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99455
家校共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2)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6期
     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家校同步,共创育人环境

    “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家庭造就了人”,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体生理基础、经验、态度及家庭的氛围也会对学生的生理状态及心理因素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我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卡”,及时相互沟通。加强了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每学期定期召开几次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的教育,要求家长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少给孩子加压力,让孩子主动适应学习。同时,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心理辅导课的学习,倾听孩子的心声,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向家长印发心理健康宣传读物,让家长深入了解心理知识,还组织家长观看《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成功家教经典:如《爱孩子的十种方法》等。

    (二)加强指导,提高家长心理素养

    利用各种指导形式,提高家长的心理素养,帮助家长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为上策。同时要求家长调整“评价”孩子的角度,学会正确认识孩子。例如,有这样一位孩子,平时好动,语文、数学成绩始终在六十分上下,可是在体育竞赛中屡次稳拿多项第一;文娱汇演中的演技博得全场观众的喝彩。像这样的学生仅仅能用考试成绩衡量吗?通过典型事例,让家长理解孩子,为教育、指导孩子奠定基础,使家长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促使家长主动密切地配合学校开展这项工作。

    (三)积极沟通,帮助消除“代沟”

    这样三类学生应特别引起关注:(1)在班级、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的;(2)厌学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的;(3)因学习、经济条件差而自卑的。

    我们一般要求班主任先进行跟踪观察,记录该生的具体表现,再调查学生的家庭环境、父母素质,以及该生在交友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认真分析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分步实施。例如,有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攻击性强,多次将同学打伤,且执拗、偏激,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后来,班主任通过观察、分析,制定了一系列辅导策略:

    1.积极和家长沟通。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矫正父母方面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民主”不是自己标榜出来的,而是要从心底里理解孩子,能与孩子保持一种相互谅解和学习的态度,要和孩子搞好关系。告诉家长不能急于求成(骂和打不是好办法),要讲究奖惩艺术,建立和睦平等的亲子关系,多鼓励孩子,消除“代沟”。

    2. 进行说理教育。主要采取谈心,不用“过来人”摆威严。要允许反复,耐心疏导。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矫正中会出现反复。只要耐心分析原因,与家长配合得好,再进行教育,学生感受到老师、父母对他的关心、爱护、支持与鼓励,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求知的需要随之产生,终于转变了。

    (四)突出重点,对症下药

    如前所述,“单亲孩子”、“留守孩子”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在工作中应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对症下药。

    单亲家庭,即父亲在外打工,只有母亲在家。这类家庭中孩子往往缺少父爱,犯了过失,母亲如一味地严厉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导致“不合作”态度。我们通过家长会告诉母亲:聊天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基本方法,还要注意措辞与技巧。有一个单亲孩子,他跑到同学家去看电视,回家后他妈妈其实心知肚明,但却很高兴地夸他那么自觉,解不开的数学题能跑到同学那里去请教了。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一听,心里特别不好意思,觉得妈妈那么信任我。我的确要加倍努力学习来回报她。”

    留守孩子,双亲不在家,只有爷爷或奶奶。“代沟”很大,只管吃饭、穿衣的事,其他什么也不过问。怎么办?老师应查清这些学生双亲的打工地或电话号码,与他们及时沟通其孩子的在校表现,同时要求他(她)用电话或书信的方法鼓励孩子。有的感情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用文字写出来的感情才会有时间让人品味,让人思索。有一次,班主任让一位在外打工的家长给孩子写封信,要求信中除了赞扬子女在校的好行为外,再写一二则勤学故事鼓励子女。这位学生收读信后,感动得流下热泪。从此,不但学习用心,而且在家还能体谅奶奶辛苦,帮助做家务了。

    (本文获全国第三届“健康杯”征文三等奖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中心小学)

    编辑/陈 虹 商悦鹏 (叶土木)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