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430
基于心理咨询思想的教师提问(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7期
     提问是最古老也可能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的历史比班级授课的历史更长。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提问大师,提问是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提问大师,通过不断地提问,让学生回答,找出学生回答的缺陷,使其意识到自己结论中的荒谬,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然而,高效的提问需要有效的策略。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育工作者想当然地认为提问是教师既有的技能,教师的提问也往往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因此,需要提高教师提问的能力。而心理咨询思想以其特有的理念,对教师提问能力的提高具有启示与指导作用。

    一、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它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变学生的静态学习为动态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变完全接受为学会思考,变传授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但是,教师的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占56%,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或低效的。[1]这些无效的提问,一方面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即遵从师道尊严,过分注重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观有关,即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最后造成提问过于简单、提问中情感传递少、提问关系温情少等问题。这就需要对教师提问赋予新的理念,才能满足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基于心理咨询思想的提问理念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2]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协商、互助互长的协助关系,咨询对象大部分是健康人,咨询师启发求助者自己摆出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能性,最后通过协商,帮助求助者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求助者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心理咨询能够为人们提供全新的人生经验和体验,对那些心理适应属于正常范围的人来说,咨询所提供的全新环境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而那些由于心理问题而遇到麻烦的人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逐渐改变与外界格格不入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形成与外界相适应的方式。心理咨询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求助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认识内部冲突、纠正错误观念、深化求助者的自我认识、学会面对现实问题、增加心理自由度、帮助求助者作出新的有效行动等[3]。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心理咨询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及课程的可选择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强调新课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提问与心理咨询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要在提问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提问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能力以及元认知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心理咨询思想与教师提问在人际关系(强调良好的人际交往、安全感)、工作对象(把他人看作独立的、完整的、有差异的、平等的人)、工作任务(提供适合他人发展的机会、促进他人的发展)和问题解决(尊重和相信他人的价值、创造性、能动性)等方面有共通性,而且心理咨询思想某些方面的理念优于教师提问的理念,灵活运用此思想于教师的提问,可以创造出新的良好教学效果。

    基于心理咨询思想的教师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心理咨询的思想于问题的提出、提出的问题及其二者的有效整合的指导,创造一个具有良好师生关系、能够增加学生心理自由度、有利于学生采取新的有效行动、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安全情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用担心教师的批评、讽刺、冷漠以及同学的嘲笑,能够和谐、自由、平等地与教师探讨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就感,发展元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提高自我学习的效能感。

    三、基于心理咨询思想的问题的提出

    同一个问题,由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同,会以各种形式被不同的教师提出,同时它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基于心理咨询思想的问题的提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提出问题的语气和表情保持中性

    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语气和表情应该保持中性,以帮助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气氛。当学生了解到教师的主要兴趣在于阐述理由而不是答案对错之后,他们在解释自己的答案时将会比较自在一点,能够更多地暴露自我。通过这个解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修正其错误理解。另外,教师要注意,只有当学生已经真正努力地提供支持其观点的理由或证据后,才确认其答案的合理性,而不是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反思、修正的机会,以获得一定的参与感、成就感和探究感。

    (二)教师在最为宽广的范围内开始提问

    以“能不能……”、“能……”开始的这类问题,如“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可以说是最为开放的问题了。这种问题的提出方式有助于学生给出自己独特的回答。教师应该在最为宽广的范围内开始提问,例如“你想到了什么”等。当学生回答开放式的提问时,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们在理解问题上的智力水平如何。如果教师一开始不使用开放式的提问,而是范围较窄,这也许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师所希望的智力活动,但是不幸的后果是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现在的水平。[4]提问的措辞中要考虑的另一点是,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期待获得什么,即提问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目的,教师可以接着问学生另外的问题,通常是一到三个,以真正达到提问的目的。提问的目标是有用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当教师开放式的提问不能够使学生寻求答案或者学生的回答离教师期待的目标太远时,这个框架可以保证教师作出积极反应,教师应该记住要让学生回答得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更条理化,这通常有助于回到有效的、开放的提问中。

    (三)教师的提问方式能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

    教师提问的真正意图是保证学生尽可能多地动脑筋思考,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的。因此,教师必须从关注回答结果那里转移到关注回答的过程上来,提问的措辞必须能够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做尽可能多的脑力活动。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达到所需要的理解力上来,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5]。只有恰当的引导才会有利于学生动脑筋思考,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回答的内容。

    (四)教师的鼓励和重复语句

    鼓励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简短重复或仅以某些词语,如“嗯……嗯”、“噢”、“是这样”或“后来呢”等,来鼓励学生进一步讲下去或强调对方所讲的某部分内容。这一简单的技巧,使教师得以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为鼓励是一种积极的方式,它能使学生了解到教师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并希望他继续讲下去。另外,以重复语句作为鼓励学生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很有效的反应方式,这可以表明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中关键词语的注意。通过这样的鼓励,可引导学生的回答向某一方向的纵深部位进行。在运用鼓励语句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身体语言的运用,如专注于对方的神情、倾听的姿势以及点头示意等。专注的神情和倾听的姿势对学生的回答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而点头所表示的含义就更为明确了。 (武永江 马 复)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