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慈相济为人师(2)
另一个“严”,是治学要求上的“严”。林崇德教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高标准,严要求。尤其是对学生们的毕业论文,从资料的选择、框架的确立,到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提出,甚至文字的修饰,他无一不事必躬亲。林崇德的博士生一般在预答辩之前,总是按导师的要求把论文来来回回改五六次,哪怕是参考文献出处及卷期号标注不清,篇名、书名的标点符号使用上的不规范等细节问题林崇德都一一不放过。几次改下来,博士生们就知道了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严谨。
为了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林崇德在招生环节上严格把关,最出名的是他的“五个不招”: 面试时没有创新火花和创新品质的不招;没有“成名成家”成就动机的学生不招;考前没有任何学术成果的不招;不勤奋刻苦、跟他人不能合作的人不招;有才无德的不招。
这“五个不招”吓跑了那些想在文凭上蒙混过关的学生,招来了一批在学术上和道德上都严格要求自己的良才。
哈尼族的李庆安是林崇德的博士生,他眼中的林老师对学生在学术上的要求很高:古人顾炎武的“博证,贵创,致用”就是林崇德对他及他的同学们要求最多的几点。“博证”就是广征博引,尽可能地去接受国际心理学界最新的信息;“贵创”就是贵在创新,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没有创新的东西往往会被林崇德“否”掉;“致用”就是学术研究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因为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林崇德先后主持的近十项从单科的教学实验到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就是明证。
有人曾经对林崇德说,您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林崇德总是笑着说,我的弟子、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方晓义教授无论是国外出版物还是所获课题经费都远远地超过了自己,这哪里是名师出高徒,分明是高徒捧师名。可见,严慈相济的教育,必然培养出为自己争气争光的学生。
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林崇德教授的一贯主张。为了当好导师,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林崇德深感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律己是什么?在他看来,律己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风。他曾花了一年多时间于2000年主编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师德通览》,自己首先成为高尚师德的实践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林崇德认为,当前淡泊名利,反对学术腐败,严肃学术风气应当是大学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他与学生一起做研究,学术成果署名时,学生的名字往往排在前边;他的论文著作中,十分尊重原始数据,十分重视原创性;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他拒绝编辑那些能赚钱但水平不高、误人子弟的教材;作为学科评议组负责人,在参加相关的评审时,他坚持公平公正,是不是自己的学生一个样。
林崇德认为,在今天的师德建设中,还必须将“廉洁从教”纳入其中。 “廉洁从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的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林崇德从不接受在读研究生的任何礼品;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主动上交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多次谢绝与申报博士点、硕士点有关的来访要求,更不收取来访者的谢礼。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一所学校的领导和同行带着礼物来看林崇德。林崇德说:“你们要给我送礼,就连门也不要进了。”他们在楼下的自行车棚里谈了半个多小时的学科建设,直到林崇德的儿子跑到楼下来给其送大衣。临别前,林崇德也没忘嘱咐他们把带来的礼物拿走。这样做似乎不通情理,但林崇德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如此,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
由于在学术界的影响,有很多院校邀请林崇德去讲学。无论去哪儿讲课,林崇德都会在领取课酬时问上一句:“你们给我上过个人所得税了吗?”如果还没有,他一定自己主动上缴。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林崇德,曾经担任宁波市教委教育科研课题的学术顾问,多次回去讲课,但每次都不要酬金,不住宾馆,不去旅游。当地报纸因此专门报道了这位“三不”教授的事迹。
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在廉洁从教上,还体现在尊重师长上。作为已故心理学前辈朱智贤教授的弟子,从1978年到1991年朱老谢世,13年中林崇德对先生的照顾无微不至。只要不出差,林崇德必定每天去一趟导师家。有一年林崇德到美国讲学,走后不久,朱老胸腔积水,师母杨敏苦不堪言。林崇德闻讯,立刻提前回国照顾先生。1991年朱老去世后,林崇德依然每周定期去探望师母,为她排忧解难,直至1997年底她老人家逝世。目前林崇德与朱老的子女相处得犹如亲兄弟姊妹一样。
尊重先生,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先生的学术思想。林崇德先后协助朱老主持了两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编了两部大型工具书,又和朱老一起撰写《思维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史》两部专著。朱老逝世后,他长期主持修订了朱老传世著作《儿童心理学》,将朱老过去的学术思想系统化。朱老逝世后的10年里,他几经努力,全力操持,终于为恩师出版了《朱智贤全集》。在林崇德的心中,尊师重教是年轻一代教师师德中的大德。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北师大的校训,也是所有要成为“人师”者的师德规范。林崇德教授曾说:“如果人有来生,在我高中毕业时,我仍会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愿填上‘师范’,毕业后仍当教师,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陈 虹 何 妍)
