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委员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中小学校时有发生的恶性校园危机事件,为每一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直是一线心理教师不断思考和努力实践的目标。长期以来,班级中设有各种各样的班干部,如生活委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但惟独缺少关乎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委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启动了“班级心理委员模式”。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是我们在班级本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探索。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着力于两个建设:一是学校心理健康的防控,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校心理健康监控体系,目的是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二是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通过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优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启动
2005年3月2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27中学的44名心理委员正式上岗。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中学范围尚属首例。
早在2004年9月,我们就已经开始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试点工作。2004年9月,设在石家庄市27中学的“石家庄市首届高中宏志班”学生开学。考虑到宏志班学生的特殊家庭背景等因素,我们加大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开学伊始,我们开始指导宏志班学生王海蛟、王宇嘉等研究本班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在专业的心理测查基础上,一份6000余字的《石家庄市首届高中宏志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由这两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在调查报告中,他们指出了宏志班学生当前的主要心理困扰及对策。该调查报告获石家庄市“探索者”创新大赛一等奖。
经过在宏志班的为期一学期的“班级心理委员模式”试点,我们意识到学生在自主探索本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助人自助、自我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总结试验工作的基础上,“班级心理委员模式”在2005年3月17日正式启动。
三、“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的意义
“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它贯彻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精神,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04年12月,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教育专家韩清林教授在“河北省第二轮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评估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健康心理生活”的新理念。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健康班级”、“健康课堂”、“健康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
四、“班级心理委员模式”简介
(一)主要工作
班级心理委员的主要作分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健康的层面,即维护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和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二是心理素质拓展层面,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石家庄市27中学班级
心理委员工作制度
宗旨:在出色完成学业的同时,协助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组织群体性心理活动,提高全班、全校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学生中各类精神疾病和变态心理的发生,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促进健康班级的形成,优化班级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心理委员的选拔与推荐:心理委员每班男、女生各一名,具体要求如下:
⒈在学生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⒉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
⒊对心理学感兴趣;
⒋为人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⒌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⒍可以由原班委兼职,也可从学生中选拔;
⒎请班主任通过学生自愿报名或推荐等方式最终确定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
心理委员的学期、年度考核与表彰:
1.每班两名心理委员作为班干部,享受班干部待遇;
2.对于表现突出的,由学校教育处给予表彰和奖励;
3.对各班心理委员的学期、年度量化考核纳入班级考核。
(二)心理委员工作计划
2005年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计划
⒈选拔心理委员,每班男、女生各一名。
⒉召开预备会:填写“心理委员申报表”,暂定学生负责人,安排布置“27中班级心理委员聘任暨培训会”相关准备工作。
⒊召开27中班级心理委员聘任暨培训会。内容为:如何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工作、什么是心理健康、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异常行为的发现与及时报告、日常工作等。
⒋心理委员团队文化的建立。培养一支具有开创精神、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心理委员团队。培养方式:心理委员沙龙、团体辅导、社会公益活动等。
⒌开展业务培训:心理咨询员培训制度、考核制度、上岗制度。
⒍协助心理辅导中心开展日常工作。
⒎筹备、编辑《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
⒏以心理委员为骨干,策划、编辑心理小报。
⒐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为解决班级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出谋划策。
(三)心理委员的职责
⒈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⒉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⒊心理委员应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同学。工作中能够以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理论为指导,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摒弃个人好恶,禁止宣扬和采用迷信、虚幻、神灵等一切非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⒋心理委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助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上好心理活动课。
⒌维护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不良情况,并及时反馈。
⒍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⒎协助心理教师建立、管理学生心理档案。
⒏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⒐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0.探索提高本班学生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的途径和方法。
11.参加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咨询员等培训。
12.注意工作方法,能够与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
13.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其他工作。
(四)心理委员的主要角色
心理委员的主要角色有两个:一是心理班干部,即心理委员的“行政职务”;二是“业务职务”,即每一个心理委员都要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由学校颁发“心理咨询员”合格证书。
(五)班级心理委员的日常工作
⒈定期报告。每周向班主任、心理辅导中心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晴雨表”,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一周心理状态进行报告。
⒉危机事件及时反馈制度。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教育处、心理辅导中心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⒊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班级的“心理园地”墙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⒋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班风、学风,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⒌在参加心理咨询员的业务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基础上,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工作。
⒍开展每年一度的“校园心理健康节”活动。
⒎协助心理辅导中心编写、出版《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尤其是班级本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27中学)
编辑/于洪 (王 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