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401
走出课堂恐惧的阴影(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8期
     第一次听说云(化名)的事,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当大家谈及现代社会压力对社会各个层面个体造成的影响时,一个朋友聊起了她一个同事的孩子最近的反常表现,这个孩子名叫云,最近她经常出现莫名紧张、焦虑、害怕的情况,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而且一呆就是大半天;她不愿去上学,并经常头疼,发低烧,在医院中接受了近一个月的治疗,也未检查出躯体哪个部分有问题,但症状却逐渐缓解,并表现良好。上学后一周症状又重新复发,再次住进医院。

    初次接触印象

    三个月后,我见到了本案例的当事者云,云穿着简单、大方,是个17岁的在读高二学生,家中除她之外,还有父母和爷爷;她家庭条件较优越,教养良好,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和睦。云的个性表现温顺、内向、恬静,谈话时很少抬头,常习惯性地抓揉衣角或玩弄手指;一般言语表达清晰,自我感觉到明显的不适,自己认为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期望值太高导致的;表现出迫切需要改善症状的主观倾向。

    求助者个人资料

    既往史与当前生活史(来自本人叙述、他人报告和咨询师的观察、谈话了解):

    云幼年无任何创伤性回忆,小学时期一帆风顺,成绩优异,操行良好,曾获得多种奖励。初中时成绩基本良好,中间出现过几次波动,但后来均好转。进入高中后,成绩先是反复,后来开始逐渐下滑,现已无法坚持正常学习。

    云在人际交往方面一直不够主动,但对人对事一直较平和。最近一年来她对群体生活产生了强烈不安(以前也出现过,但只是偶尔,且持续时间短,很快便得到改善),害怕到学校,特别怕见老师,除与个别同学较亲近外,不敢正视他人脸庞,害怕他人目光,这些,让云倍感痛苦。

    主要症状体验、表现场景及持续时间

    云经常感到莫名紧张、焦虑、恐惧,在校与人谈话时有时不能很好地表达;上课时会心跳加快,有时面部红涨,有时手指冰凉,不能面对老师的提问,一旦上课被叫起回答问题就面色苍白、站立不稳,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继而不久就会产生躯体症状:偏头疼、发低烧。这种明显的症状体验已持续了近一年,并已波及到云的其他生活场景,影响了她的生活。

    案例诊断与分析

    初步诊断结论

    云的情况可初步诊断为(课堂)恐惧症,并由此引发出焦虑和抑郁表现,但只在特定环境(学校、课堂)表现明显,对其他生活虽有所影响,但未严重泛化。

    诊断依据

    ⒈症状主要表现的场所在课堂,且不能自控。

    ⒉在假期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⒊云的莫名紧张、恐惧已远远超出一般的表现,并且已将特定环境的焦虑情绪波及到其他生活场景,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

    ⒋在上级咨询师的建议下,并征得云的同意,对云进行了MMPI测试,心理测验结果显示:Pt、Si得分较高。

    结合以上因素,应把云对课堂的恐惧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分析症状的诱发原因

    ⒈浅层原因:云自进入高中以来,课业负担加重、自我期望值较高与家人的高期望等因素使云想很好地表现自己,结果导致动机太强而效果不佳,以致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⒉深层原因:在云的自述中,提及初中时曾有过类似症状,后来自行缓解,故咨询师推断云现在的症状表现应是原始刺激(不良的课堂体验)和现在的学习压力(主要是心理压力导致的学习焦虑)交互作用的结果。

    ⒊从生理、心理、社会的因素看: 云的生理反应是表面现象,心理体验才是关键,社会压力是诱因。

    咨询目标及方式

    ⒈引导云挖掘出少年阶段或更早时期不适的体验,使之“意识化”(“意识化”疗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

    ⒉帮助云认识到躯体症状的表现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用“认知疗法”引导云认识到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她勇敢面对问题与困难。

    ⒊引导云重新体验引起焦虑、恐惧的事件和场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逐步缓解症状,这是使云正视现实、回归正常生活的必经途径。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敞开心扉,找回失去的自我

    在咨询的最初阶段,云与咨询师作了约定,用云自己的话来说“我认识到我需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了,因为我的身体和情绪在不断恶化,我应该接受心理治疗”,显然,她需要帮助来解决现实问题。咨询师认为她能主动来建立治疗约定并开始确立咨询关系,这本身就是明显的行为改变。

    咨询师首先想消除云的不安感,与其建立和谐友好的咨询关系,并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云的“成人意识”,并让其意识到自我的选择对今后生活的重大意义。

    咨询师:我注意到你和我谈话时总是低着头,即使是偶尔抬头看我一眼,也只是悄悄瞅一下,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求助者:这是我的习惯,我一直这样。

    咨询师:你喜欢这样的习惯吗?

    求助者:(犹豫)我想不是。

    咨询师:那你为什么还这样呢?

    求助者:我想是因为紧张、害怕吧!

    咨询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求助者:我想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不再害怕。

    咨询师:我还注意到你坐着时喜欢玩手指、抓衣角,你认为这代表什么呢?

    求助者:(本能地阻抗)我想什么也不代表……噢,不,应该仍然是代表了一种紧张,我这样做觉得放松,觉得有了依靠,你明白吗?

    咨询师: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那么你愿意尝试改变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怎么做呢?

    求助者:把我的手松开(她开始这样做)。

    咨询师:现在怎么样?

    求助者:(不安、无所适从)很不舒服,因为我不知道我的手该放在哪,我觉得我整个人没有依靠了。

    咨询师:我理解。那么是否有一个你觉得舒适的姿态?

    求助者:(尝试了一些姿态,最后把手交叠放在腿上),这样感觉不错。

    咨询师:(微笑并模仿求助者的姿态)这样感觉真的不错。

    求助者:(笑起来)

    咨询师:你现在觉得如何?

    求助者:(开始正视咨询师)舒服多了,我从没这样放松过。

    咨询师:我很高兴,你的进步很快,这比我料想的要好得多。在上次会谈时,当我问及你记忆中最难忘的事是什么,你曾和我谈及你上小学和初中时发生的一些事,其中有些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可你却避开了。比如说有节课你被罚站,有一次被老师公开批评,你说那些事虽对你造成了伤害,但很快就过去了,你已经忘记了,是这样的吗?

    求助者:……

    咨询师:可是你真的忘记了吗?你把这些事封存起来了,就像我们把一些不喜欢的东西丢进了垃圾桶,不同的是,你的垃圾桶始终没有倒掉。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先把这个垃圾桶找到,然后把它倒得干干净净。你愿意这样做吗? (李秋宾)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