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厌学心理分析
近几年,日益严重的师范生厌学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师范生厌学?
一、 师范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它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拉,甚至旷课、逃学等。厌学心理的形成大多数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差等综合因素所导致。
师范生厌学心理的形成,也存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但它又存在着自身特殊的原因,突出表现在:
其一,统一的教学标准与参差的学生水平的矛盾。
有的老师认为,师范生厌学的根源在于生源质量的下降。的确,以前师范院校招收的都是尖子生,思想素质、学习成绩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自从中专招生并轨特别是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师范院校招生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据统计,某师范学校1999年的录取线为498分,而到了2000年以后,录取线则变成300分,生源质量的下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生源质量的下降使得统一的教学标准与参差的学生水平的矛盾日益尖锐才是学生厌学的根源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他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从师范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往往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过去,由于学生的水平相差不大,矛盾并不尖锐。可近几年,师范生源既有学习优秀生,也有中等生,甚至存在学习困难生。但我们的教学方案却仍然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于是矛盾开始尖锐:如果我们让所有的学生都提20桶,就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吃不下”;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提5桶,学习优秀生就会“吃不饱”;如果我们让所有的学生都提10桶,学习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就会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下”,都在痛苦中煎熬。可见,大量师范生厌学,根源不在于生源质量,而在于统一的教学标准和参差的学生水平的矛盾。
其二,恶化的就业形势与单一的发展方向的矛盾。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师范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当教师才来到师范的,而师范院校就业形势的恶化与单一的发展方向的矛盾导致了许多学生处于迷茫之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师范毕业生能做什么?回答是肯定的:当教师。如果我们再问:师范毕业生还能做什么?回答可能就是无奈的:还是当教师。这就是师范生发展方向的单一性。以前,师范学校实行“统招统分”、“优生优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师范生发展方向的单一性与就业形势之间并无冲突。但近几年来,实行市场化就业,择优录用,这就导致了师范生就业形势恶化,严重挫伤了在校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师范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今日的师范生就是明日的人民教师,师范教育的学风、校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然而,纠正和克服师范生厌学心理,涉及面很多,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目前师范生的入学成绩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去衡量学生是不正确的。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水平设置不同的标准,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甚至可以将一部分随班学习有很大困难的学生重新组合编班,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这与教育行政部门禁止分快慢班并不矛盾,因为将学习困难生单独编班,实施低起点,小步走,让其在新的目标上获得成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迅速与先进靠拢。
第二, 增设校本课程,开辟发展通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师范生发展方向的单一性是学生厌学情绪滋长的重要原因。“各门功课都及格了,我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吗?”这个问题没有人敢肯定回答。既然如此,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这就要求学校:其一,鼓励学生参加专科升本科,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其二,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师范生也可以当作家,当翻译,当公务员。其三,转变就业观念。进私立学校一样可以干出大事业,不一定非要到国办学校。为了帮助学生拓宽发展通道,学校可以增加校本课程,使课程贴近市场需求,贴近学生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打开广阔的大道。
第三, 坚持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厌学的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学校要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辅导他们,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使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的信心,防止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在班级里形成规模;班主任要与有“厌学”现象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设法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另外,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文体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齐抓共管,帮助学生从不自觉的学习阶段上升到自觉的学习阶段,再上升到刻苦攻读的学习阶段。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师生齐心合力,对症下药,就一定能够有效克服师范生的厌学现象,促进师范生的发展和进步。 (吴锡山)
一、 师范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它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拉,甚至旷课、逃学等。厌学心理的形成大多数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差等综合因素所导致。
师范生厌学心理的形成,也存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但它又存在着自身特殊的原因,突出表现在:
其一,统一的教学标准与参差的学生水平的矛盾。
有的老师认为,师范生厌学的根源在于生源质量的下降。的确,以前师范院校招收的都是尖子生,思想素质、学习成绩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自从中专招生并轨特别是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师范院校招生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据统计,某师范学校1999年的录取线为498分,而到了2000年以后,录取线则变成300分,生源质量的下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生源质量的下降使得统一的教学标准与参差的学生水平的矛盾日益尖锐才是学生厌学的根源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他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从师范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往往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过去,由于学生的水平相差不大,矛盾并不尖锐。可近几年,师范生源既有学习优秀生,也有中等生,甚至存在学习困难生。但我们的教学方案却仍然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于是矛盾开始尖锐:如果我们让所有的学生都提20桶,就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吃不下”;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提5桶,学习优秀生就会“吃不饱”;如果我们让所有的学生都提10桶,学习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就会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下”,都在痛苦中煎熬。可见,大量师范生厌学,根源不在于生源质量,而在于统一的教学标准和参差的学生水平的矛盾。
其二,恶化的就业形势与单一的发展方向的矛盾。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师范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当教师才来到师范的,而师范院校就业形势的恶化与单一的发展方向的矛盾导致了许多学生处于迷茫之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师范毕业生能做什么?回答是肯定的:当教师。如果我们再问:师范毕业生还能做什么?回答可能就是无奈的:还是当教师。这就是师范生发展方向的单一性。以前,师范学校实行“统招统分”、“优生优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师范生发展方向的单一性与就业形势之间并无冲突。但近几年来,实行市场化就业,择优录用,这就导致了师范生就业形势恶化,严重挫伤了在校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师范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今日的师范生就是明日的人民教师,师范教育的学风、校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然而,纠正和克服师范生厌学心理,涉及面很多,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目前师范生的入学成绩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去衡量学生是不正确的。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水平设置不同的标准,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兴趣。甚至可以将一部分随班学习有很大困难的学生重新组合编班,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这与教育行政部门禁止分快慢班并不矛盾,因为将学习困难生单独编班,实施低起点,小步走,让其在新的目标上获得成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迅速与先进靠拢。
第二, 增设校本课程,开辟发展通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师范生发展方向的单一性是学生厌学情绪滋长的重要原因。“各门功课都及格了,我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吗?”这个问题没有人敢肯定回答。既然如此,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这就要求学校:其一,鼓励学生参加专科升本科,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其二,支持学生发展特长。师范生也可以当作家,当翻译,当公务员。其三,转变就业观念。进私立学校一样可以干出大事业,不一定非要到国办学校。为了帮助学生拓宽发展通道,学校可以增加校本课程,使课程贴近市场需求,贴近学生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打开广阔的大道。
第三, 坚持以人为本,齐抓共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厌学的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学校要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辅导他们,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使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的信心,防止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在班级里形成规模;班主任要与有“厌学”现象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设法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另外,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文体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齐抓共管,帮助学生从不自觉的学习阶段上升到自觉的学习阶段,再上升到刻苦攻读的学习阶段。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师生齐心合力,对症下药,就一定能够有效克服师范生的厌学现象,促进师范生的发展和进步。 (吴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