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源性心理问题:一个应积极面对的辅导新领域(1)
有学者将人的心理不健康划分为三种层次,即轻微的心理失调、轻度的心理疾病和严重的心理疾病。就处于成长发展中的中小学生而言,最常见的心理不健康表现为轻微的心理失调,即第一层次的问题。
作为受教育者,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环境因素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家长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和重要同伴,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武汉市教育指导与心理咨询热线对咨询的统计情况看,90%左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60%左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以及40%左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与家长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提出亲源性心理问题这一概念,以引起教育者对这一领域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亲源性心理问题的危害
所谓亲源性心理问题,是指因不良的家庭影响和不当的家庭教育而导致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从学习心理方面来看,包括学习分神、考试焦虑、学习适应不良等;从人格发展方面来看,包括冷漠、暴躁、自卑、无端烦恼、偏执、敌对、狂热等;从情感发展方面看,包括空虚、消沉等。
由于这些问题在判断指标上远不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明显,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消极影响也较后者为轻,所以亲源性心理问题在当前还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对其危害性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我们认为,亲源性心理问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孩子学业绩效的消极影响
亲源性心理问题不仅会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对孩子学习潜能的发挥也会形成阻碍。学习分神使学生难以将注意力稳定地集中于学习活动,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考试焦虑会因为紧张过度而使孩子无法进入复习和应试状态,结果使其本来的学习能力难以发挥;学习适应不良则会因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
(二)对孩子生活质量的消极影响
生活质量的高低对孩子而言即意味着他们各项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亲源性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孩子们求知、交友、休闲等需要的满足,造成生活质量低下。待人冷漠、脾气暴躁的孩子会陷于孤独,偏执;敌对的孩子会缺乏朋友;自卑的孩子会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而无所作为,无端的烦恼则使他们生活的天空阴云密布。
(三)对孩子生命成长的消极影响
生命成长既是一种积极向上和向前的状态,也是一种五彩斑斓的过程。它需要希望牵引,需要活力推动。亲源性心理问题中百无聊赖、闲散空虚的消极心态,心灰意冷、沮丧颓废的消极情绪,不仅蚕食着孩子们的活力和青春,而且消磨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生命成长的方向因此而扭曲,生命成长的速率因此而衰减。
亲源性心理问题对孩子的现实发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负面影响。如果对其成因不作深刻剖析而任其发展,那么它必然会给孩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产生埋下重大隐患。
二、亲源性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亲源性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直接原因。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偏颇和错误
在接待家长求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在儿童观、教子观、评价观、成才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儿童观方面 不少家长特别是小学生家长,仍然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懵懂无知的乳臭小儿,对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缺乏理解和尊重,强制甚至压迫式的家庭教育屡见不鲜,致使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不足,参与生活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教子观方面 “不打不成才”和“任其自由发展”的极端观念,导致家长的教育行为缺乏应有的张力。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的惩罚(包括体罚和心理伤害)远多于欣赏和鼓励,自卑、冷漠与敌对问题日渐加深。在评价观方面 一味注重孩子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其学习过程的观念,驱使着家长对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刨根问底,而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遇到的困难关注不够,致使不少孩子以分数为“命根”,视考试为畏途,甚至“造就”了厌学、逃学“一族”。在成才观方面 家长以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指标,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包括人格的健全发展被严重忽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家长把孩子们的苦闷焦虑视作无病呻吟而严加斥责;把孩子们的同伴聚会视作浪费时间而百般阻挠;把孩子们的业余爱好视作不务正业而严令禁止;把孩子们的异性交往视为思想开叉而横加干涉。
上述这些不当的教育观念是引发和加重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
(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贫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中小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知识的缺乏又造成教育能力的不足和教育方法的失当。
1 . 家长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
根据我们对家长的调查,不管是小学生的家长还是中学生的家长都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
小学生家长的认识不足明显地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方面。第一,对孩子的生理特点缺乏了解。如,有的家长盲目要求孩子的字一定要写工整,他们并不清楚写字是否工整与小肌肉的发育密切相关,孩子的字写不好并不是不愿写好而是不能写好;第二,对孩子认知规律缺乏认识,有的家长常反映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家长们不知道小学生持续注意的时间只能维持在20分钟左右;第三,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近乎苛刻,考试分数至少要95分以上最好是双百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正处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发展阶段,如果小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经验到的是成功多于失败,他将因而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敢于面对困难情境的挑战,以后继续追求成功。反之,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经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于只有失败没有成功,则将难免出现自贬自卑的心理问题,不敢面对生活中现实的困难。
中学生家长的认识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孩子的青春期发展问题上。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这一最重要的心理发展期,他们在自我成长上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性生理的成熟使他们感到性冲动的压力;二是学校、家庭的要求,使他们对日益繁重的课业与考试成败的压力感到苦恼;三是生活和学习逐渐自主后,在从事选择判断时感到彷徨无措。如果家长对这些发展特点不了解,仍然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对他们不够尊重和理解,势必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方法极为欠缺
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缺乏,家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呈现出几近空白的状态。就小学生家长而言,他们虽然意识到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但采取的方法却多是空洞的表扬或简单的惩罚。由于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强化,常使孩子的良好行为难以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又由于把惩罚与表扬相隔离,虽然孩子知道不能这样做却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就中学生家长而言,他们虽然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不能再用简单的惩罚进行教育,但却不知道通过哪些形式、运用哪些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成长给予怎样的关注和支持。长此以往,亲子之间不和谐因素与日俱增,情感对立逐渐显现,家庭气氛日渐紧张,由此导致的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张汉强)