为了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林崇德在招生环节上严格把关,最出名的是他的“五个不招”: 面试时没有创新火花和创新品质的不招;没有“成名成家”成就动机的学生不招;考前没有任何学术成果的不招;不勤奋刻苦、跟他人不能合作的人不招;有才无德的不招。
这“五个不招”吓跑了那些想在文凭上蒙混过关的学生,招来了一批在学术上和道德上都严格要求自己的良才。
哈尼族的李庆安是林崇德的博士生,他眼中的林老师对学生在学术上的要求很高:古人顾炎武的“博证,贵创,致用”就是林崇德对他及他的同学们要求最多的几点。“博证”就是广征博引,尽可能地去接受国际心理学界最新的信息;“贵创”就是贵在创新,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没有创新的东西往往会被林崇德“否”掉;“致用”就是学术研究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因为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林崇德先后主持的近十项从单科的教学实验到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就是明证。
有人曾经对林崇德说,您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林崇德总是笑着说,我的弟子、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方晓义教授无论是国外出版物还是所获课题经费都远远地超过了自己,这哪里是名师出高徒,分明是高徒捧师名。可见,严慈相济的教育,必然培养出为自己争气争光的学生。
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林崇德教授的一贯主张。为了当好导师,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林崇德深感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律己是什么?在他看来,律己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风。他曾花了一年多时间于2000年主编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师德通览》,自己首先成为高尚师德的实践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林崇德认为,当前淡泊名利,反对学术腐败,严肃学术风气应当是大学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他与学生一起做研究,学术成果署名时,学生的名字往往排在前边;他的论文著作中,十分尊重原始数据,十分重视原创性;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他拒绝编辑那些能赚钱但水平不高、误人子弟的教材;作为学科评议组负责人,在参加相关的评审时,他坚持公平公正,是不是自己的学生一个样。
林崇德认为,在今天的师德建设中,还必须将“廉洁从教”纳入其中。 “廉洁从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的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林崇德从不接受在读研究生的任何礼品;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主动上交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多次谢绝与申报博士点、硕士点有关的来访要求,更不收取来访者的谢礼。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一所学校的领导和同行带着礼物来看林崇德。林崇德说:“你们要给我送礼,就连门也不要进了。”他们在楼下的自行车棚里谈了半个多小时的学科建设,直到林崇德的儿子跑到楼下来给其送大衣。临别前,林崇德也没忘嘱咐他们把带来的礼物拿走。这样做似乎不通情理,但林崇德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如此,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
由于在学术界的影响,有很多院校邀请林崇德去讲学。无论去哪儿讲课,林崇德都会在领取课酬时问上一句:“你们给我上过个人所得税了吗?”如果还没有,他一定自己主动上缴。
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林崇德,曾经担任宁波市教委教育科研课题的学术顾问,多次回去讲课,但每次都不要酬金,不住宾馆,不去旅游。当地报纸因此专门报道了这位“三不”教授的事迹。
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在廉洁从教上,还体现在尊重师长上。作为已故心理学前辈朱智贤教授的弟子,从1978年到1991年朱老谢世,13年中林崇德对先生的照顾无微不至。只要不出差,林崇德必定每天去一趟导师家。有一年林崇德到美国讲学,走后不久,朱老胸腔积水,师母杨敏苦不堪言。林崇德闻讯,立刻提前回国照顾先生。1991年朱老去世后,林崇德依然每周定期去探望师母,为她排忧解难,直至1997年底她老人家逝世。目前林崇德与朱老的子女相处得犹如亲兄弟姊妹一样。
尊重先生,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先生的学术思想。林崇德先后协助朱老主持了两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编了两部大型工具书,又和朱老一起撰写《思维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史》两部专著。朱老逝世后,他长期主持修订了朱老传世著作《儿童心理学》,将朱老过去的学术思想系统化。朱老逝世后的10年里,他几经努力,全力操持,终于为恩师出版了《朱智贤全集》。在林崇德的心中,尊师重教是年轻一代教师师德中的大德。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北师大的校训,也是所有要成为“人师”者的师德规范。林崇德教授曾说:“如果人有来生,在我高中毕业时,我仍会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愿填上‘师范’,毕业后仍当教师,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陈 虹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