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依据和要求(1)
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是根据交往教学理论、对话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设计成环环相扣,不断促进的教学程序,其程序的时空排序,都以对话精神为指导,以对话方式为手段,最终促成学生心理品质的自主建构。
根据对话流程,我们设计此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三个环节八个步骤”。三个环节是从对话流程角度,形象地概括出的“开源——畅流——渠成”,其中又具体展开为“生活话题征集;典型话题确定;呈现情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整合经验;行为训练,自觉养成;反思内省、自主生成”八个步骤。这种植根于生活的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主体性高度凸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课程性质得到充分揭示与体现,学生心理自育能力的培养得到有效保证。
一、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
(一) 对话时代的必然需要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马丁·布贝尔语),也是人类合作、交流的手段,人类自身生存的目的本身。因此,立足于对话,并在对话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协调好人际关系,建构完善的人格,是个体追求的方向,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当前,无论是国际事务处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都追求“对话”,“对话”已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由对抗走向对话,以合作求发展、促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作为时代的回响,对话必将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教育又是“引导、引出、抚育、自身生成”,不是“教导”,不是“灌输”。所以,教育引进对话,对话中培养能力,对话中生成感悟,是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话时代的必然进程。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虽然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但他已经不具有法定的权威,而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师生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文本的过程中的相互对话,师生在对话中一起探索。
应答现代教育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最好的途径就是实施对话式教学。对话教学具有民主平等性、沟通合作性与互动创造性。交流与对话,可以使师生进入实质性的交往状态,营造一种特有的氛围,形成新的教与学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
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这个过程不是单纯依靠外力,由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的“传授”、“教导”和“训练”,而是由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过程,是对生命现象、人类社会以及自我的感悟,是对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的释放,是对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上产生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这种感悟、释放与解决,正是学生个体在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家长对话、与生活对话等多维和多向对话中不断孕育的,是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可见,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反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这种根植于生活、充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点,也是探索其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
(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在其一生中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发展危机,即影响人格发展的一对主要心理矛盾。个体发展进入青春期后, 他们喜欢思索又缺乏成熟的判断力,思维敏锐又易偏激,要求独立又无法摆脱依赖,心理出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经常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 ,自卑与自信,自我封闭和渴望理解,情感与理智等诸多矛盾时常困扰他们,出现“少年维特的烦恼”和“青春期烦恼”。从这个角度看,青少年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
矛盾,只有对话才能化解;冲突,只有对话才能消除。因为对话正意蕴着平等、意味着沟通与理解,尽管有时会因一些问题的分歧出现激烈的争论、争执,但这丝毫不损于对话关系,相反,这些争论、辩论的出现正是对话的需要和契机,正是在争辩中共同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平等互信的交往关系。
面对处于心理发展十字路口的青少年,面对渴望平等交流的学生群体,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用活动训练,不能单向地灌输,不能抽象地说教。抽象的理论只解决知的问题,将知转化为情,进而转化为意和行,则需要对话,尤其需要心灵对话,师生多主体平等对话。只有心灵对话,才能从心理深层影响学生的灵魂塑造。因此,如果我们不想让学生继续在我们的“暴行”中毁灭,就必须回过头来改善与他们的关系,与他们进行对话、平等交流,理解他们,引导他们。从单向灌输、活动训练的“教”和“训”到师生多主体平等对话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
二、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前提: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对话”式教学需要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胸怀、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因此,对话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要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为交互主体、“我与你”的双主体关系。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的结果,而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创造意义的结果。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自我建构和自主发展。
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 教师要由传统的在台上讲授为主的家长式形象转变为一名具有多重角色的组织者: 教师只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和欣赏者。
教学设计在过程的组织安排上要求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教学场景、教学环境应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尊重、理解等特性,营造这一场景可从改革课堂常规、建立课堂礼仪入手。上海市一些中学在课上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学生协商、确定的“倾听与表达”的基本礼仪,学会表达的具体礼仪,都很有参考价值。
