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少年城市适应性研究(2)
S1:我认为自己虽然人不帅,但办事很帅;我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我会努力考大学;我感觉现在生活挺幸福。
S2:我认为自己幸福、快乐;别人说我漂亮;我80%对自己有信心,我会充满信心,努力上进。
2.家庭责任感
S2:我想考个好大学,报答父母。
S3:我有一种责任感(爸妈说,你是老大,应该做家务),父母把责任压在我身上,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觉得对不起他们。
在对问题“在家做家务吗,会做哪些家务,耽误学习吗”的回答中,87.5%的学生表示“在家做家务,会做如洗碗、洗衣服、扫地、做饭的家务活,不耽误学习”。在对问题“你觉得父母工作辛苦吗,你对此有什么感受”的回答中,95%的学生表示“父母工作辛苦”,并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以后出人头地”;还有的学生表现出对父母的愧疚感,如“我对不起父母”,“很伤心”,这说明大部分流动少年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并愿意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3.生活习惯
流动少年的行为习惯不尽如人意,他们虽然自己洗衣服,但他们不经常洗澡,还说脏话。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以前生活在农村,还没有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多生活在外地人聚居的大杂院里,不容易受到城市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认为,他们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是能接受和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
S1:我一个月洗一次澡;我的衣服是妈妈洗,小的衣服是自己洗。我们班有同学说脏话,我认为这是素质不高的体现;但我着急时自己也会说。
S2:我的衣服自己洗。我认为说脏话不好,所以很少说脏话,但有时自己也说一小点。
T1:外地孩子素质太差。
(四)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流动少年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比如他们有自己的朋友,有烦恼时可以向其诉说。但我们又看到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不与北京的孩子交往,认为他们太过活泼,而且自傲、看不起外地人,认为与之不是一路人。虽然他们承认“没有北京同学瞧不起外地人”,但他们还是对本班的北京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父母在与北京人交往时曾经受过挫折,而这种挫折又影响了他们,使得他们对北京人没有什么好印象。
S2:我挺爱说话,朋友是班里的几个同学,我跟他们聊天、谈心;有苦恼时,我向朋友倾诉。
S3:我没有北京人朋友,因为我认为我们跟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挺活泼的。我的朋友全是外地人。
P3:我多年在北京做生意,以前卖菜,现在卖鞋,通过我多年与北京人的交往,我认为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
(五)对自我的认识
1.自我概念
流动少年作为这个城市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概念是怎样的呢?
S1:别人说我不漂亮;我小时候经常感冒,现在好多了;我有时感到孤独,特别是与家长闹别扭时;我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评价是我做事的反应;我学习成绩较好,是年级第三名,我认为这是认真听讲的结果;我认为自己开朗、自信、较聪明。
S2:别人说我长得不漂亮,我认为只要身体好就行;我的身体小时候好,现在不好;父母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孤独;我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学习成绩还好,是年级前十名,我认为是努力学习的结果。
这表明,虽然他们能正确看待自己的长相以及身体状况,但他们并不能完全给自己以正确、客观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在乎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他们把自己所取得的优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是认真听讲或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没有归结为自己的能力,这说明他们虽然口头上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却证明他们对自己还是不自信。
2.理想和愿望
S1:我长大后想攻读MBA,做一个企业主管。这大概是由于耳濡目染吧,因为我的父母从事商业工作。我觉得我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能实现。
S2:我想考一个好大学,毕业后在公司上班,做一个白领,因为白领不太累。
在“你觉得自己将来会和大城市的人一样吗”这个问题中,75%的流动少年认为会一样,还有一些学生说明了具体原因:“一定会,只要肯努力,什么都有可能”;“会,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换来好的生活”;“会一样,甚至会更好”。在“你有什么样的心愿”中,只有10%的流动少年表示没有心愿,其余的学生都积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其中10%的学生想考上大学,还有部分学生想找一份好工作,如当职业篮球运动员、成为空军、警察和飞行员,等等。
这说明绝大多数流动少年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与期待,虽然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艰苦,但他们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愿望。也许正是这些美好的愿望和心愿促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努力用功,并立志要凭着自己嫩稚的肩膀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五、研究结论
(一)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基本适应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基本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学校环境适应;同时他们对学习也适应,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正确面对和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他们生活态度积极,勇于承担家庭责任,体贴父母;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在遇到烦恼时能找同学或朋友倾诉;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与愿望,等等。
(二)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
尽管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基本适应,但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这种适应还只是一种部分的适应,对城市,他们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满意现在的家庭居住环境和周围环境;他们有一种自卑感,没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他们只愿意同外地生交往而不愿意与北京市的学生交往;他们不适应城市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说他们不勤洗澡、说脏话等。我们认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这些不适应是由以下两个外部原因造成的。
1.在城市中受到种种歧视
虽然关于流动少年在流入地公立学校入学的文件(1998年教育部、公安部联合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已经出台,但相当一部分公立学校实际上并未把招收流动少年作为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来对待,他们招收流动少年只是迫于自身生存的需要,流动少年仍受到歧视。
德育主任:也有公立学校不收外地学生,只有办学困难的才收外地生。
在我们采访家长时得知,孩子在公立学校借读需要一些证明,这些证明会对学生的入学造成限制。
P1:孩子借读需要相关证明。户口问题会对孩子入学造成很大限制。学校的收费包括:借读费、捐资助学费、书费。
P2:借读时,学校要各种证件,这些证明对孩子入学造成很大限制。
