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是儿童学会做人的基础(1)
所谓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人的行为是受大脑神经支配的,习惯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中的某些神经细胞,经过多次有规律的刺激形成了稳定的暂时联系系统,以后再遇到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出现与前相同的反应。习惯无需付出意志努力,是一种轻松自如的行为。人们许多重要的事情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有的人遇到事情总是先考虑别人,先考虑集体的利益,觉得自己应该多贡献少索取,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势”,道德品质自然高尚;而染上了坏习惯也必然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烦恼。由于习惯对人的行为乃至品质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国南北朝时的教育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咨其所欲,宜诫反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则之,捶达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近代英国大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可以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养成的。有些习惯经过一两次重复就形成了,有的习惯养成须花费相当大的努力。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树大自然直”,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有的孩子确实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这是经过多少次痛苦的磨炼才有的结果。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许多专家认为3~12岁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岁以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了许多习惯,如果要改变其习惯是非常难的,正像人们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秉性实为习惯)。对于3~12岁的孩子,家长应特别关注和培养他们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属于基础文明教育,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我国古代的蒙学名篇《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可以看作是对孩子行为习惯上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作为培养孩子习惯的依据。国家教委经过多年论证和试行,分别于1991年9月和1994年3月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应当被看作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习惯的基本内容。
小学生的习惯包括时间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礼貌习惯、尊纪习惯和运动习惯。
一、时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目前,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的作业负担过重。对此,他们简单地认为这是学校作业、考试多的缘故。其实不完全如此,因为大多数学校对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都很重视,作业过量的现象日渐减少。造成学习时间长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这些孩子自己身上:他们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效率不高,生活没有条理化。不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对儿童当前的学习、将来的成才显然是不利的。
怎样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形成珍惜时间的习惯POST/mag/input.aspHTTP/1.1Accept:image/gif,image/x-xbitmap,image/jpeg,image/pjpeg,application/msword,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Referer:http://192.168.0.81/mag/input.aspAccept-Language:zh-cn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User-Agent:Mozilla/4.0(compatible;MSIE5.0;Windows98;DigExt)Host:192.168.0.81Content-Length:120379Connection:Keep-AliveCookie:ASPSESSIONIDCCACSRSB=CFBPEEJAPBKPDJGHFPOHOOLKcontent0=所谓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人的行为是受大脑神经支配的,习惯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中的某些神经细胞,经过多次有规律的刺激形成了稳定的暂时联系系统,以后再遇到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出现与前相同的反应。习惯无需付出意志努力,是一种轻松自如的行为。人们许多重要的事情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有的人遇到事情总是先考虑别人,先考虑集体的利益,觉得自己应该多贡献少索取,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势”,道德品质自然高尚;而染上了坏习惯也必然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烦恼。由于习惯对人的行为乃至品质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国南北朝时的教育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咨其所欲,宜诫反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则之,捶达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近代英国大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可以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养成的。有些习惯经过一两次重复就形成了,有的习惯养成须花费相当大的努力。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树大自然直”,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有的孩子确实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这是经过多少次痛苦的磨炼才有的结果。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许多专家认为3~12岁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岁以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了许多习惯,如果要改变其习惯是非常难的,正像人们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秉性实为习惯)。对于3~12岁的孩子,家长应特别关注和培养他们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属于基础文明教育,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我国古代的蒙学名篇《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可以看作是对孩子行为习惯上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作为培养孩子习惯的依据。国家教委经过多年论证和试行,分别于1991年9月和1994年3月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应当被看作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习惯的基本内容。
小学生的习惯包括时间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礼貌习惯、尊纪习惯和运动习惯。
一、时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目前,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的作业负担过重。对此,他们简单地认为这是学校作业、考试多的缘故。其实不完全如此,因为大多数学校对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都很重视,作业过量的现象日渐减少。造成学习时间长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这些孩子自己身上:他们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效率不高,生活没有条理化。不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对儿童当前的学习、将来的成才显然是不利的。
怎样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形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呢?