教学的课堂座位也可以作多种安排,如圆桌型、马蹄型、对阵型、舞台型、自由型;地点或在草地上,或在小河边;师生或站,或坐……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二)实施关键:提升对话教学素养 (裴利华 史春宜)
根据对话流程,我们设计此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三个环节八个步骤”。三个环节是从对话流程角度,形象地概括出的“开源——畅流——渠成”,其中又具体展开为“生活话题征集;典型话题确定;呈现情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整合经验;行为训练,自觉养成;反思内省、自主生成”八个步骤。这种植根于生活的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主体性高度凸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课程性质得到充分揭示与体现,学生心理自育能力的培养得到有效保证。
一、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提出的依据
(一) 对话时代的必然需要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马丁·布贝尔语),也是人类合作、交流的手段,人类自身生存的目的本身。因此,立足于对话,并在对话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协调好人际关系,建构完善的人格,是个体追求的方向,也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当前,无论是国际事务处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都追求“对话”,“对话”已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由对抗走向对话,以合作求发展、促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作为时代的回响,对话必将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教育又是“引导、引出、抚育、自身生成”,不是“教导”,不是“灌输”。所以,教育引进对话,对话中培养能力,对话中生成感悟,是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话时代的必然进程。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认为,教师虽然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但他已经不具有法定的权威,而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师生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文本的过程中的相互对话,师生在对话中一起探索。
应答现代教育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最好的途径就是实施对话式教学。对话教学具有民主平等性、沟通合作性与互动创造性。交流与对话,可以使师生进入实质性的交往状态,营造一种特有的氛围,形成新的教与学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
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这个过程不是单纯依靠外力,由外部刺激向内部意识的“传授”、“教导”和“训练”,而是由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的转化过程,是对生命现象、人类社会以及自我的感悟,是对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的释放,是对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上产生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这种感悟、释放与解决,正是学生个体在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家长对话、与生活对话等多维和多向对话中不断孕育的,是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可见,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反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这种根植于生活、充分解决实际问题的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点,也是探索其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
(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在其一生中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发展危机,即影响人格发展的一对主要心理矛盾。个体发展进入青春期后, 他们喜欢思索又缺乏成熟的判断力,思维敏锐又易偏激,要求独立又无法摆脱依赖,心理出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经常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 ,自卑与自信,自我封闭和渴望理解,情感与理智等诸多矛盾时常困扰他们,出现“少年维特的烦恼”和“青春期烦恼”。从这个角度看,青少年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期。
矛盾,只有对话才能化解;冲突,只有对话才能消除。因为对话正意蕴着平等、意味着沟通与理解,尽管有时会因一些问题的分歧出现激烈的争论、争执,但这丝毫不损于对话关系,相反,这些争论、辩论的出现正是对话的需要和契机,正是在争辩中共同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平等互信的交往关系。
面对处于心理发展十字路口的青少年,面对渴望平等交流的学生群体,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用活动训练,不能单向地灌输,不能抽象地说教。抽象的理论只解决知的问题,将知转化为情,进而转化为意和行,则需要对话,尤其需要心灵对话,师生多主体平等对话。只有心灵对话,才能从心理深层影响学生的灵魂塑造。因此,如果我们不想让学生继续在我们的“暴行”中毁灭,就必须回过头来改善与他们的关系,与他们进行对话、平等交流,理解他们,引导他们。从单向灌输、活动训练的“教”和“训”到师生多主体平等对话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
二、对话式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前提: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对话”式教学需要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胸怀、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因此,对话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要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为交互主体、“我与你”的双主体关系。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的结果,而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创造意义的结果。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自我建构和自主发展。
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 教师要由传统的在台上讲授为主的家长式形象转变为一名具有多重角色的组织者: 教师只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和欣赏者。
教学设计在过程的组织安排上要求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教学场景、教学环境应体现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沟通、合作、尊重、理解等特性,营造这一场景可从改革课堂常规、建立课堂礼仪入手。上海市一些中学在课上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学生协商、确定的“倾听与表达”的基本礼仪,学会表达的具体礼仪,都很有参考价值。
教学的课堂座位也可以作多种安排,如圆桌型、马蹄型、对阵型、舞台型、自由型;地点或在草地上,或在小河边;师生或站,或坐……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
(二)实施关键:提升对话教学素养 (裴利华 史春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