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441
学生成长导师制:新课程理念下寻找适合青少年发展的途径(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7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优质化要求日益显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然而,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轻德、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这导致了思想、学业、心理、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这一切也在呼唤着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关注学生人生成长的教育新机制,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我们紧紧扣住这一理念,大胆探索新的教书育人模式,于2003年在全区范围推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研究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学年初,我们对湖州市南浔区63000多名中小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行为及家庭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据统计分析,学生行为有偏差的占6.6%,心理有障碍的占2.6%,学习有困难的占14.3%,生活习惯不良的占7.8%,单亲家庭的占3.9%,隔代同居的家庭占8.1%,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的占8.4%,家庭贫困的占3.9%。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在农村,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长忙于挣钱,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甚至放任不管,相当多的家庭教育已处于真空状态;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存在着溺爱、不爱或者没有时间爱三种状况,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甚至造成了一些青少年的不良品行。而传统的教育本身又忽视了青少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个别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未能及时得到理解与帮助。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推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

    二、研究的策略

    针对调查了解的现状,我们将学习有困难的、家庭贫寒的、行为有偏差的、家庭教育背景不良的、心理有障碍的、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列入首批关注的范围,首选17所中小学校作为导师制的试点。经过宣传发动,全区选聘导师513名,结对1130名学生。我们的理念是:关注“问题少年儿童”,强调要特别关爱,使教育更趋亲情化、个性化,让每一位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享受成功的快乐;广大辅导员应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少年,在充分尊重和信任青少年个体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个别化教育,通过课外“一对一”、“面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操作办法

    “学生成长导师制”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与个性化学习需要。我们在17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强化他们的人生规划和终身发展,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我们把“学生成长导师制”概括为:一种理念、两大目标、三个步骤、四项原则、五项制度、六大职责。

    1.一种理念

    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得到关爱。

    2.两大目标

    (1)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2)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3.三个步骤

    (1)教师人人争当导师,师生双向选择结成对子;

    (2)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成长计划和导师工作方案;

    (3)导师利用有效时间、不同场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导育”活动,即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

    4.四项原则

    (1)个性化原则。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作一首风格迥异的诗,学会欣赏学生,学会分享学生的快乐。

    (2)亲情化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渐进性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

    (4)实效性原则。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全面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

    5.五项制度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

    记录,分析对照。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两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或辅导一次,每次谈心、辅导内容要有记录,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情况。

    (3)建立家长联络制度。导师每月至少一次对学生进行电话家访,每学期至少一次上门家访,及时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作出相关判断。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做到有主题、有案例、有剖析,并提出诊断方案,指导个体实践。

    (5)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对师生进行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定和质性评定。以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品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

    6.六大职责

    (1)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2)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4)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5)善于与学生家长、其他科任教师联络,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

    (6)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

    四、实践过程

    1.行政推动

    南浔区教育局于2003年9月出台了《南浔区教育局关于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意见》,对导师制工作的意义、原则、具体操作要求以及奖励制度等作了明确规定。并专门成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工作。各中小学都成立了相应的实施领导小组,学校将此项工作作为行政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各学校每一个月、全区范围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区教育局在《南浔教育动态》和南浔教育信息网上专门开辟了“学生成长导师制”栏目,及时刊登全区开展“导师制”活动的经验和典型个案,并配合“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举办了“如何关爱特别需要关爱的学生”的主题论坛,推出了“争当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区教育局在五年教育规划及年度重点工作思路中明确将“学生成长导师制”作为创新工程来突破,作为特色工程来培育。 (许卫仁 钱利祥)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