作为受教育者,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环境因素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家长作为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和重要同伴,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武汉市教育指导与心理咨询热线对咨询的统计情况看,90%左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60%左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以及40%左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与家长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提出亲源性心理问题这一概念,以引起教育者对这一领域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亲源性心理问题的危害
所谓亲源性心理问题,是指因不良的家庭影响和不当的家庭教育而导致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从学习心理方面来看,包括学习分神、考试焦虑、学习适应不良等;从人格发展方面来看,包括冷漠、暴躁、自卑、无端烦恼、偏执、敌对、狂热等;从情感发展方面看,包括空虚、消沉等。
由于这些问题在判断指标上远不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明显,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消极影响也较后者为轻,所以亲源性心理问题在当前还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对其危害性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不足。我们认为,亲源性心理问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孩子学业绩效的消极影响
亲源性心理问题不仅会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对孩子学习潜能的发挥也会形成阻碍。学习分神使学生难以将注意力稳定地集中于学习活动,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考试焦虑会因为紧张过度而使孩子无法进入复习和应试状态,结果使其本来的学习能力难以发挥;学习适应不良则会因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
(二)对孩子生活质量的消极影响
生活质量的高低对孩子而言即意味着他们各项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亲源性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孩子们求知、交友、休闲等需要的满足,造成生活质量低下。待人冷漠、脾气暴躁的孩子会陷于孤独,偏执;敌对的孩子会缺乏朋友;自卑的孩子会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而无所作为,无端的烦恼则使他们生活的天空阴云密布。
(三)对孩子生命成长的消极影响
生命成长既是一种积极向上和向前的状态,也是一种五彩斑斓的过程。它需要希望牵引,需要活力推动。亲源性心理问题中百无聊赖、闲散空虚的消极心态,心灰意冷、沮丧颓废的消极情绪,不仅蚕食着孩子们的活力和青春,而且消磨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生命成长的方向因此而扭曲,生命成长的速率因此而衰减。
亲源性心理问题对孩子的现实发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负面影响。如果对其成因不作深刻剖析而任其发展,那么它必然会给孩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产生埋下重大隐患。
二、亲源性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亲源性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直接原因。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偏颇和错误
在接待家长求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在儿童观、教子观、评价观、成才观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儿童观方面 不少家长特别是小学生家长,仍然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懵懂无知的乳臭小儿,对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缺乏理解和尊重,强制甚至压迫式的家庭教育屡见不鲜,致使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不足,参与生活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教子观方面 “不打不成才”和“任其自由发展”的极端观念,导致家长的教育行为缺乏应有的张力。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的惩罚(包括体罚和心理伤害)远多于欣赏和鼓励,自卑、冷漠与敌对问题日渐加深。在评价观方面 一味注重孩子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其学习过程的观念,驱使着家长对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刨根问底,而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遇到的困难关注不够,致使不少孩子以分数为“命根”,视考试为畏途,甚至“造就”了厌学、逃学“一族”。在成才观方面 家长以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孩子成才的唯一指标,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包括人格的健全发展被严重忽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家长把孩子们的苦闷焦虑视作无病呻吟而严加斥责;把孩子们的同伴聚会视作浪费时间而百般阻挠;把孩子们的业余爱好视作不务正业而严令禁止;把孩子们的异性交往视为思想开叉而横加干涉。
上述这些不当的教育观念是引发和加重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
(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贫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中小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知识的缺乏又造成教育能力的不足和教育方法的失当。
1 . 家长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
根据我们对家长的调查,不管是小学生的家长还是中学生的家长都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
小学生家长的认识不足明显地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要求方面。第一,对孩子的生理特点缺乏了解。如,有的家长盲目要求孩子的字一定要写工整,他们并不清楚写字是否工整与小肌肉的发育密切相关,孩子的字写不好并不是不愿写好而是不能写好;第二,对孩子认知规律缺乏认识,有的家长常反映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家长们不知道小学生持续注意的时间只能维持在20分钟左右;第三,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近乎苛刻,考试分数至少要95分以上最好是双百分。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正处于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发展阶段,如果小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经验到的是成功多于失败,他将因而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敢于面对困难情境的挑战,以后继续追求成功。反之,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经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于只有失败没有成功,则将难免出现自贬自卑的心理问题,不敢面对生活中现实的困难。
中学生家长的认识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孩子的青春期发展问题上。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这一最重要的心理发展期,他们在自我成长上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性生理的成熟使他们感到性冲动的压力;二是学校、家庭的要求,使他们对日益繁重的课业与考试成败的压力感到苦恼;三是生活和学习逐渐自主后,在从事选择判断时感到彷徨无措。如果家长对这些发展特点不了解,仍然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对他们不够尊重和理解,势必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方法极为欠缺
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缺乏,家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呈现出几近空白的状态。就小学生家长而言,他们虽然意识到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但采取的方法却多是空洞的表扬或简单的惩罚。由于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强化,常使孩子的良好行为难以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又由于把惩罚与表扬相隔离,虽然孩子知道不能这样做却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就中学生家长而言,他们虽然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不能再用简单的惩罚进行教育,但却不知道通过哪些形式、运用哪些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的成长给予怎样的关注和支持。长此以往,亲子之间不和谐因素与日俱增,情感对立逐渐显现,家庭气氛日渐紧张,由此导致的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张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