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选择(1)
我有考试焦虑
“老师,我有考试焦虑,请帮帮我。”她还没有坐定,就急匆匆地说。
“是么,考前有点儿紧张是不是?但并不是所有的考前紧张都是考试焦虑。”我解释道。
“不管是什么,反正我每当考试之前,都非常紧张。”
“具体表现是什么?”我用“具体化”技术引导她进一步表述。
“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会失眠,考试的时候会头晕,手心出汗。每次考前都要吃止泻药,不然考试的时候就会上好几次厕所。”
听完她的叙述,我初步判定她的问题属于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前者称为认知成分,后者称为生理反应成分。
“所以你每次考试之前都非常担心,害怕这些症状出现,但是它们却偏偏不约而至。”
“是啊。老师,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我们明天就期中考试了。”
考试焦虑的来访者一般都会存在不合理的理念,我初步打算应用认知疗法帮她解决问题。但是,明天就是期中考试了,而认知疗法需要一个过程,仅仅靠一次咨询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此,我想目前最好就是用催眠放松的方法,先缓解她的症状,等考试结束后,再根据她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咨询方案。
于是,我简单地向她介绍了催眠的原理,并要求她积极与我配合,按照我的要求去想像。
我让她平躺在按摩床上,说:“想像一下,你来到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你深深吸了一口气,丝丝凉意传遍全身。你感到十分放松,十分平静,十分惬意。”
我让她做了几次深呼吸,然后说:“好,现在全身放松。首先脚部放松,脚趾一个个的放松;放松的感觉向上移,脚踝放松,小腿放松……”
我引导她做了两遍,然后暗示她:“你感到你的眼皮越来越沉,越来越沉……”
等我确定她的确进入催眠状态以后,继续暗示她:“你站了起来,向前方走去,走啊,走啊,走啊,你看到了一所房子,你走到了门口,推开了门,原来正在考试……你坐在了位子上,开始答题……你现在的感觉是……”
“很紧张。”她喃喃说道。
“好。放松,全身放松。你站起身来向外走去,外面是大草原,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你深深吸了一口气,丝丝凉意传遍全身。你感到十分放松,十分平静,十分惬意。”
我又引导她做了两遍,然后暗示她:“你又走进了考场,你现在的感觉是?”……
就这样反复做了几次,一直到她“到了考场”以后感觉放松了才停止。
我的爸爸自杀了
一周以后,她又来到了咨询室。她的脸色比上次看上去好多了,她说,这次期中考试考得还不错,考试的时候也没怎么紧张。
“谢谢老师,没有您的帮助,也不可能取得这次好成绩。”
“呵呵,问题要得以根本性的解决,还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啊。你出现考试焦虑症状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高二吧。”
“以前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没有。”
“那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一上高二就出现了这种情况?高一和高二之间的哪些差异,使你对考试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文理分科……”她的情绪变得激动了起来。
“不要着急,慢慢说。”
“高一文理分科前,爸爸说我太笨了,理科肯定读不来。我为了证明给他看,就选择了理科。”
“那你是理科成绩好一点还是文科成绩好一点呢?”
“文科好多了,我对理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她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为了爸爸的一句话,她毫不考虑自己的爱好和长处,选择了自己既不喜欢又不擅长的理科。这种选择是非常情绪化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她一方面并不喜欢理科,而且基础也不好;另一方面却拼命想证明自己是有实力可以把理科学好的,但是现实是她的理科成绩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现实和理想巨大的差距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考前的焦虑情绪便产生了。
“我感觉你选择理科只不过是一时的冲动,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体验,你的感觉是什么?”
“我很想向爸爸承认我是错的,但是太迟了。”
“为什么?”
“因为爸爸已经去世了。”
她父亲2002年8、9月份被诊断为精神抑郁症,长期在家修养。2003年上半年的一天竟然在办公室以自缢的方式自杀。
她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谅解,但是父亲的去世使这种谅解变为了不可能,这种情绪郁积在她的内心当中,更加重了她的压力。
这种不可能,格式塔心理学称之为“未完成事件”。它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像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
要想解开来访者的心结,就是完成来访者的“未完成事件”: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让来访者敞开心扉,把自己想对父亲说的话说完,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我说:“想像你的父亲就坐在那张椅子上,把你想对他说的话说出来吧,他一定会原谅你的。”
“请想像他的模样,脸形是什么样子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鼻子、嘴巴、耳朵、发型……”
“爸……”她失声痛哭。
“他期待着你向他承认错误,他一定会原谅的。”我小心翼翼地引导着她。
“爸,女儿对不起你啊…我真的不是读理科的料子…你原谅我好吗…我压力真的好大啊……”
她忘情地哭着,忘情地说着……
我想转文科
第三次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她看起来非常平静。
“老师,我想转文科,您觉得可行吗?”
“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真的确定自己要转文科。”
“我很想转,但又怕跟不上。”
“一方面你不喜欢理科,希望转文科;另一方面你又担心转了文科后成绩赶不上对吗?”
“是啊,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你认为自己哪科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
“应该是文科吧。”
“你认为自己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一段时间都没怎么学习文科,我怕学习成绩跟不上。”
“其他的困难还有吗?”
