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1)
所谓积极心理教育是指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的心理因素的教育活动。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有许多学校的确存在着重视消极的心理教育而忽视积极心理教育的倾向。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心理教育,使之成为心理教育的主流和重点。
一、积极心理学是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专集,揭开了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序幕,宣告了“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一种行动,很快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赛利格曼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显然,积极心理学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并力图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1]。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消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流。消极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热衷于制定心理病态的标准,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或者说,消极取向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2],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学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而不是消极层面,应当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而不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矫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这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与主流。从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即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积极心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心理依据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所以,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元素。在社会化过程中,人固有的、由积极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元素被激活,成为决定人行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进而可以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人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来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都是人积极的心理因素的具体体现。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
人有巨大的潜能。从遗传的角度看,人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拥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发达的脑神经是人内在“智慧”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人天生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和创造能力。研究表明,人类已经挖掘的潜能与尚处在潜伏状态的能力相比,仅占5%左右。因此,开发潜能,成了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有巨大的潜能,并把其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把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人有多种基本需要。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起居、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人有多种需要,如安全需要、享受需要、爱的需要、赞赏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娱乐需要、学习需要、劳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这些需要正是人们行为的内驱力,是人们追求健康、成功、快乐、满意、幸福的主要动机。积极心理教育承认并重视人的基本需要,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不仅是心理发展的最低要求,而且会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为此,积极心理教育主张尽量满足人合理的、正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激发人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使人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
人重视自我发展。人渴望准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人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决定、自我实现。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健康发展。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并把这种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前提,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促进人的茁壮成长和健康发展。
与消极的心理教育相比,积极心理教育更看重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并把人的积极心理因素作为开展教育的心理依据。积极心理教育看重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并运用人的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积极主要指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出色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心理方面的优秀品质,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道德等诸方面。积极心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研究发现,人有多种智力,如言语智力、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情绪智力等。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积极心理教育从积极方面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力,主张“扬长”。积极心理教育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积极心理教育更注重人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人了解、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人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情感品质。人的情感涉及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情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人的爱憎情感,包括个人与社会间的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爱、情爱、友爱等;个人与求知间的爱科学、爱知识、爱真理等;个人与事业间的爱职业、爱事业、爱劳动、爱岗位等。积极心理教育注重义务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培养,使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积极心理教育关注人的美感、愉快感与幸福感的培养。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人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而且能够把握人生的意义。积极心理教育重视情商培养,帮助人形成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的能力等。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自觉性。帮助人力求使自己的行动具有合理的目的和高尚的社会价值,在活动中既能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能虚心听取别人合理的建议,为了实现合理的目的,能自觉地遵守纪律。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果断性。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掌握信息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坚毅性。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自制力。能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并坚强地对待挫折。 (王希永)
一、积极心理学是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积极心理学专集,揭开了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序幕,宣告了“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一种行动,很快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赛利格曼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显然,积极心理学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并力图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1]。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消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流。消极心理学关注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测和矫治,热衷于制定心理病态的标准,把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上。或者说,消极取向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健康”或者病态,而不是研究健康状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2],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学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而不是消极层面,应当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而不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矫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这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与主流。从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即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积极心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心理依据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积累、遗传了大量的“积极基因”,所以,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元素。在社会化过程中,人固有的、由积极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元素被激活,成为决定人行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进而可以发展成为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人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来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都是人积极的心理因素的具体体现。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人的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驱力。
人有巨大的潜能。从遗传的角度看,人与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拥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大脑。发达的脑神经是人内在“智慧”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如此,人天生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和创造能力。研究表明,人类已经挖掘的潜能与尚处在潜伏状态的能力相比,仅占5%左右。因此,开发潜能,成了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有巨大的潜能,并把其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把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人有多种基本需要。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起居、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人有多种需要,如安全需要、享受需要、爱的需要、赞赏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归属需要、娱乐需要、学习需要、劳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这些需要正是人们行为的内驱力,是人们追求健康、成功、快乐、满意、幸福的主要动机。积极心理教育承认并重视人的基本需要,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不仅是心理发展的最低要求,而且会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为此,积极心理教育主张尽量满足人合理的、正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激发人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使人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
人重视自我发展。人渴望准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人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决定、自我实现。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表现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健康发展。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并把这种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前提,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促进人的茁壮成长和健康发展。
与消极的心理教育相比,积极心理教育更看重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并把人的积极心理因素作为开展教育的心理依据。积极心理教育看重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进取心等,并运用人的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积极主要指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出色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心理方面的优秀品质,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道德等诸方面。积极心理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心理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研究发现,人有多种智力,如言语智力、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情绪智力等。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积极心理教育从积极方面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力,主张“扬长”。积极心理教育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积极心理教育更注重人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人了解、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人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情感品质。人的情感涉及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情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人的爱憎情感,包括个人与社会间的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爱、情爱、友爱等;个人与求知间的爱科学、爱知识、爱真理等;个人与事业间的爱职业、爱事业、爱劳动、爱岗位等。积极心理教育注重义务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培养,使人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积极心理教育关注人的美感、愉快感与幸福感的培养。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人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而且能够把握人生的意义。积极心理教育重视情商培养,帮助人形成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的能力等。
积极心理教育培养人的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自觉性。帮助人力求使自己的行动具有合理的目的和高尚的社会价值,在活动中既能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能虚心听取别人合理的建议,为了实现合理的目的,能自觉地遵守纪律。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果断性。在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掌握信息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坚毅性。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心理教育注意培养意志的自制力。能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并坚强地对待挫折。 (王希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