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191
职高生作弊行为的心理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一、当前职高生考试作弊分析

    (一)考试作弊的表现

    从数量上看(下列数字是 我校2004届国际金融(3)班42人的调查结果),在考试时主动作弊的占10%;有30%的学生严守考场规则,不作弊;其余60%的人态度被动,考场严就遵守纪律,考场乱就作弊。

    从具体表现看,在闭卷考试中,作弊的手段若按采用多少的顺序排列,则是:1.偷看别人卷子;2.偷看书本;3.带小条打小抄;4.交头接耳对答案;5.和同学互相传条;6.和同学以事先约好的手势对答案;7.拿同学的卷子来抄袭。

    这说明,个人作弊的方式比起与别人合谋更容易达到目的,所以采用的人多。

    (二)学生对作弊行为的心理认识

    1.从心理认识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在问到“一个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没有被监考老师发现,你的看法是什么”时,选择“即使被发现作弊也算不了什么”的占3%,这说明这些学生不认为作弊是一种不良行为。

    (2)认为作弊不好

    在问到你是否同意“考试作弊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对自己的学习不利,所以这样做不好,认为作弊是一种欺骗行为”时,有30%的学生认为作弊行为不好,这些学生之所以不赞成作弊行为,是由于他们认为这样做对自己获取知识、提高本领没有好处。

    (3)认为作弊是不良的表现

    学生中对“考试作弊是一种以不正当方式、欺骗取得好成绩的行为,不应这样做”这种说法持肯定态度的人占60%以上。这表明,他们认为作弊是不道德行为,一些严格遵守考场纪律的学生对考试作弊都很痛恨,有的学生认为“作弊就是小偷,是知识的小偷”、“这种行为违反了我们经济类学校的校规校纪,违背了做人首先要诚实的原则”。

    应当看到,大多数学生在理论上对考试作弊问题是有一定正确认识的,这是我们杜绝作弊恶习的一个很重要条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的层次尚不高,。

    2.对监考教师的看法

    学生对作弊问题的认识,还可以从对监考教师的评价上看出。学生普遍对那些考场上不负责任的教师有意见。事过之后,即使是考场上作弊得逞的学生,也往往不认为这种“心慈手软”的教师是好教师,许多学生尖锐地指出:“有的老师似乎是‘好心’,其实是耽误了学生,助长了坏风气。”可见教师姑息迁就的做法并不得人心,其后果只能是使纪律涣散,失掉教师理应享有的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三)学生作弊的动机

    1.为了考试过关,以应付老师或向家长交代,这部分学生大都平时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想得到好一点儿的成绩,但又怕吃苦,到考试时无法依靠自己的实力,而把希望押在考试作弊上。

    2.怕自己吃亏。一种情况是,有些平时学习还可以甚至成绩优良的学生,本没有作弊的想法,但眼睁睁看到别人毫无顾及地“大把大把地抄”而得不到制止,便产生一种“吃亏”的心理感觉。例如一个学生写到:“英语考试时,大家交头接耳,我就一个劲地想自己一定不要作弊,但我多次看到不少人商量,这些人的成绩已经不真实了,自己不赶紧问问,太吃亏了。”

    再一种是“随大流”。他们的想法是“作弊的多着呢”、“为什么不试试”、“不抄白不抄”、“不作弊太傻了”。

    3.出于“哥们义气”。有的为主动型,如事先串通,在考场上为学习较差的同学递小条、甚至换卷子代答,这类学生一般本人学习成绩不错,他们认为这样做才够“朋友”,可由此赢得同学们的看重。一个学生说:“如果因为此事挨了处分,我在同学中的威信会比以前更高”。

    有的为被动型,他们不好驳同学的面子,怕别人说自己太自私、不肯帮助人。一个学生回忆说:“考试时旁边常有询问声音干扰,弄得我要告诉吧,不好;不告诉,心里又实在过意不去。”对于好分数、友谊等的渴求是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一项调查表明在列出的诸多“需要”项目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好分数”和“友谊”。