1.科学制定作息时间表
家长应从入学起就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建立科学的日程表,并对孩子严格训练。如规定孩子起床、就寝、吃饭、做功课、自由活动、做家务的时间等,使孩子养成严格按照时间表作息的习惯,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有节奏。特别要强调在规定学习的时间里,一定要坐下来学习,不能没有作业就玩,或随便改变学习时间等。对此,一开始应有家长的督促,等孩子习惯了,那习惯就如一座钟,会及时提醒孩子学习。
2.从每一件事做起
要训练孩子紧张而全神贯注的习惯。事实表明,常有中断或松散的学习,是孩子学习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紧张的学习则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速度的提高。应让孩子明白:认真做事,尽情玩耍,不可一心二用。为此,家长要指导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比如打扫卫生,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房间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摆放在合适的位置,然后清扫地面、擦抹桌凳等,最后还要把垃圾倒掉。房间没清扫完毕,不能停下来玩或干别的。一件事情做好了,家长要给予表扬,以强化他的行为习惯;如果没做好,就要批评或让他重做。对于孩子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节约下来的时间,应让他自己支配,以示“奖励”。居里夫人布置任务时总是告诉女儿:干完了你随便玩。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孩子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养成孩子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的习惯。
要训练孩子迅速投入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教会孩子一条规则:立刻开始学习,不要晃晃悠悠。为此,孩子要有固定的学习地方和专门的书桌、书架,使他一坐下来就可学习。至于其他的事,如看闲书杂志,喝茶下棋等都必须到别的地方去。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习惯于在短时间内投入专心致志的学习。二要使孩子的生活条理化。如学习用品放置条理化,日常生活用品摆设固定化等。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习惯,浪费的时间就少。
3.自然后果惩罚法
现在很多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时间,这些毛病与家长的娇惯有很大的关系。如爱睡懒觉的孩子大多是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早晨父母叫一遍不醒,叫两遍不起,叫了第三遍才起来,一看表知道已不早了,于是家长帮孩子急急忙忙穿衣,准备书包等,甚至连早饭也来不及吃就上学去了。家长这样做,实际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还会助长孩子依赖、懒惰的习惯。家长不妨实验一下:在孩子的床头放一个小闹钟,并向孩子讲明家长不再来催促他起床,早晨闹钟响就自己起床。假如起床晚了就没有时间吃早饭,假如拖拉就会上学迟到,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如果孩子能按家长的要求做,那么,他就会逐步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否则,就会因不按时起床而受到“惩罚”——吃不上早饭、迟到、受批评。一旦孩子尝到耽误时间的苦果,心里就会不舒服,自然会吸取教训,重犯的可能性就少。这种教育方法叫做“自然后果惩罚法”。
时间,是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
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习惯的好坏。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从阅读、书写技能开始
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应注意配合学校正规的语言训练多和孩子聊天,问问他老师在课堂上讲些什么,要求他在回答时吐字清楚,语意连贯,富有表情;也可以让孩子反复朗读一些儿歌、绕緿错误,准确掌握知识,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自查作业的方法,主要有:
(1)正向法,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地看有无错误和遗漏;
(2)反向法,从答案向前推,用相反的计算(逆运算)来验算:
(3)重做法,把题迅速重做一遍,看看同上次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应细致地查找问题出在哪里。孩子平时养成了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考试时不用老师强调也会反复检查试卷,发现问题能及时补救。
第五,要养成及时复习、按时预习的习惯。刚学过的知识,忘得最快最多,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要想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提高学习新课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让孩子按时预习。
4.建立“问题集”和“错题集”’。
“问题集”记录孩子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提示孩子听课时注意这些问题,课后研究这些问题,自己弄不懂时及时请教老师,能促使孩子认真学习,激发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错题集”是把孩子做错的题汇集到一起,让孩子了解发生错误的原因和类型,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对孩子纠正错误,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三、劳动习惯:从力所能及开始
在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时,最好把爱劳动的思想寓于劳动习惯的培养中,让两者水乳交融在一起。
1.从自我服务到公益活动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宜逐步扩大孩子的劳动圈。孩子的劳动圈,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个人生活自理劳动,第二是家务劳动,第三是社会公益劳动及生产劳动。小学阶段,孩子基本上应该逐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此同肘,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要让他们做些家务劳动,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只有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劳动过程中,才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儿童来说,参加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是有益处的,如在房前屋后种丝瓜、小白菜、向日葵、小葱等,做小木凳、小垃圾斗、小布垫等。这些活动可以使儿童掌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让他们体会劳动与生活的关系,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现在城市家庭没有开展这些简单生产劳动的条件,家长可以利用周末带孩子到近郊去看看菜农是怎样种菜的,到工厂去看看工人是怎样生产的。寒暑假时间较长,可以联系一两个固定的地方(如农村亲戚朋友家),让孩子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
