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走近新课程,感悟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情绪情感体验,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心理上的强者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结合学生社会调查,在咨询了萧山区第五人民医院和杭州市西泠心理热线医生后,我们发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
⒈轻微心理失调
表现为: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脾气暴躁,冒险逆反;孤独寂寞,意志消沉;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由于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
⒉轻度心理疾病
表现为: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
二、原因分析
⒈学习因素
学校课业繁重,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
⒉家庭关系因素
由于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
⒊社会因素
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有的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再次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中学生一时难以选择。
⒋生理因素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三、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探索
⒈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的“起搏器”。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活动,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教师要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宽容他人,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锻炼。
⒉倾注真诚的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过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爱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只有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的氛围中,才能愉快地学习。
(2)真诚相对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教师,只有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应用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总之,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对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激励学生多一点自信,让学生的心灵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俞雅芳)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结合学生社会调查,在咨询了萧山区第五人民医院和杭州市西泠心理热线医生后,我们发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
⒈轻微心理失调
表现为: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脾气暴躁,冒险逆反;孤独寂寞,意志消沉;依赖性强,情感脆弱;由于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
⒉轻度心理疾病
表现为: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
二、原因分析
⒈学习因素
学校课业繁重,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
⒉家庭关系因素
由于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
⒊社会因素
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有的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再次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中学生一时难以选择。
⒋生理因素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三、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践探索
⒈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的“起搏器”。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活动,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教师要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宽容他人,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锻炼。
⒉倾注真诚的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过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爱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只有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的氛围中,才能愉快地学习。
(2)真诚相对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作为教师,只有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应用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总之,教师要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对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激励学生多一点自信,让学生的心灵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 (俞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