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99279
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1期
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

     “学问为济世之本”,要充实基本知能,就要不断地学习、吸取经验、扩充视野,进而有所精进。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学科学的人需要有广博的人文素养;学人文的人,也需要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在广博的基础上发展专才,才稳当可靠。

    最后,不要忘了本身能力的极限。在某些领域中,你优于别人,会有很大的成功;在某些领域内,你却不及别人,因此你不一定会成功。要发展,有时候确实需要冒点险;但是如果你走得太远,远超过自己能力的范围时,那你就有危险了。

    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其智能才干未必绝对优于常人,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善于经营自己。爱迪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五十五岁生日时,有位老友问他:“你未来的计划如何?”爱迪生说:“从现在开始到七十五岁,我要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七十七岁时我要学桥牌,八十岁时我要和女士们聊天,八十五岁时我想学高尔夫球。”爱迪生的生命在他积极的经营下,始终散发着光与热,直到八十四岁临终前不久,还在从事人造橡胶的试验。

    有目标、有计划、努力去实践,不管经营的结果如何,总可以使生命更活跃、使人生更多姿多彩。

    (二)计划与行动的能力

    马鹤凌先生有句名言:“有原则不乱,有计划不忙,有预算不穷。” Zunker(1994)强调透过生涯规划与工作实践,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可见目标设定(有原则)与妥善计划的重要性。其实,成功的生涯发展组曲不外如下(图一):

    谈到人生目标的设定,孙中山先生曾云:“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他的人生目标设定便是“救国救民”的大事。中山先生鼓励青年:“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所谓做大事应是:把一件有意义的事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地做好。因此,它与功名利禄家世无关,也因此人人可以做大事。

    至于哪些事情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的目标呢?美国作家彼得逊(W. A. Peterson)在《有待青年们完成的任务》一文中,提供了一些可供我们参考的目标(引自《强者的诞生》(1),1982,页68):

    1.想出一些建立长久和平的新方法。

    2.对所有致命或使人残废的疾病,发动一场全面的进攻。

    3.清除平民窟,设计并且建造适合现代生活的新都市。

    4.利用自动化生产方式造福所有的人。

    5.重新设计我们的街道和公路,保障现代交通的安全。

    6.设计一些方法,使人们对于闲暇时间作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利用。

    7.使旅行世界更方便、迅速而经济。

    8.推行民主政治,并且向全世界展示民主政治。

    9.研究人类的心灵力量。

    10.革新食物,使人们得到更丰富营养和更好的健康。

    11.把宗教与道德力量应用在日常生活上。

    12.使教育普及全人类。

    13.研究控制天气的方法,以造福人群。

    14.研究新的装置和技术,将空中交通的危险减到最低。

    15.创造一项医药方案,做到真正的“预防胜于治疗”。

    16.寻求一些方法,来阻止日益增长的精神疾病趋势。

    17.延长人类的寿命。

    18.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

    19.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

    20.防止空气和水的污染。

    21.继续探测外层空间。

    22.建立确实有效的国际法律和国际政府。

    23.扩展原子能的和平用途。

    24.发明实用的电动汽车。

    25.设计一种飞机,能够在各种天候中平安飞行。

    26.探讨犯罪和贫穷的原因,以便去除这些弊害。

    27.激发劳资双方的善意和谅解,以便调整彼此的关系。

    28.透过各种创造性的艺术——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文学与戏剧,来表现美。

    彼得逊列举的这些项目,只是人类所应从事的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但是他所做的只是一种提示性的工作,希望经由这些具体的目标能激发出更多、更适合你自己的目标。

    我们处在一个百废待举、百事待兴的世界里,只要活着一天,总会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等着我们拿来作为努力的目标。俗语说:“不怕没事干,只怕不肯干。”也许这一点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中,有准备、有计划地行事,才有成功的机会。在这方面,下列几个原则可供参考(参见吴武典,1990):

    第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掌握远景,抓住原则,从眼前能做的一步一步实行,也就是兼顾理想与现实。有些人只讲理想,不求实践,整日只放空话;有些人只看眼前,缺乏远大目标,就会虚度现实,这些都无法成就大事。我们千万不要贪图眼前的便宜与小利,而使行为变得毫无目标;时下流行的择业观念——钱多、事少、离家近,便是缺乏远见的想法。目前社会问题中最令人担心的便是利欲熏心、道德荡然。曾有一期时代杂志将台湾批评为“贪婪之岛”(Island of Greed),说台湾到处都有人在玩金钱游戏,奢糜成风。我们虽然不喜欢这样的批评,但也应该确实检讨,改善功利短视的风气。

    第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有“台湾经营之神”之称的王永庆先生当年做过小工,任何高级将领也都是从小兵干起,如果人人好逸恶劳,一离开学校就想要赚大钱,非高职不就,非大钱不赚,那么小工小事谁来做?今日我们的高等教育政策强调要增设大学,以提升人力素质,能否达到目标,端视此种务实观念与勤劳习惯是否能在大学生根,生涯发展观念是否能够落实。否则徒然增加更多“知识贵族”,不耻劳动,不事实务,失业率反将增加。此外,“计划”是按部就班的另一层意义,人生有梦,要美梦成真,就要有计划。有计划,努力才不会盲目,希望才能落实。

    第三,时时检讨,保持弹性。“变”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以不变应万变已经不行了。要生存发展必需以变制变,不能食古不化。然而,“变”亦非毫无章则,乱变一通,反而糟糕。对个人来说,由变生乱就是情绪失调、适应不良;对社会而言,就是社会脱序、法纪荡然。我们应不断检讨得失,修正步骤,必要时还可以调整目标,既愿意改变,也能保持弹性。拒绝改变的机构将被时代所淘汰,个人的个性若太僵硬、固执,可能被人拒斥,甚至自我弃绝。许多研究指出,很多事业成功者的共同特色,就是能够合理调整自己的脚步,有所创造。

    第四,量力而为,适可而止。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之外,同时要订定适当的期望水准与目标,勿好高骛远。若一味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会产生不必要的挫折与冲突。努力之后仍无法达到预定目标,且评估后发现已无可利用的资源,便要适可而止,转变方向,包括转换工作。

    第五,长程短程,互相配合。计划有远程与近程之分,要相互配合。例如立志从医,必须要读完高中,考上医学院。故要先求功课好,以应付联考,考上之后仍要努力用功,以免被淘汰。这就是近程、中程、远程的目标要相互配合。谋职亦是如此,教育是上游的工作,职业训练是中游工作,到了职业选择、就业安置已是下游的工作了。所以,今日在就业上的不适应现象,包括大材小用、小材大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必与教育失调或职训不当有关。此外,升学与就业的目标是可以并行的,并不互相冲突,甚至可以说就业是一切学习最后要走的路。两者关系可以是直达车式的,即学业完成以后再就业;也可以是交叉式的,例如高中(职)毕业后先行工作再考大学,念完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读研究所,工作历练对于学习往往有相当大的帮助。另一种方式是同时并进,也就是半工半读,如一面工作,一面读夜校或空中专校、空中大学。以上三种方式可以依个人情况做适当的搭配。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