导室,第一句话就说:“老师,真的是这样呢。我回去想了很久,发现自己竟然找不到她们身上的缺点了。以前我是那么不喜欢她们,觉得她们好多地方做得不对,现在却看不到了。”她的语气很兴奋又带着一点儿不好意思。
“那现在你和她们相处的时候,感觉如何呢?”
“比以前要好多了,自在多了,不觉得像以前那么累了。嘿嘿!”
看着她灿烂的笑脸,我由衷地笑了。
在认识和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总会不由自主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自己的想法来看待和揣测别人,影响对他人和事物的正确判断。这就是心理投射作用。
这里的王景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投射的例子。她本身存在以成绩好坏来断定是否交友的趋向,她内心反抗这种交友的趋向,不能接受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于是就将这种反抗的、憎恶的心理投向了别人,但她自己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她的这种无意识的投射,导致她对他人的认识有了偏差,她又努力去维持与他人的良好关系,结果使自己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行为与内心感受不一致,影响了在班上的人缘。王景的问题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很多学生都经常会“以己度人”。对于王景的问题,辅导者运用了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用专注、聆听、陪伴、同理等方法让来访者自己产生疑惑,并通过自我的反思来改变行为和态度,从而达到自我的完善与成长。 (戴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