虽然我们在访谈时德育主任和老师表示,YL中学对外地学生没有歧视,但实际上还是加以区别对待。 (杨变云)
S2:我认为自己幸福、快乐;别人说我漂亮;我80%对自己有信心,我会充满信心,努力上进。
2.家庭责任感
S2:我想考个好大学,报答父母。
S3:我有一种责任感(爸妈说,你是老大,应该做家务),父母把责任压在我身上,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觉得对不起他们。
在对问题“在家做家务吗,会做哪些家务,耽误学习吗”的回答中,87.5%的学生表示“在家做家务,会做如洗碗、洗衣服、扫地、做饭的家务活,不耽误学习”。在对问题“你觉得父母工作辛苦吗,你对此有什么感受”的回答中,95%的学生表示“父母工作辛苦”,并要“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以后出人头地”;还有的学生表现出对父母的愧疚感,如“我对不起父母”,“很伤心”,这说明大部分流动少年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并愿意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3.生活习惯
流动少年的行为习惯不尽如人意,他们虽然自己洗衣服,但他们不经常洗澡,还说脏话。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以前生活在农村,还没有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多生活在外地人聚居的大杂院里,不容易受到城市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认为,他们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是能接受和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
S1:我一个月洗一次澡;我的衣服是妈妈洗,小的衣服是自己洗。我们班有同学说脏话,我认为这是素质不高的体现;但我着急时自己也会说。
S2:我的衣服自己洗。我认为说脏话不好,所以很少说脏话,但有时自己也说一小点。
T1:外地孩子素质太差。
(四)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流动少年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比如他们有自己的朋友,有烦恼时可以向其诉说。但我们又看到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不与北京的孩子交往,认为他们太过活泼,而且自傲、看不起外地人,认为与之不是一路人。虽然他们承认“没有北京同学瞧不起外地人”,但他们还是对本班的北京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父母在与北京人交往时曾经受过挫折,而这种挫折又影响了他们,使得他们对北京人没有什么好印象。
S2:我挺爱说话,朋友是班里的几个同学,我跟他们聊天、谈心;有苦恼时,我向朋友倾诉。
S3:我没有北京人朋友,因为我认为我们跟他们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挺活泼的。我的朋友全是外地人。
P3:我多年在北京做生意,以前卖菜,现在卖鞋,通过我多年与北京人的交往,我认为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
(五)对自我的认识
1.自我概念
流动少年作为这个城市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概念是怎样的呢?
S1:别人说我不漂亮;我小时候经常感冒,现在好多了;我有时感到孤独,特别是与家长闹别扭时;我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评价是我做事的反应;我学习成绩较好,是年级第三名,我认为这是认真听讲的结果;我认为自己开朗、自信、较聪明。
S2:别人说我长得不漂亮,我认为只要身体好就行;我的身体小时候好,现在不好;父母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孤独;我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学习成绩还好,是年级前十名,我认为是努力学习的结果。
这表明,虽然他们能正确看待自己的长相以及身体状况,但他们并不能完全给自己以正确、客观的评价,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在乎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他们把自己所取得的优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是认真听讲或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没有归结为自己的能力,这说明他们虽然口头上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却证明他们对自己还是不自信。
2.理想和愿望
S1:我长大后想攻读MBA,做一个企业主管。这大概是由于耳濡目染吧,因为我的父母从事商业工作。我觉得我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能实现。
S2:我想考一个好大学,毕业后在公司上班,做一个白领,因为白领不太累。
在“你觉得自己将来会和大城市的人一样吗”这个问题中,75%的流动少年认为会一样,还有一些学生说明了具体原因:“一定会,只要肯努力,什么都有可能”;“会,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换来好的生活”;“会一样,甚至会更好”。在“你有什么样的心愿”中,只有10%的流动少年表示没有心愿,其余的学生都积极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其中10%的学生想考上大学,还有部分学生想找一份好工作,如当职业篮球运动员、成为空军、警察和飞行员,等等。
这说明绝大多数流动少年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与期待,虽然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艰苦,但他们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愿望。也许正是这些美好的愿望和心愿促使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努力用功,并立志要凭着自己嫩稚的肩膀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五、研究结论
(一)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基本适应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基本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学校环境适应;同时他们对学习也适应,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正确面对和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并且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他们生活态度积极,勇于承担家庭责任,体贴父母;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在遇到烦恼时能找同学或朋友倾诉;他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与愿望,等等。
(二)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
尽管流动少年对城市生活基本适应,但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这种适应还只是一种部分的适应,对城市,他们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满意现在的家庭居住环境和周围环境;他们有一种自卑感,没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他们只愿意同外地生交往而不愿意与北京市的学生交往;他们不适应城市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说他们不勤洗澡、说脏话等。我们认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这些不适应是由以下两个外部原因造成的。
1.在城市中受到种种歧视
虽然关于流动少年在流入地公立学校入学的文件(1998年教育部、公安部联合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已经出台,但相当一部分公立学校实际上并未把招收流动少年作为自己的一项应尽的义务来对待,他们招收流动少年只是迫于自身生存的需要,流动少年仍受到歧视。
德育主任:也有公立学校不收外地学生,只有办学困难的才收外地生。
在我们采访家长时得知,孩子在公立学校借读需要一些证明,这些证明会对学生的入学造成限制。
P1:孩子借读需要相关证明。户口问题会对孩子入学造成很大限制。学校的收费包括:借读费、捐资助学费、书费。
P2:借读时,学校要各种证件,这些证明对孩子入学造成很大限制。
虽然我们在访谈时德育主任和老师表示,YL中学对外地学生没有歧视,但实际上还是加以区别对待。 (杨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