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课堂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探索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境界。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显然也应是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正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个性心理的成熟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努力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功的坚强意志,始终保持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始终保持审时度势、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心态和意识,始终保持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勇气,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善于交往的性格特征。因此,个性心理的成熟应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现代社会衡量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适应当今世界激烈竞争形势的实际需要。
二、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显然,这就要求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要有新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积极、乐观、主动、愉快、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并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引导学生的心理和个性不断发展和成熟;要有新的学习方式——在兴趣的引导下,在满足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驱动下,自主建构、自我感悟、主动交流、主动调整,在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心理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生命课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成熟的主要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乐园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足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端正态度,稳定情绪,发展思维,自由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还应该尽可能增加生活的情趣,为学生提供体味生活意义的机会。要在学生的生活现状与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一方面将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到课堂,另一方面尽可能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组织教学,从而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既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又能得到生活的指导;既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又能提高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矛盾与挑战的能力;既能提高认知水平,又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活力的个性。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心理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有人性尊严、有独立人格、有丰富情感、有平等地位的个体。应当为学生提供对话、体验、表现的空间,培养学生乐思、善思、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应当能够真正敞开心胸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能够真正用心欣赏学生的智慧表现,能够时常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从而最大程度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推动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个性心理不断成熟;应当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向师性”的心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与学生心理互动,心灵碰撞,优势互补,共同品味生命的真谛。
(三)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让课堂成为自我意识发展的阵地
课堂教学应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个性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和目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与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现、强化、调整和优化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寻找合理的学习方法,自主实践操作,自主反思总结,自主寻求与合作伙伴交流内心感受的机会和条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努力使自己的学习处于最佳的状态,取得最佳的效果。这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也会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越来越成熟。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新课程下我们应当从彻底改革课堂教学入手,真正构建生命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心理健康发展的乐园和体会人生价值的乐园。 (常志强)
一、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个性心理的成熟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努力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功的坚强意志,始终保持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始终保持审时度势、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心态和意识,始终保持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勇气,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善于交往的性格特征。因此,个性心理的成熟应是心理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现代社会衡量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适应当今世界激烈竞争形势的实际需要。
二、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显然,这就要求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要有新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积极、乐观、主动、愉快、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并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引导学生的心理和个性不断发展和成熟;要有新的学习方式——在兴趣的引导下,在满足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驱动下,自主建构、自我感悟、主动交流、主动调整,在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心理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生命课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成熟的主要途径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乐园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足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端正态度,稳定情绪,发展思维,自由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还应该尽可能增加生活的情趣,为学生提供体味生活意义的机会。要在学生的生活现状与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一方面将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到课堂,另一方面尽可能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组织教学,从而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既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又能得到生活的指导;既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又能提高应对生活中各种困难、矛盾与挑战的能力;既能提高认知水平,又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活力的个性。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心理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有人性尊严、有独立人格、有丰富情感、有平等地位的个体。应当为学生提供对话、体验、表现的空间,培养学生乐思、善思、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应当能够真正敞开心胸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能够真正用心欣赏学生的智慧表现,能够时常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从而最大程度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推动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个性心理不断成熟;应当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向师性”的心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真正做到与学生心理互动,心灵碰撞,优势互补,共同品味生命的真谛。
(三)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让课堂成为自我意识发展的阵地
课堂教学应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个性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和目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形成与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现、强化、调整和优化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寻找合理的学习方法,自主实践操作,自主反思总结,自主寻求与合作伙伴交流内心感受的机会和条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调节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努力使自己的学习处于最佳的状态,取得最佳的效果。这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也会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越来越成熟。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新课程下我们应当从彻底改革课堂教学入手,真正构建生命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心理健康发展的乐园和体会人生价值的乐园。 (常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