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407
基因不能决定命运 教育可以改变行为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8期
     英国著名科学家马特·里德利最近出版新著《自然取道于教养》,认为人性虽然是由基因决定的,但后天的学习与教养对基因的作用会有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换句话说,青少年阶段是决定人生的关键时期。

    1.教育可以改变基因行为

    美国全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协会的斯蒂芬·索米在伦敦举行的基因与暴力研究大会上说,研究人员通过对恒河猴的实验发现,具有暴力倾向基因的恒河猴只要得到精心呵护也能保证行为正常。

    这项研究成果与2002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特里·莫菲特所作的研究结果吻合。莫菲特等研究人员在1972年调查了当年出生于新西兰的1037名儿童。在26年的跟踪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缺少MAOA基因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好斗心理。据科学家介绍, MAOA基因可以产生破坏神经递质的一元胺氧化酶A,神经递质负责传递复合胺,而当复合胺停留在脑神经链中就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但科学家同时发现,在这些缺少MAOA的儿童中,只有接受不良教育的儿童在成人后才会出现极端的反社会行为,而在适宜的家教下孩子并没有出现反常行为。

    虽然索米表示,由于研究对象不同,两次研究并不能相互印证,但可以推测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消除不良基因的影响。相反,不恰当的教育可能造成对大脑不利的生长环境,以致使人容易出现暴力、自杀等倾向和行为。

    现代教育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及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愉快地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激发学习和生活兴趣,逐步达到自我完善。

    教师与家长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冷静地处理棘手的问题,既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出现的问题,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谅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和过失,鼓励处在困难中的学生,安慰受到伤害的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2.行为与情绪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有研究表明:基因可以通过教养过程来塑造人们的行为,基因允许人脑学习、记忆、模仿、吸收文化和表达本能;反过来,行为也有影响基因的作用。这不是说基因密码可以改变,也不是说基因组编码能够重新编写,而是说,人们可以在生存、生活和发展中通过活动改变基因的表达。这个过程受人们行为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易感性等特点,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调节、控制情绪和情感的能力。应培养和引导学生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消极的情绪则降低学习效率。情绪不能压抑,应疏导、释放,否则将影响身心健康。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学生因为用脑过度、参加考试等而导致情绪紧张,感觉抑郁时,身体中的皮质醇含量会增加。皮质醇是一种影响基因表达的转录因素,能够改变某些基因的表达。在免疫系统中,皮质醇的作用会大到足以抑制免疫活动,降低人的免疫力。所以,长期处在紧张、抑郁状态下,可以引起学生的身体不适,提高头痛、感冒等疾病发病率。

    笔者坚信:基因故然重要,但只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和明确的人生观,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成就一切。

    (作者单位:河北省清河中学) (马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