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389
语文教学呼唤健康的课堂教学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8期
     教师的微笑,像我爸爸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教师的微笑,让人感到心里舒畅。微笑让学生体味到被爱的幸福感受,自然学生也会爱他们喜欢的教师。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回关爱的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最高的奖赏,如涓涓细流注入幼小的心田,浇灌出自信的种子。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肩负着太多的重任,诚如吕淑湘老人所言: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心仍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而建立健康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推动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过去我们观摩一节语文课,总是把视角对准教师,主要看教师的表现。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是被动地应付教师的提问,机械地完成一些训练,无论教师讲得多精彩,课堂显得多热闹,都只是一种假象。这样的课,学生的知识也许增加些,技能也许提高些,但没有了情感上愉悦的体验,没有了精神境界的提升,也就缺少了生命的灵动。这样的课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如何在语文课上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着重从四方面考虑:

    一、以学生的情感为中心

    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过程。这种教学过程要始终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表露。在校学生中,喜欢学习语文的并不多。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中,有58%的学生用“讨厌、害怕……”这些词来表达对语文课的感受,什么原因?我们在评论一堂课时,谈论最多的往往是教师的表现是否出色,很少有人去讨论课堂的学习主体——学生的情绪体验。于是,教师就要尽力展现自己的素质,一切教学环节都从教师自己出发。教师自己觉得怎么教顺手就怎么教,学生应该全力以赴,以教师为中心,当好教师的配角。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个体的情绪体验处于一种压抑、不愉快的状态时,他对当前的学习便持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都不自觉地在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成文章的主角来获得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较多数学生会希望进行情境体验,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演一演课本剧等。学生的这一欲望一旦被教师安排的其他活动代替,如繁琐的分析、机械的训练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学习的情感就会受到压抑,个性也就得不到发展。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中说:“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们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影响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宣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等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如《春雨的色彩》一文教学时,采用让学生配雨声伴奏,充分朗读品味的方法,可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学生学习语文和诵读的兴趣。

    三、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

    教师要善于表扬,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和语言,在课堂上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真诚地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不但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淡泊明志,爱岗爱生。只有深沉的师爱,才能在课堂上成为学生一生的指路明灯。

    四、教师授课的技巧

    我们不难看到在现在课程改革如此强劲开展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用非常耗时、不讲策略的所谓经验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教一篇课文时,有些教师先是在学习生字时一个一个把生字领读,之后,让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教师逐一指点,直到学生读得通顺、流利。我们在佩服这位教师耐心的同时,也感到教学效率太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个性意识的发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时间处于无所事事状态,教师又不许学生动,学生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情感受到压抑,教师却耗费了大量精力。如果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内交流读书,组员间既有竞争,又相互合作,与人交往的心理情感得到满足,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总之,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进行教学,我们要在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是不是得到了增加和提高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学生是不是从中得到了发展的满足,成长的快乐,拼搏的喜悦,人格升华的自豪等。只有真正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第二小学) (陈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