2.从鼓励兴趣入手,当大人的“小帮手”
孩子很小就有了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只是由于受到家长过多的干预、训斥才逐渐地被压抑、被驱除了,这其实是很可悲的事。为什么不利用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干点活呢?当然,孩子发育未全,手脑活动有时还不十分协调,尚无法完成精细的、难度较大的动作,有时会显得笨手笨脚,甚至反而把事情弄糟,这是不奇怪的。只要家长热心又耐心地教给他们有关的知识与技能,鼓励他们去做,他们最终是能学会并做好的。平时要给孩子分配点任务。比如让孩子给花浇水,扫地、买油盐等。让孩子完成的事,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要布置得具体、明确,比如给花浇水,几天浇一次,每次在什么时间浇,怎样浇,都要教给孩子。这种家务劳动责任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3.掌握劳动方法,提高劳动质量
从劳动教育来看,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苦干”,而不重视“巧干”。其实,任何一种劳动,都不能忽视其质量。教育孩子重视生活自理和劳动的质量,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质量意识。在这方面,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情的全过程,10岁左右的孩子学做菜时,可以让他自己去市场买菜,回来后让他独立完成择菜、洗菜、切菜、炒熟、装盘(碗)、上桌等全过程,最后同家里人一起品尝。这样,买菜是否新鲜、洗菜是否干净、切菜是否规范、火候和调料是否合适等各环节的劳动质量都会影响到这个菜的质量。当然,孩子年龄尚小,能独立完成一个劳动过程已经不错了,应表扬鼓励。如果孩子在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做好,家长应给他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这就等于给孩子插上了起飞的翅膀,使他提高劳动质量有了保障。劳动质量的提高,劳动成果得到大家的好评,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质量意识,而且增强了孩子的劳动信心和兴趣,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礼貌习惯:在交往中养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并告诫“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胜于剑戈”。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下一代,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是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重要职责。怎样培养举止文明的孩子呢?父母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对儿童除了结合具体事例告诉他讲文明懂礼貌的必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具体的训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具体的做法是: (杨莲清)
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养成的。有些习惯经过一两次重复就形成了,有的习惯养成须花费相当大的努力。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树大自然直”,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有的孩子确实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这是经过多少次痛苦的磨炼才有的结果。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许多专家认为3~12岁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岁以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了许多习惯,如果要改变其习惯是非常难的,正像人们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秉性实为习惯)。对于3~12岁的孩子,家长应特别关注和培养他们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属于基础文明教育,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我国古代的蒙学名篇《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可以看作是对孩子行为习惯上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作为培养孩子习惯的依据。国家教委经过多年论证和试行,分别于1991年9月和1994年3月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应当被看作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习惯的基本内容。
小学生的习惯包括时间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礼貌习惯、尊纪习惯和运动习惯。
一、时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目前,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的作业负担过重。对此,他们简单地认为这是学校作业、考试多的缘故。其实不完全如此,因为大多数学校对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都很重视,作业过量的现象日渐减少。造成学习时间长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这些孩子自己身上:他们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效率不高,生活没有条理化。不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对儿童当前的学习、将来的成才显然是不利的。
怎样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形成珍惜时间的习惯POST/mag/input.aspHTTP/1.1Accept:image/gif,image/x-xbitmap,image/jpeg,image/pjpeg,application/msword,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Referer:http://192.168.0.81/mag/input.aspAccept-Language:zh-cn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User-Agent:Mozilla/4.0(compatible;MSIE5.0;Windows98;DigExt)Host:192.168.0.81Content-Length:120379Connection:Keep-AliveCookie:ASPSESSIONIDCCACSRSB=CFBPEEJAPBKPDJGHFPOHOOLKcontent0=所谓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人的行为是受大脑神经支配的,习惯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中的某些神经细胞,经过多次有规律的刺激形成了稳定的暂时联系系统,以后再遇到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出现与前相同的反应。