    所以,我们要看到作弊恶习的出现,不在于学生的需求本身,而在于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采取的错误手段,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绝不能就事论事,简单处理。

    二、对学生作弊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一)抓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预防工作至为重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高年级、特别是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是作弊恶习发生、发展的“危险期”,分析其原因,从学习方面看,高一学生在第二学期已基本适应了职高的学习生活,加之专业科目增多,考试难度加大,不太好应付;一些学生觉得职高阶段的学习不那么紧张,玩心加重,考试时自己没有实力,只好把希望转到作弊上。先是差生作弊,当一些优良生发现作弊可以提高分数时,也开始作弊。再从心理特点看,十五、六岁的职高生心理变化剧烈,正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独立感及“主见”增强,好冒险、好反抗,易冲动,抗诱惑能力不强,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学校在高一伊始就要抓紧防微杜渐的工作,不使作弊成风,否则,养成了考试作弊习惯,到高二、高三及高四再纠正起来就更难了。

    (二)有关心理教育的建议

    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可采取讨论或辩论的方法,让学生就“考试作弊”问题畅所欲言,明辨是非。如:2004年10月的期中考试,高三年级的某个班平时上课破坏纪律、从不完成作业的几名学生竟然冲进年级成绩前几名,在该年级引起较大风波,学生议论纷纷。怎么办?为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我们组织相应的班级开展了专题讨论会“分数的背后”,从两大方面阐明了一部分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虽然未被排在前列,但他们的成绩是靠自己劳动付出取得的,是真实可信的;另一部分虽期中考试被排在前列,但那是窃来的,是不光彩的,是不可信的。学生们讨论激烈,谴责了那种不劳而获的考试作弊行为是可耻可悲的,赞扬了那种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好品德。

    同时,在讨论中我们还注意结合学生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例如:对“考试时给同学递小条”的问题应当怎么看,到底对不对?有的学生说:“不递小条可能是出于个人主义动机,怕同学得分比自己好;递小条也可能出于想帮助同学或为自己班级得高分的动机。”为此,我们帮助学生分析行为的动机,引导学生懂得:我们既不能鼓励学习中的个人主义,以邻为壑;又不能助长那种为“哥们义气”、“集体主义”的欺骗行为。从而使学生口服心服,提高了认识。所以,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使学生视诚实品质比分数更重要,宁肯少得分数也不舍弃诚实、自尊自律,绝不贪小利而忘大义。我们认为:作弊问题一方面是不易解决的顽症,使我们棘手和却步;另一方面它又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可以使我们就此进入学生们的心扉,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人格。

    2.营造勤奋努力、诚实做人的良好班级气氛

    在班级形成“作弊可耻、勤奋为荣”的班风,巩固心理教育取得的成果。例如:团组织发展团员、班级评定三好学生、选举学生干部等都注意把诚实正直、遵守纪律、学习态度端正等作为重要条件,有过轻微作弊行为的必须改正才能入选;对于个别在其他方面表现不错,在这个问题上认识跟不上、行动迟缓的学生则坚决不予推荐。

    其次,要把预防工作做在前头。例如:帮助学生在预习、听课和复习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使班里形成平时独立完成作业、课下互相讨论、热情帮助同学的良好气氛,提倡制订长远的学习计划,把各种考试复习时间提前安排等等。

    3.严格学校的管理工作

    学校应严格考场纪律,对于监考老师的工作职责也应有明确规定,并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提高遵守考场纪律的自觉性。

    研究防止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心理教育工作必须进入学生的学习领域,因为学习是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学生心理素质或人生观等方面的许多问题,主要是从这里表现出来的。如:人生目的问题是通过学习目的表现出来;学生的生活态度问题是通过学习态度表现出来;学生的喜怒哀乐、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等都和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只有防止和杜绝考试作弊这类不良行为的出现,才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现代职业学校)

    编辑/于 洪 (连增民 富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