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 大力扶持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安徽省宁国市地处皖东南,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宁国市职业教育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宁国市职业教育在“六五”期间开始起步,经过狮桥农中、东岸农中、港口职中几度变迁,到1985年秋在原上海后方三线机电中学的旧址上,建立起第一所职业高级中学,当年招生四个专业176人。“七五”期间,宁国市职业教育进入了探索发展阶段。宁国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在此期间共为企业输送毕业生724名,充实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力量。“八五”期间,随着全市经济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也步入了快车道。宁国市一职高办学规模继续扩大,九五年五月通过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评估验收。“九五”以来,为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我市于九八年调整优化职教布局,将原二职高撤销,专业教师和实训设备并入市职高,组建了以市职高为主体的宁国市职业教育中心。2000年,宁国市职高被教育部批准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2003年,宁国职高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高复查评估。1992年,我市在中溪镇创办了全省第二所镇办职业中学,97年,中溪职高通过安徽省县级示范职业高中评估验收。2005年7月中溪职高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安徽省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二十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共输送毕业生近20000余名,对口就业率达95%以上。
宁国市的职业教育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安徽省的排头兵。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不断增加政府投入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市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安徽省职业教育条例》,注重加大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早在1991年,市政府就成立了全市职业教育领导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市委办、政府办、教体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制定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强化指导检查和督促。我市不断调整教育结构,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实行初中后和高中后的分流,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市市情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成职教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的大职业教育体系。即使在财政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各级部门也在积极筹措,加大资金的投入。仅宁国市职高,市财政的专项经费四年来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学校先后建起了图书办公楼、36个教室的教学楼、学生公寓、4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教职工宿舍楼和信息综合楼等,添置了图书及实训设备,建起了校园网。我们还积极搭桥引线,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帮助两所职高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
二、把握方向,校企结合,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就业这个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两所职高积极合作,共同探索出一条“一年就业保证,三年就业跟踪,五年就业指导”的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体系。职高还对家长做出了学生就业年薪达万元的郑重承诺,为学生就读解决了后顾之忧,真正做到“出口旺”,使职业学校通过就业来拉动招生和自身的发展。此外,职高还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办学方向,在立足于自身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把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积极开展“订单”培训,与市内骨干企业、苏浙沪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使毕业生未进企业门,先做企业人。几年来:我市先后与上海神明电机公司、江苏新科集团、浙江铃木、我市中鼎集团等骨干企业成功地实施了订单培训合作,累计培训企业务工人员13000多人,年劳务收入达1.7亿元。上海日资企业神明电机有限公司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与宁国职高签订了长期订单式培训协议,并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实训设备,建立了稳固的劳动力培训和输出网络。
三、兼收并蓄,大胆创新,不断扩大学校规模
多年来,我市一如既往地重视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先后有百余人次赴发达地区考察职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增加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且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效益;经过充分调查论证,果断地将原市第二职高停办,把二职高的专业教师调入宁国职高,实训设备无偿地划拨给宁国职高。围绕宁国职高争创国家级重点职高的目标,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争创工作领导组,筹措300余万元资金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做好保重点、促发展。2000年,宁国职高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高的行列,打造了宁国职业教育的品牌。
我们深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关系学校扩大规模的招生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的指标和职高1∶1的比例,自97年以来,全市职业中学每年招生均超过千人,年年超额完成宣城市政府下达的职教招生任务。2000年,我市又对职教招生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传统招生制度,变过去一年仅秋季一次招生为两次招生(5月份、7月份各一次)。2001年起,我们又在全省率先实行“两季三段”式招生,即春季招生—3月份进行,提前招生—5月份进行,秋季招生—7、8月份进行。2004年,我市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88%,提前16年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5年,我市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89%,高中阶段共招收6258名新生,其中两所职校共招收了3289名初中毕业生入学,占宣城市下达招生计划数的164.5%,两所职高开设16个专业、140多个教学班,在校生7500余人,是85年的39倍。
四、强化师资,灵活办学,提高职教服务经济能力
办学过程中,我市始终把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更多地吸纳优秀人才到职高任教,我市开辟绿色通道,特批宁国职高自选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先后有20余名非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来宁国职高任教。同时,我们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办法,培养了一大批一专多能的专业骨干教师。近几年先后选送了30余名教师到上海、浙江等地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高科技工厂深造,宁国职高专业骨干教师已占全校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涌现出一批省市级教坛新星。良好的师资条件,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提出了“学习苏浙沪,融入苏浙沪”的口号,在积极吸引发达地区的建设资金的同时,努力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了两所职高的效能,2003年,以市职高为基础,成立了宁国市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专门从事非学历阶段的劳动力培训,目前培训下岗职工和其他再就业人员已达两千多人次;中溪职高也通过开办驾驶员培训班的方式,使2000余名社会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宁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全国职教会精神,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教体局)