习惯无需付出意志努力,是一种轻松自如的行为。人们许多重要的事情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有的人遇到事情总是先考虑别人,先考虑集体的利益,觉得自己应该多贡献少索取,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势”,道德品质自然高尚;而染上了坏习惯也必然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烦恼。由于习惯对人的行为乃至品质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国南北朝时的教育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咨其所欲,宜诫反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则之,捶达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近代英国大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可以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养成的。有些习惯经过一两次重复就形成了,有的习惯养成须花费相当大的努力。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树大自然直”,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有的孩子确实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这是经过多少次痛苦的磨炼才有的结果。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许多专家认为3~12岁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岁以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了许多习惯,如果要改变其习惯是非常难的,正像人们所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秉性实为习惯)。对于3~12岁的孩子,家长应特别关注和培养他们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属于基础文明教育,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我国古代的蒙学名篇《三字经》、《女儿经》、《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可以看作是对孩子行为习惯上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作为培养孩子习惯的依据。国家教委经过多年论证和试行,分别于1991年9月和1994年3月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应当被看作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习惯的基本内容。
小学生的习惯包括时间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礼貌习惯、尊纪习惯和运动习惯。
一、时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目前,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的作业负担过重。对此,他们简单地认为这是学校作业、考试多的缘故。其实不完全如此,因为大多数学校对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都很重视,作业过量的现象日渐减少。造成学习时间长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这些孩子自己身上:他们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效率不高,生活没有条理化。不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对儿童当前的学习、将来的成才显然是不利的。
怎样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形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呢?
1.科学制定作息时间表
家长应从入学起就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建立科学的日程表,并对孩子严格训练。如规定孩子起床、就寝、吃饭、做功课、自由活动、做家务的时间等,使孩子养成严格按照时间表作息的习惯,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有节奏。特别要强调在规定学习的时间里,一定要坐下来学习,不能没有作业就玩,或随便改变学习时间等。对此,一开始应有家长的督促,等孩子习惯了,那习惯就如一座钟,会及时提醒孩子学习。
2.从每一件事做起
要训练孩子紧张而全神贯注的习惯。事实表明,常有中断或松散的学习,是孩子学习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而紧张的学习则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速度的提高。应让孩子明白:认真做事,尽情玩耍,不可一心二用。为此,家长要指导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比如打扫卫生,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房间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摆放在合适的位置,然后清扫地面、擦抹桌凳等,最后还要把垃圾倒掉。房间没清扫完毕,不能停下来玩或干别的。一件事情做好了,家长要给予表扬,以强化他的行为习惯;如果没做好,就要批评或让他重做。对于孩子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节约下来的时间,应让他自己支配,以示“奖励”。居里夫人布置任务时总是告诉女儿:干完了你随便玩。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孩子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养成孩子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的习惯。
要训练孩子迅速投入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教会孩子一条规则:立刻开始学习,不要晃晃悠悠。为此,孩子要有固定的学习地方和专门的书桌、书架,使他一坐下来就可学习。至于其他的事,如看闲书杂志,喝茶下棋等都必须到别的地方去。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习惯于在短时间内投入专心致志的学习。二要使孩子的生活条理化。如学习用品放置条理化,日常生活用品摆设固定化等。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习惯,浪费的时间就少。
3.自然后果惩罚法
现在很多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时间,这些毛病与家长的娇惯有很大的关系。如爱睡懒觉的孩子大多是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早晨父母叫一遍不醒,叫两遍不起,叫了第三遍才起来,一看表知道已不早了,于是家长帮孩子急急忙忙穿衣,准备书包等,甚至连早饭也来不及吃就上学去了。家长这样做,实际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还会助长孩子依赖、懒惰的习惯。家长不妨实验一下:在孩子的床头放一个小闹钟,并向孩子讲明家长不再来催促他起床,早晨闹钟响就自己起床。假如起床晚了就没有时间吃早饭,假如拖拉就会上学迟到,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如果孩子能按家长的要求做,那么,他就会逐步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否则,就会因不按时起床而受到“惩罚”——吃不上早饭、迟到、受批评。一旦孩子尝到耽误时间的苦果,心里就会不舒服,自然会吸取教训,重犯的可能性就少。这种教育方法叫做“自然后果惩罚法”。
