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9294
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2期
     师生关系是学校情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关系的状况。对学生而言,师生关系的状况不仅是影响其学习适应与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所以,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探讨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及其影响机制,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策略,对于增强教师在此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人际交往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师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教师的知识背景、情意特点和人格要素都会潜在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会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⒈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

    我们常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就是指人存在着与他人亲近的内在驱力,即“亲和动机”,如需要他人的接纳、需要他人的关心、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合作、需要友谊等。学生也具有同样的心理需要。由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尊师爱生”为核心的人际互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能使学生获得这种亲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由此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诸如愉快、自信等,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人格健全的心理基础,自我意识的发展完善过程也是人格健全的过程。自我意识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的产物,是经由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从周围人们尤其是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等)的期待与评价自己的过程中,由主观体验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与作为影响自己的重要他人之一的教师的交往,就是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态度和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一般会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评价和期待,这易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获得自信和自尊。

    ⒊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概莫能外,必定会遇到种种自己一时难以适应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变化,从而产生“威胁知觉”和“焦虑反应”,即心理压力。固然,适度的心理压力不会危害身心健康,但如果压力过大、时间又长,就会有害于身心健康了。因而,如何应对心理压力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应对方式应该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等。在心理层面上,社会支持是指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所以,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学生基于师生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在有心理压力时,愿意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从而使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得到及时的化解。

    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仅表现为内部协调,也表现为外部适应。个体的外部适应反映了其社会化的程度,而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交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交往的范例,锻炼其交往技能,而且也能使学生进而透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伦理道德规范等,从而推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二、师生关系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机制

    师生关系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潜在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意、人格等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因而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师生关系,从其本质上看,是一种心理关系,其核心是“心灵的碰撞”,构成了一种“以人教人”的氛围,发挥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从心理层面来看,师生关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⒈心理场

    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他从物理学上引用“场”的概念来说明人的心理生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场中发生的。个体的心理场(也称心理生活空间)由三部分组成:准物理的事实、准社会的事实和准概念的事实。其中,准社会的事实是指对个体发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包括“他和其他个体的关系,他们的位置和个性,他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例如他的职业”。显然,师生关系是构成学生心理场的一个部分。依据心理场论的基本观点:B=f(PE),学生的“每一心理事件取决于个体的状态,同时也取决于环境”,在师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教师的行为及蕴含其中的理念、情感、期待等,以学生心理场中的一种心理张力的形式,潜在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塑造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人格。

    ⒉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在吸纳和改造传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人类的大量学习是替代性地进行的,即通过观察他人(如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完成,“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从习惯的养成到品德的熏陶,无一不需通过观察学习”。在学校情境中,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教师是其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在师生交往和互动中,学生在无意或有意中通过观察教师的言行,获得大量的言语与非言语信息而进行着 “观察学习”。

    ⒊期待效应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是在“育人”的前提下发生、展开的,即教师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而与学生发生人际联系的,因而,教师对学生总是抱着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对学生的发展能产生奇特的心理效应。如教师对学生持积极的期待,在师生交往和互动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对学生流露出积极、鼓励的态度,这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中增强自尊和自信,激励学习动机并提升自我期待,从而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这就是被罗森塔尔等人的实验所揭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当然,过高或消极的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发展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策略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通过一定的心理机制,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在现代教育视野中,作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教师,理应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必要的策略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或改善师生关系。从心理层面看,教师为达到此目的,宜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克服人际偏见,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认知

    在人际关系中,人际知觉,即人对人的知觉,具有调节作用,直接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流露和行为表现,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深度和融洽度。而人际知觉是一个主观色彩较浓的过程,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易形成各种人际偏见,如第一印象、晕轮效应、自我投射等。因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学生,克服对学生的偏见和误解。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移情体验、移情理解等方式,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感情与行为;可以通过自我扩展教育等方式,反应性地听取学生表达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等方式,多角度、全面地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在正确认知学生的基础上,才会对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并产生相应的情感,才能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 (刘正荣 陈家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