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99179
两处教学细节的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
     最近,我作为评委参加了本学区一级教师的课改评优课。其中有两节课的细节处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两处教学细节引发了我的思考。

    细节一:老师帮你们把手臂变长

    一位姓潘的语文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国标本《这儿真好》一课。课文讲一只小熊住在一座小小的荒岛上,感到孤伶伶的,后来通过种树,把荒岛变得绿树成荫,吸引许多小动物来这里安家。小熊感到快乐的同时,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潘老师在帮助学生认识荒岛时,在黑板上贴出一幅荒岛图:蔚蓝的海水包围着一座孤岛。学生很直观地认识了荒岛,体会到了小熊的孤单。课讲到后面,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戴上小熊头饰拿出自己做好的“小树”“种”在荒岛上,体验小熊的快乐。学生兴趣很高,他们迫不及待地跑到“荒岛”前,争着把“小树”“种”在“荒岛”上。这时问题出现了,由于画贴得太高,高个的学生勉强够得着,个矮的几个学生急坏了,他们踮起脚尖,小手伸得直直的,可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小树”不能“种”在“荒岛”上,急得不知怎么办,只好把求援的目光对准老师。潘老师试着把画往下挪,但画是用双面胶固定的,不容易揭下来。怎么办?我们几个听课的评委也感到着急。只见潘老师笑微微地对学生说:“老师有办法帮你们把手臂变长。”只见她很自然地抱起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高兴地把小树“种”在了“荒岛”上,幸福也写在了他的脸上。

    细节二:等课后再看动画片

    陈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数学国标本《统计》一课。这位老师设计教学时,花费了一番脑筋。学生先后统计了喜欢的体育项目、水果种类等,体验了统计方法及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填写了好几份统计表后,学生有点倦了。陈老师这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喜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接着陈老师出示了几张光盘,并介绍光盘内容:《圣斗士》、《蓝猫三千问》等。介绍完毕,她接着说:“等你们统计出结果,老师把你们最喜欢的那部动画片放给你们看,好吗?”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很快地填写统计表,几个小组的统计结果一致:喜欢看《圣斗士》的人数最多。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望着老师,坐在后面的个别学生甚至站了起来,看动画片成了此刻他们关注的焦点。只见陈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统计得很好,动画片等下课后,让朱老师(班主任)再放给你们看好不好?”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陈老师又问:“好不好?”在几个学生极不情愿的“好”声中陈老师开始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我的思考

    课改以来,许多人把目光盯在了宏大的东西上——宏大的构想、宏大的设计、宏大的交流现场。教育细节却很少有人问津。如果说基础教育改革是太阳,那么教育细节就是一滴水,虽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关于教育细节有人曾这样说:细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育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育能力的一种诠释。我列举的两处细节,反映出的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关注什么?《走进新课程》这样告诉我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细节一中的潘老师虽然年轻,但她却能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真正想学生之所想,用爱心解除了课堂上的“尴尬”。温馨的一抱,把教师与学生的心融到了一起,这一抱不仅用“树”美化了“荒岛”,也美化了学生的心灵。这一刻将永远定格在孩子的心中。

    同样是借班上课,陈老师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是否新颖、课堂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却很少去关注“人”。她可能没想到,这四十分钟是孩子生命中不可重复的一段历程。“课后再看动画片”,二年级的小学生要分辨其中的虚伪和欺骗并不困难。这将在孩子至真至纯的心灵上种下不诚信的种子,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将因此大打折扣。“课堂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的眼里应该先有“人”,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用自己的学养和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教师所营造的也许是一种淡淡的情,而对于孩子,可能就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

    细节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细节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见精神,那么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就会进行地更深入、更彻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姚庄小学教科室)

    编辑/于 洪 (侯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