编辑/张宝玲 (金良忠)
宁国市职业教育在“六五”期间开始起步,经过狮桥农中、东岸农中、港口职中几度变迁,到1985年秋在原上海后方三线机电中学的旧址上,建立起第一所职业高级中学,当年招生四个专业176人。“七五”期间,宁国市职业教育进入了探索发展阶段。宁国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在此期间共为企业输送毕业生724名,充实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力量。“八五”期间,随着全市经济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也步入了快车道。宁国市一职高办学规模继续扩大,九五年五月通过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评估验收。“九五”以来,为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我市于九八年调整优化职教布局,将原二职高撤销,专业教师和实训设备并入市职高,组建了以市职高为主体的宁国市职业教育中心。2000年,宁国市职高被教育部批准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2003年,宁国职高又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高复查评估。1992年,我市在中溪镇创办了全省第二所镇办职业中学,97年,中溪职高通过安徽省县级示范职业高中评估验收。2005年7月中溪职高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安徽省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二十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共输送毕业生近20000余名,对口就业率达95%以上。
宁国市的职业教育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安徽省的排头兵。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统一规划,不断增加政府投入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市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安徽省职业教育条例》,注重加大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早在1991年,市政府就成立了全市职业教育领导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市委办、政府办、教体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制定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强化指导检查和督促。我市不断调整教育结构,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实行初中后和高中后的分流,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市市情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成职教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的大职业教育体系。即使在财政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各级部门也在积极筹措,加大资金的投入。仅宁国市职高,市财政的专项经费四年来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学校先后建起了图书办公楼、36个教室的教学楼、学生公寓、4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教职工宿舍楼和信息综合楼等,添置了图书及实训设备,建起了校园网。我们还积极搭桥引线,通过引进社会资金帮助两所职高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
二、把握方向,校企结合,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就业这个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两所职高积极合作,共同探索出一条“一年就业保证,三年就业跟踪,五年就业指导”的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体系。职高还对家长做出了学生就业年薪达万元的郑重承诺,为学生就读解决了后顾之忧,真正做到“出口旺”,使职业学校通过就业来拉动招生和自身的发展。此外,职高还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办学方向,在立足于自身骨干专业的基础上,把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积极开展“订单”培训,与市内骨干企业、苏浙沪企业进行联合办学,使毕业生未进企业门,先做企业人。几年来:我市先后与上海神明电机公司、江苏新科集团、浙江铃木、我市中鼎集团等骨干企业成功地实施了订单培训合作,累计培训企业务工人员13000多人,年劳务收入达1.7亿元。上海日资企业神明电机有限公司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与宁国职高签订了长期订单式培训协议,并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实训设备,建立了稳固的劳动力培训和输出网络。
三、兼收并蓄,大胆创新,不断扩大学校规模
多年来,我市一如既往地重视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先后有百余人次赴发达地区考察职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增加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且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效益;经过充分调查论证,果断地将原市第二职高停办,把二职高的专业教师调入宁国职高,实训设备无偿地划拨给宁国职高。围绕宁国职高争创国家级重点职高的目标,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争创工作领导组,筹措300余万元资金用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做好保重点、促发展。2000年,宁国职高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高的行列,打造了宁国职业教育的品牌。
我们深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关系学校扩大规模的招生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的指标和职高1∶1的比例,自97年以来,全市职业中学每年招生均超过千人,年年超额完成宣城市政府下达的职教招生任务。2000年,我市又对职教招生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传统招生制度,变过去一年仅秋季一次招生为两次招生(5月份、7月份各一次)。2001年起,我们又在全省率先实行“两季三段”式招生,即春季招生—3月份进行,提前招生—5月份进行,秋季招生—7、8月份进行。2004年,我市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88%,提前16年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5年,我市初中毕业生综合升学率达89%,高中阶段共招收6258名新生,其中两所职校共招收了3289名初中毕业生入学,占宣城市下达招生计划数的164.5%,两所职高开设16个专业、140多个教学班,在校生7500余人,是85年的39倍。
四、强化师资,灵活办学,提高职教服务经济能力
办学过程中,我市始终把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更多地吸纳优秀人才到职高任教,我市开辟绿色通道,特批宁国职高自选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先后有20余名非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来宁国职高任教。同时,我们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办法,培养了一大批一专多能的专业骨干教师。近几年先后选送了30余名教师到上海、浙江等地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高科技工厂深造,宁国职高专业骨干教师已占全校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涌现出一批省市级教坛新星。良好的师资条件,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提出了“学习苏浙沪,融入苏浙沪”的口号,在积极吸引发达地区的建设资金的同时,努力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了两所职高的效能,2003年,以市职高为基础,成立了宁国市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专门从事非学历阶段的劳动力培训,目前培训下岗职工和其他再就业人员已达两千多人次;中溪职高也通过开办驾驶员培训班的方式,使2000余名社会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宁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近几年来,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全国职教会精神,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教体局)
编辑/张宝玲 (金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