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5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930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第12期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建立层递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从校长、处室到班级需有效配合,形成健全的层递式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一)校长作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总负责人,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领导作用,不仅负责统筹管理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要担任该领域科研工作的总负责人,并指导交流工作。

    (二)各处室负责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不断学习、总结科研和教学经验。还要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指导他们学习心理学知识,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①学习心理与就业、升学指导;②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③情感教育与耐挫力训练;④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⑤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⑥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

    (三)年级组长、任课教师要做好三项工作: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智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刻苦学习的意志品质等;③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全校从校长到各处室、各年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到把转变思想、观念与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与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结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

    营造校园文化创设舒适的心理氛围

    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敢于发表见解,乐于与人相处。合理的竞争氛围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主动调节情绪。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校园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个方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改造、扩建学生宿舍、整顿学生食堂;配设航模室、阅览室、电脑室、书画室、乒乓室等活动用房;布置干净整洁,阳光充足,空气通畅,赏心悦目的课堂;扩大草坪面积,建设“四季有花香,常年绿满园”的校园,建造小亭,放置石桌石凳,种植花草树木。并根据学校特点,制定师生值周制度、升旗制度、出操退操制度,开展一年一度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体育、智力活动,培养学生文明、互助、竞争的良好习惯。

    (二)创建良好的班级气氛。班主任以“爱心”治班,以“民主”治班,师生平等交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通过团队活动、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正确的舆论,培养学生明辨是非、人际沟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学校对每个班级的评价,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行量化考核,每日由值周学生检查,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全校公布,评出优胜。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演奏比赛、书画大赛、辩论赛、作文比赛等活动,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兴趣和信心,挖掘学生的潜力。

    招聘心理教师积极开展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有两方面的功用,即矫治与发展。矫治即预防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发展,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了把这两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更好,应招聘专业心理教师,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

    专业心理教师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首先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具有相近心理问题的学生归为一组;然后根据实际问题,利用学校、社会上有利的条件,在课外分别开展心理座谈、经验介绍、讨论等,逐类解决问题。对于存在问题的个别学生,应鼓励他们接受心理教师的咨询,在咨询过程中教师遵守尊重、通情、保密的原则,理解、接纳、疏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从而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定期召开心理健康讲座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为心理健康讲座面向全体学生,有组织、有目标,讲座内容、时间都有保证,也很受师生重视。例如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大,即使教师、朋友、父母、亲人的关切问候也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因而终日紧张,身心疲惫。这些学生普遍需要心理上的帮助,渴求有人为他们指点迷津,解除困惑。如果学校能定期为他们组织几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无疑会给他们很多帮助和指导。

    所以,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定期召开心理健康讲座,讲座的内容一般为:学习与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力的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的培养;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等。

    抓学科教学渗透提高学科教学实效

    各种教学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无论是各门学科本身,还是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以学科知识为中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一)充分挖掘教材,寻找知识渗透点。教材中凝聚了人类古今中外、代代相传至今的文明成果和经验。课文中需挖掘的有知识的智力要素、哲理要素、情感要素、方法要素、社会价值要素等等。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吸收、消化。常规教学时,提问的设计,练习的设计和配置等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强健康心理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科教学的实效。

    (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内容,灵活运用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解放学生个性,解放学生思维束缚,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反馈与评价。

    (三)借鉴愉快教育、情境教学、协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建立家校联系调动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家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把培养合格的学生作为办学的任务;家长盼子女成才,做有出息的人,也维护了家庭的利益。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不亚于教师,只有家校配合,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教育收到成效。

    为此,学校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期的召开家长小组会,组织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介绍家教成功的经验。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有时把学生的主题班会、例行班会与家长会结合起来,由学生介绍班级情况,畅谈理想,倾诉苦恼,让家长了解学生,让家长缩小与教师、学生的心理距离。使那些忙于自己工作、疏于关心和引导孩子的家长抽时间与孩子们交流;使那些无视子女本身学习基础,过分要求子女高分,并采取不当措施的家长能正视孩子的现实,不再独断专行;也使对孩子溺爱有加,教育无从下手的家长,重视并开始解决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

    与此同时,还应该请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努力使家长做到:

    (一)对子女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学会客观分析具体情况,及时全面地了解子女的各种需求。

    (二)重视与子女情感交流、情理结合地引导,避免空洞说教。

    (三)采用民主管理方式,对子女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严而有爱。 (卢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