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199159
谱写思维定势的幸福曲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4期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自已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方式,即思维定势。在重复出现的、熟悉的情况下, 思维定势能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但当人面临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现象时,思维定势就有可能变成“思维枷锁”, 表现出消极的思维方式。因此,平时要引领学生认识思维定势,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克服自我、大胆创新,从而积极冲破思维定势,让思维成为无处不在的“幸福”小品。我来谈谈生活中是怎样另辟蹊径来实践的。

    一、 清醒认识思维定势

    平时发现在授课过程中,或在一些小事上,情况稍一灵活学生大多不会,完全是因为他们没能打破自我的思维定势, 即“一条胡同走到底”,而不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想开去。最根本的是还不知所以然。因此我们首先要把消极思维定势作为一个思维点,让学生勇敢接触,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开始实践阶段,漂亮的开场白举足轻重。我们必须运用打破常规、打破习惯的特殊方法,让学生一下受挫于自己的思维定势,留下震撼。

    ★故意引入思维定势的漩涡

    “故意引领学生陷入思维定势的漩涡”,就是个漂亮的开场白。一可以了解思维定势对学生的束缚程度。二可以提高学生对思维定势的敏感度。从而使学生清醒认识思维定势,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否定自我。举例来说:

    1.一个非常简单的游戏的测试

    有一次,我拿了两个包装一样的糖盒,把没糖的一盒事先藏好。把一盒有糖的打开展示给学生看几秒后,趁其不备换了另一盒没打开的,指着它问:“What’s in the box?”学生们大都马上回答:“There’re some sweets in the box.”打开盒子让他们一看,“There’s nothing”, 我笑道。他们的表情丰富多彩,有的说我事先不讲清楚。我说:“实际是你们用自己的思维定势犯了错。有时不是亲眼所见,不能想当然。”

    2.一个示范动作的成功误导

    我为了让学生掌握“The boy _____the bike.”这个知识点,就故意误导他们。我让学生用英语问我今天是怎么到学校的。学生问后,我故意边做动作边答:“I come to school by bike.”其中“by bike”我重复并示范了好几遍。当我边说边出示“Look at the boy. Which one? The boy _____the bike. ”后,学生马上积极举手,大多说:“The boy by the bike.”有个别不同意见的,又不敢坚持。这是典型的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众定势”。我也不表态,笑着看他们。最后他们统一认定是错误答案,我再揭示错了。我在黑板上画了一辆大的自行车,做个靠近它的手势,他们马上有人说“The boynearthe bike.”再画个骑手,又一个想法出来了:“The boyonthe bike.” 我说:“今天你们虽然用自己的思维定势又犯了一次错。但最后还能打破常规,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跳出了思维定势的魔圈,高兴吗?”“高兴!”他们大声说。

    接下来的实践,我们要让学生在面临经常深陷消极的思维定势的残酷现实中继续触电。而实践也使学生在面对时显然越来越敏感。因此让学生清醒认识“思维定势”符合客观规律,对青少年保持思维的健康和灵活,是个良好的开端。

    二、训练挑战思维定势

    “经验”与“制胜”并没有顺理成章的联系。当学生清醒认识思维定势后,重要的是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突破思维障碍,挑战思维定势,才利于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选用原型,揭示相似的本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短路”。

    我国古代木匠鲁班由漂浮在水面上并被风吹向远处的木拖鞋联想到:如果造一只很大很大的木拖鞋,人不就可以坐在上面过河了吗?于是,我国古代第一只木船就在鲁班师徒们的斧锯之下创造成功了。这个例子说明,当在两个相似的事物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时,就能从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出发去研究和发现另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这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心理学上就叫原型启发原理。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由于它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相似点,通过经验的移植和改造,这种相似点可以构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乃至突破原先的思维障碍,培养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第二,运用比较,激发学生运用所知,自觉发现、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比较不仅能帮助学生把事物区分开来,而且它还是一种主要的学习知识的方法。通过比较,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新旧知识的一致性与矛盾,越过片面性和简单化的思维障碍,逐步产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解决当前问题的欲望。另外把常见的经典错例与正确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第三,抓典型题例,总结规律提高认识,产生迁移效应。

    在课堂中突破思维障碍,一方面应当注意所选择的思维问题具有已学知识与希望迁移于其中的情境之间的最大相似性;另一方面又应当注意提高学生对这种相似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感知这些相似性的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有利于探索和发现这种相似性的习惯。因此,从具体典型题例中概括出具有指导作用的一般规律,就能有效地排除日后可能产生的某些思维障碍问题。此外,学生追求这种相似性的习惯一旦养成,思路就会变得广阔,解决复杂问题会不畏艰难而乐意开拓进取、锲而不舍,进而就很有可能做出成绩。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而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

    三、对策冲破思维定势

    让思维成为无处不在的“幸福”小品。对于孩子,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关键。科学训练挑战思维定势是必要的,找到精彩的长久对策,是冲破思维定势的关键所在。

    ★有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实属冲破思维定势的点睛之笔。发散性思维的含义:思考者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想开去,即善于一路一路地想问题,而不是“一条胡同走到底”。发散性思维往往能另辟蹊径,从而柳暗花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只是有可能大脑一直处于束缚状态,没有被开发、挖掘出来。脑子跟身体肌肉一样,需要不时地进行锻炼,才能保持健康和灵活性,这正如突然让一个缺乏经常锻炼的人举重,他会感到为难,进行发散性思维也是这个道理。

    1.激发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激发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融入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因为和生活成为好朋友,是激发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根本。丰富的生活分散着智慧的果实,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我们采撷的途径之一。举例说明:

    (1)请你写出所有能想到的带有“土”结构的字,写得越多越好。(一分钟)

    (2)把热水瓶的体积缩小,就成了保温杯,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是靠“缩一缩”而创造出来的呢?(袖珍词典、微电脑、微型胶卷、压缩饼干、儿童自行车等)

    (3)一位节俭的妇女,突然改变了节俭的习惯,变得挥金如土,请你解释发生这一转变的可能情况?

    (4)纸板按顺序排列着,请你把它们拼成最简单的图形(道具略)。

    (5)什么东西打破了以后才能用?

    (6)词语串联接龙比赛(含成语、歇后语、谐音亦可)。

    (7)平时要求每位学生课后自编一道激发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2.经典案例展示

    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生活的馈赠远比我们付出的多。这是一堂普通美术课上学生随意讲话的细节,老师请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黑白灰三色的感想。当谈到白时,一男孩说:“就好像我在一个黑洞里摸索,突然之间看到一束白色光,我想白色代表希望。”当谈到黑时,另一调皮鬼突然拉旁边的女生看他的眼睛,接着说:“我的眼珠是不是黑的,黑色代表心灵的窗户,黑才有神韵,黑色是点睛之笔。”听到这些精彩绝伦的话,我感觉目眩神迷,我恍惚觉得刚才课堂上是爱因斯坦、牛顿在娓娓道来。那是超越了任何界限的心灵清泉,滋润养育着我们的心灵。这些就是发散思维杰作。让我们荡漾在思维这个“幸福”小品中。

    孩子因为经历少,经验也少,就容易跳出定势的思维“魔圈”。立足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发散性思维,同时也开拓了大人的思维。平时遇到新的问题时,我们也就能打破常规、突破定势思维,使自己的头脑越来越聪明。

    生活并没把我们禁锢在思维枷锁中。我们只有重视思维定势,科学地突破它,才能谱写思维定势的幸福之曲。这其实也就是我们自己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历史,也就是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小学)

    编辑/何 妍 (邓涵健)