时间,是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
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习惯的好坏。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从阅读、书写技能开始
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应注意配合学校正规的语言训练多和孩子聊天,问问他老师在课堂上讲些什么,要求他在回答时吐字清楚,语意连贯,富有表情;也可以让孩子反复朗读一些儿歌、绕緿错误,准确掌握知识,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自查作业的方法,主要有:
(1)正向法,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地看有无错误和遗漏;
(2)反向法,从答案向前推,用相反的计算(逆运算)来验算:
(3)重做法,把题迅速重做一遍,看看同上次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应细致地查找问题出在哪里。孩子平时养成了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考试时不用老师强调也会反复检查试卷,发现问题能及时补救。
第五,要养成及时复习、按时预习的习惯。刚学过的知识,忘得最快最多,一定要及时复习巩固;要想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听课,提高学习新课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让孩子按时预习。
4.建立“问题集”和“错题集”’。
“问题集”记录孩子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和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提示孩子听课时注意这些问题,课后研究这些问题,自己弄不懂时及时请教老师,能促使孩子认真学习,激发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错题集”是把孩子做错的题汇集到一起,让孩子了解发生错误的原因和类型,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对孩子纠正错误,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三、劳动习惯:从力所能及开始
在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时,最好把爱劳动的思想寓于劳动习惯的培养中,让两者水乳交融在一起。
1.从自我服务到公益活动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宜逐步扩大孩子的劳动圈。孩子的劳动圈,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个人生活自理劳动,第二是家务劳动,第三是社会公益劳动及生产劳动。小学阶段,孩子基本上应该逐步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与此同肘,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要让他们做些家务劳动,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只有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劳动过程中,才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儿童来说,参加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是有益处的,如在房前屋后种丝瓜、小白菜、向日葵、小葱等,做小木凳、小垃圾斗、小布垫等。这些活动可以使儿童掌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让他们体会劳动与生活的关系,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现在城市家庭没有开展这些简单生产劳动的条件,家长可以利用周末带孩子到近郊去看看菜农是怎样种菜的,到工厂去看看工人是怎样生产的。寒暑假时间较长,可以联系一两个固定的地方(如农村亲戚朋友家),让孩子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
2.从鼓励兴趣入手,当大人的“小帮手”
孩子很小就有了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只是由于受到家长过多的干预、训斥才逐渐地被压抑、被驱除了,这其实是很可悲的事。为什么不利用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干点活呢?当然,孩子发育未全,手脑活动有时还不十分协调,尚无法完成精细的、难度较大的动作,有时会显得笨手笨脚,甚至反而把事情弄糟,这是不奇怪的。只要家长热心又耐心地教给他们有关的知识与技能,鼓励他们去做,他们最终是能学会并做好的。平时要给孩子分配点任务。比如让孩子给花浇水,扫地、买油盐等。让孩子完成的事,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要布置得具体、明确,比如给花浇水,几天浇一次,每次在什么时间浇,怎样浇,都要教给孩子。这种家务劳动责任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3.掌握劳动方法,提高劳动质量
从劳动教育来看,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苦干”,而不重视“巧干”。其实,任何一种劳动,都不能忽视其质量。教育孩子重视生活自理和劳动的质量,目的在于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质量意识。在这方面,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情的全过程,10岁左右的孩子学做菜时,可以让他自己去市场买菜,回来后让他独立完成择菜、洗菜、切菜、炒熟、装盘(碗)、上桌等全过程,最后同家里人一起品尝。这样,买菜是否新鲜、洗菜是否干净、切菜是否规范、火候和调料是否合适等各环节的劳动质量都会影响到这个菜的质量。当然,孩子年龄尚小,能独立完成一个劳动过程已经不错了,应表扬鼓励。如果孩子在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做好,家长应给他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这就等于给孩子插上了起飞的翅膀,使他提高劳动质量有了保障。劳动质量的提高,劳动成果得到大家的好评,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质量意识,而且增强了孩子的劳动信心和兴趣,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礼貌习惯:在交往中养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并告诫“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胜于剑戈”。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下一代,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是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重要职责。怎样培养举止文明的孩子呢?父母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对儿童除了结合具体事例告诉他讲文明懂礼貌的必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具体的训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具体的做法是: (杨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