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9287
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2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和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管理体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和协调运转。

    一、构建层级化的管理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运作

    建立和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必须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形成以学校为龙头、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基点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其组织体系而言,可分为三级组织关系:政教处(或心理辅导室)是第一级组织机构,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布置,负责安排和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指导下级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年级心理辅导组是第二级组织,以年级为单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班级是第三级组织,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组织,由各班主任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给予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是最能取得实效的组织机构。当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学校其他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这样,通过层级管理和协调配合,形成有机整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构建系列化的目标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导向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体系之中,纳入到素质教育目标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系列化和可操作的目标体系。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目标概括为适应——发展——创造三个层次。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即训练学生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身体生长发育中的变化,能够表现出与之适应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保证其心理素质和心理行为的良好发展。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间目标,即培养学生与身体发展、年龄特征、成人成才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相符合的心理素质。创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学生的创造品质。适应一发展一创造是一个相互衔接的系列目标体系。适应是发展和创造的基础,发展处于适应和创造的中间层次,是创造的条件和基础,创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级目标,适应和发展是其必备的心理条件。

    三、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到位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载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通过课程设置,才能纳入常规的教育运行机制,才能转化为操作过程。因此,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从现实情况看,高中宜作为选修课程,初中作为必修课程(初一政治课即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可作为校本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实际和科学设计,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纳入校本课程。因为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结构的优化,加强活动课程,增设综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拓宽教育内容,加强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教育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既是一门活动课,又是一门综合课,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教给学生一些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学习辅导(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人格辅导(情绪、性格、个性、气质等)、生活辅导(人际交往、消费、休闲、青春期性教育等)和升学与择业辅导(选择职业与职业辅导)等内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小学侧重心理素质训练,初中、高中侧重心理健康指导。

    四、构建多维化的实施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

    学校要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

    l.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途径。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但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任何一种进入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都不能收到实效。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因为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机会。因此,学科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胆拓展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认真思考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深入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各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实际上,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工作的自然状态中得以实现,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为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认真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调节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如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共青团活动、班会活动等。活动内容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就会有更多机会与自己的“心”接触,就有可能自我反省,自我化解,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比听一次心理讲座、上一节心理辅导课的效果好得多。

    4.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环境,班级及其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强班级建设,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环境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并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发展水平,增强其组织化程度和凝聚力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创设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集体风气等方式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理解、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独立,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蔡建家)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