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461
为学生寻找心灵港湾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6期
为学生寻找心灵港湾

     当今世界,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小学教育乃教育之基础,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他们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一、营造宽松的育人氛围

    1.放下“架子”

    传统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教师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多一点微笑,多一些幽默,主动亲近学生。

    2.减少“规定”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许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给学生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

    3.奉还部分“自由”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也不例外。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安排得井井有条。但刻板单调的生活与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往往会产生矛盾。“除了拥有作业,我们还能拥有什么?”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教师和家长要留给孩子部分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1.同伴的“互动”

    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

    2.教师的“期望”

    师生间的交往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应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常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开展公平的竞争活动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总之,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应引起全体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创建优良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宽松的育人环境中,积极参加公平的竞争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寻找到一片幽静的心灵港湾,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

    (本文获全国第三届“健康杯”征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编辑/于 洪 (谢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