“其他的问题都不大,我相信自己都可以克服的。”
“那么继续读理科,你认为自己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刘鹏志)
“老师,我有考试焦虑,请帮帮我。”她还没有坐定,就急匆匆地说。
“是么,考前有点儿紧张是不是?但并不是所有的考前紧张都是考试焦虑。”我解释道。
“不管是什么,反正我每当考试之前,都非常紧张。”
“具体表现是什么?”我用“具体化”技术引导她进一步表述。
“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会失眠,考试的时候会头晕,手心出汗。每次考前都要吃止泻药,不然考试的时候就会上好几次厕所。”
听完她的叙述,我初步判定她的问题属于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前者称为认知成分,后者称为生理反应成分。
“所以你每次考试之前都非常担心,害怕这些症状出现,但是它们却偏偏不约而至。”
“是啊。老师,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我们明天就期中考试了。”
考试焦虑的来访者一般都会存在不合理的理念,我初步打算应用认知疗法帮她解决问题。但是,明天就是期中考试了,而认知疗法需要一个过程,仅仅靠一次咨询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此,我想目前最好就是用催眠放松的方法,先缓解她的症状,等考试结束后,再根据她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咨询方案。
于是,我简单地向她介绍了催眠的原理,并要求她积极与我配合,按照我的要求去想像。
我让她平躺在按摩床上,说:“想像一下,你来到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你深深吸了一口气,丝丝凉意传遍全身。你感到十分放松,十分平静,十分惬意。”
我让她做了几次深呼吸,然后说:“好,现在全身放松。首先脚部放松,脚趾一个个的放松;放松的感觉向上移,脚踝放松,小腿放松……”
我引导她做了两遍,然后暗示她:“你感到你的眼皮越来越沉,越来越沉……”
等我确定她的确进入催眠状态以后,继续暗示她:“你站了起来,向前方走去,走啊,走啊,走啊,你看到了一所房子,你走到了门口,推开了门,原来正在考试……你坐在了位子上,开始答题……你现在的感觉是……”
“很紧张。”她喃喃说道。
“好。放松,全身放松。你站起身来向外走去,外面是大草原,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你深深吸了一口气,丝丝凉意传遍全身。你感到十分放松,十分平静,十分惬意。”
我又引导她做了两遍,然后暗示她:“你又走进了考场,你现在的感觉是?”……
就这样反复做了几次,一直到她“到了考场”以后感觉放松了才停止。
我的爸爸自杀了
一周以后,她又来到了咨询室。她的脸色比上次看上去好多了,她说,这次期中考试考得还不错,考试的时候也没怎么紧张。
“谢谢老师,没有您的帮助,也不可能取得这次好成绩。”
“呵呵,问题要得以根本性的解决,还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啊。你出现考试焦虑症状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高二吧。”
“以前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没有。”
“那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一上高二就出现了这种情况?高一和高二之间的哪些差异,使你对考试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文理分科……”她的情绪变得激动了起来。
“不要着急,慢慢说。”
“高一文理分科前,爸爸说我太笨了,理科肯定读不来。我为了证明给他看,就选择了理科。”
“那你是理科成绩好一点还是文科成绩好一点呢?”
“文科好多了,我对理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她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孩子,为了爸爸的一句话,她毫不考虑自己的爱好和长处,选择了自己既不喜欢又不擅长的理科。这种选择是非常情绪化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她一方面并不喜欢理科,而且基础也不好;另一方面却拼命想证明自己是有实力可以把理科学好的,但是现实是她的理科成绩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现实和理想巨大的差距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考前的焦虑情绪便产生了。
“我感觉你选择理科只不过是一时的冲动,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体验,你的感觉是什么?”
“我很想向爸爸承认我是错的,但是太迟了。”
“为什么?”
“因为爸爸已经去世了。”
她父亲2002年8、9月份被诊断为精神抑郁症,长期在家修养。2003年上半年的一天竟然在办公室以自缢的方式自杀。
她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谅解,但是父亲的去世使这种谅解变为了不可能,这种情绪郁积在她的内心当中,更加重了她的压力。
这种不可能,格式塔心理学称之为“未完成事件”。它指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虽然这些情感并未表达出来,但却与鲜明的记忆及想像联结在一起。由于这些情感在知觉领域里并没有被充分体验,因此就在潜意识中徘徊,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现实生活里,从而妨碍了与他人间的有效接触。未完成事件常会一直持续存在着,直至个人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
要想解开来访者的心结,就是完成来访者的“未完成事件”: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让来访者敞开心扉,把自己想对父亲说的话说完,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我说:“想像你的父亲就坐在那张椅子上,把你想对他说的话说出来吧,他一定会原谅你的。”
“请想像他的模样,脸形是什么样子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鼻子、嘴巴、耳朵、发型……”
“爸……”她失声痛哭。
“他期待着你向他承认错误,他一定会原谅的。”我小心翼翼地引导着她。
“爸,女儿对不起你啊…我真的不是读理科的料子…你原谅我好吗…我压力真的好大啊……”
她忘情地哭着,忘情地说着……
我想转文科
第三次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她看起来非常平静。
“老师,我想转文科,您觉得可行吗?”
“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真的确定自己要转文科。”
“我很想转,但又怕跟不上。”
“一方面你不喜欢理科,希望转文科;另一方面你又担心转了文科后成绩赶不上对吗?”
“是啊,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你认为自己哪科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
“应该是文科吧。”
“你认为自己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一段时间都没怎么学习文科,我怕学习成绩跟不上。”
“其他的困难还有吗?”
“其他的问题都不大,我相信自己都可以克服的。”
“那么继续读理科,你认为自己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刘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