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9597
打动学生心灵的话语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期
     作为教师,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么做人。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教师的艺术性的语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想听、爱听、乐意听,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变祈使句为疑问句

    “某某同学来擦黑板!”是祈使句,“谁愿意来擦黑板呢?”是疑问句。

    我们发现,平时,大多数学生都在老师毋庸置疑的“祈使句”之下,被动地接受各项任务。在以人为本的21世纪,用“祈使句”管理学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疑问句则不同,它用委婉的语气征求学生的意见,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比如,用“谁愿意留下来打扫班级卫生呢”比“某某同学留下来打扫班级卫生”好些;“哪位同学愿意负责下期的黑板报呢”比“某某同学负责下期的黑板报”好些;“下次的班队活动谁愿意主持”比用“下次的班队活动某某来主持”好些……实践证明,教师如果经常使用疑问句,而少用祈使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变平淡的提名为鼓励性的称谓

    一天下午放学后,四年级(2)班第三小组的学生正在教室里做值日,忽然外面刮起了一阵狂风,眼看一场大雨就要降临。其他学生停止了做值日,扔下清扫工具,背上书包,迅速地往家跑。只有班长星月没有走,她认真地将值日做完,才冒雨回了家。第二天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情,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星月说:“你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好班长!”“好班长”这个称谓可谓力拨千钧,它给了星月莫大的鼓励,使她在以后的班级工作中时时处处以班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此可见,老师平时对学生不妨多用一些人情味浓的称呼,比如“机灵鬼某某”、“我们班的智多星”、“我们的小百灵”、“运动健将某某某”等。有时一个不足为奇的称呼,可能会在学生心中引发 “七级地震”,让其受用一生。

    变大声训导为暗示性语言

    暗示,是指教师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上学期有一段时间,我们班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很浮躁,尤其是作业做得不认真,尽如人意的寥寥无几。看到这种情况我很着急,当我又一次批阅完学生的作业即将发给他们时,我把写得最好的那本拿出来,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夸奖道:“江颖同学的作业在我们班是最棒的,不但整洁,而且正确!”其他学生把羡慕、佩服的目光投向江颖。第二天让我大为惊喜的是,孩子们的作业又恢复了往日的认真。我的几句暗示语言,远比大声训导“太不像话了,写作业怎能这样不认真呢”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听出了我的话外之音,从而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变“他律”为“自律”。

    变指责批评为形象说理

    几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摇生活小区里刚栽活的小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看见了,多次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一天,孙敬修老爷爷经过这里,见此情景,便上前将耳朵贴在小树上。孩子们感到莫名其妙,问老人这是在干什么。孙爷爷悄声说:“我在听小树说话呢!小树呀,哭诉着自己的命根子被摇断了……”只简短的几句话,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从此,他们不再摇树苗了,还当上了小树的“护士”,为它除虫、浇水、施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其思维具有形象性。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就能够使说理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尹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